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思倫已經(jīng)68歲了。他是一個德國人,不遠萬里來到喜馬拉雅山,可他卻不是為了在此完成登頂夢想,而是爬上去,清理滿山的垃圾。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好吧,讓我們把討論精神的事兒暫時緩緩。事實上,盡管從航拍圖上來看,珠峰仍白雪皚皚,可登山者們卻知道,那里藏著數(shù)量巨大的垃圾,“簡直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場”。
據(jù)資料統(tǒng)計,從1921年到1999年,共有615噸垃圾被丟在這座神圣的雪山上。一位尼泊爾的頂級探險家發(fā)現(xiàn),人們留下了氧氣瓶、幡旗、繩索和破舊的帳篷。甚至有時,金槍魚罐頭盒就大搖大擺地躺在距離附近村落僅有十幾分鐘路程的雪地上。“而且據(jù)我所知,有兩具登山失敗的探險家尸體已經(jīng)在這里放了一年。這座世界之巔正在喪失美麗。”
與過去相比,如今的探險者更加注重自己的行為,他們被要求在登頂前支付4000美元的保證金,保證除了腳印外,什么也不會留下。每年的旅游登山季節(jié),約有3萬名登山者和旅游者來到珠峰地區(qū)。以每人每天上山攜帶6升水來計算,僅廢棄的礦泉水空瓶就數(shù)量驚人。
那里寒冷的天氣也大大延長了垃圾的分解時間。人們可能會在珠峰發(fā)現(xiàn)1962年的錫罐,有時候,一腳踩下去就會碰到20年或30年前丟棄的罐頭盒。那些垃圾的外表曾經(jīng)被厚厚的冰層包裹起來,但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這些廢棄物正在重見天日。
思倫并不是唯一去關注這個問題的登山家。
2011年,尼泊爾政府和相關民間組織就發(fā)起了“拯救珠峰——廢棄物治理2011行動”。該活動持續(xù)了一個多月,參加者包括29名訓練有素的尼泊爾登山好手、65名背夫和75頭牦牛。
登山好手們攀登到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收集了8噸垃圾,然后由背夫和牦牛組成的清運隊運送到海拔3440米的小鎮(zhèn)切巴扎集中。包括直升機殘骸、編織袋、繩索等在內(nèi)的垃圾,有些被就地處理,有些被運往加德滿都,特別有紀念意義的還將進入博物館收藏。
清道夫們打掃的雪山正是珠峰上被稱為“死亡地帶”的區(qū)域。那里空氣稀薄,僅在2006年就有11名登山者死亡,尸身就留在原地。勇士們分組多次進入死亡地帶,爭取每人每次帶回15公斤的垃圾。
登山家思倫也是如此。他能夠理解為什么這座高山上的垃圾是如此之多,“在珠穆朗瑪峰,達到一定海拔后,你會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登山或安全返回上,除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外,你甚至根本沒有任何精力去考慮其他事情”。他知道,耗盡氧氣的氧氣瓶會成為登山者的沉重負擔,隨身使用的帳篷也常會被暴風雪包圍。一般情況下,筋疲力盡的探險者是根本無力拖著如此沉重的垃圾下山的。
但是,許多“珠峰清道夫”們?nèi)韵M米约旱男袆颖M可能地喚醒登山者的環(huán)保意識。他們說:“請不要去玷污它的神圣,畢竟我們只有一個世界之巔!”
(選自《中國青年報》2012年5月30日,有刪改)
閱讀思考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2.造成珠峰廢棄物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細讀全文,你認為文章第五段中的黑體詞是什么意思?用在句中表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