作為一名文化童星,蔣方舟一直用反思的態(tài)度,將記錄作為了“反抗”的一部分。
巴勃羅·聶魯達說:我承認我歷經(jīng)滄桑。24歲的蔣方舟回想著近十年的青春,卻坦白道:我承認,我不曾歷經(jīng)滄桑。
從7歲開始寫作,被視為天才少女的蔣方舟,在《我承認我不曾歷經(jīng)滄桑》中,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成長,以及一路的寫作歷程。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被綁架的一代”,這部分主要是以散文式的評論,由人或事件引發(fā)一些觀點,可以說是蔣方舟對社會的思考或者批判,同樣是周圍人周圍事,與童年的趣味冒險相比,引經(jīng)據(jù)典的她又有幾分公知的味道。
第二部分叫“記錄本身,即已是反抗”主要涉及文人及文化,其中大多是約稿還有采訪,從張愛玲、木心、到白先勇,從20世紀80年代鄉(xiāng)村作家的文學夢,對比國外的作家生活狀態(tài)。這里的蔣方舟以一種普通文人的視角,既緬懷過去,又擔憂未來。
第三部分特別收錄早年她在《人民文學》的獲獎作品“審判童年”。它應該是書里最接地氣的一塊,沒有文學沒有直面社會,我們更多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小大人”的古靈精怪。關于父母、親人,還有一段幼兒園時刻骨銘心的愛情,誠實到讓人熟悉又驚嘆。
從韓寒、郭敬明、到蔣方舟,他們似乎構(gòu)成了80后三種不同的文學態(tài)度,平心而論,蔣方舟是其中最接近文學本身的。她閱讀大量的書籍,把電影當藝術(shù)賞析,她有中國老一輩的文學偶像,亦接受著最前沿的國外文學,她甚至渴望像國外作家那樣“上午早起寫作,中午午休,醒后繼續(xù)寫作”的生活,但她亦坦白承認:“為什么寫作?”“為虛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