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尺寸鏈
實習之初,組長只是讓我做些支持和協(xié)助性的事。一次,他讓我計算一個變速箱裝配的尺寸鏈。我一聽,這不就是把幾個相關尺寸加一加減一減嘛,也太簡單了!想當年上學時《機械制造》我可是考了90多分呢。
接過任務,我沒用幾分鐘就完事了,然后得意洋洋地把結果發(fā)給了組長。沒想到組長只看了一眼就告訴我不對。不可能吧?我就是按照學過的尺寸鏈的計算方法算的啊。組長把圖紙重新遞給我,讓我再仔細看看到底有什么問題??墒俏艺蚯蠼猓聪蚯蠼?,結果都還是一樣,真是不知道哪兒出錯了。
組長給了個提醒,你有沒有看到設計上是要求計算一個最佳的經(jīng)濟尺寸呢?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尺寸鏈不能用書本上的公式來算。那又應該怎么計算呢?組長讓我拿回去好好研究一下,下次組會做一個匯報。
回到家,我把大學里的專業(yè)課教材翻了一遍,但苦而無果,只好求教大學的老師。老師告訴我,尺寸鏈的計算不僅僅是我們學過的極值法一種,還有統(tǒng)計法,綜合法等,一些企業(yè)也有他們自己的計算方法。沒想到小小尺寸鏈背后有這么多的內容,然后我根據(jù)題目要求選擇了綜合法計算并得出了相應答案。第二天組長看完后,又淡淡地說,看看還沒有更好的方法,或者用不同的方法再計算一下,比較下用多種方法計算出來的尺寸對零件性能影響有多大。一個小小尺寸鏈,計算出來就得了唄,何苦這么麻煩呢,我心中有些不滿。
但是領導交代的任務不可不做。意想不到的是,在進一步的計算分析中,我竟然學到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許多內容,比如極值法是比較嚴格的算法,它的結果使所有零件有嚴格的互換性,但是最不經(jīng)濟;統(tǒng)計法根據(jù)零件尺寸的正態(tài)分布計算,它是經(jīng)濟的算法,但它的使用有很多條件;綜合法是為了消除統(tǒng)計法的條件限制增加修正系數(shù)來計算的。此外,組長還為我找了不少英文資料,為我寫出完整的報告提供了不少參考。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尺寸鏈,我做了一個星期。在例會上,我不僅完整闡述了尺寸鏈計算的各方面內容,也順利回答了組內同事在工作中計算尺寸鏈時遇到的各種問題。
這是我第一次在工作中深刻體會到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在工作中,很多事都不能只靠書本,只有在實際的操作與分析中不斷思考和探索,才能完成哪怕看起來是無足輕重的工作。
忽視規(guī)則的后果
在我們單位,不管做什么都要依據(jù)一定的規(guī)范和標準,每一份文件都有它規(guī)定的模板,做任何工作都要走固定的流程,“只有按流程辦事才能辦好事”,這句話是我一進公司師傅就不斷強調的。如果輕視或忽視規(guī)范和標準,一定會犯錯誤。我就有過這么一次教訓。
有一次我們要做一個螺栓的強度試驗。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實驗,就是對著螺栓逐漸加大力的作用直到它失效,然后得出彎矩轉角曲線。試驗前,組長還特意叮囑我要我嚴格按照試驗規(guī)范進行。
我從標準庫里下載了試驗標準。打開一看,只有三行字??焖賿吡艘谎?,似乎只寫著要把螺栓放在臺架上,用擰緊槍加載,然后就可以畫曲線了。我隨口跟邊上的王工說,就這三句話也能成為標準啊?王工笑笑說,這個還是多的呢,他還見過一句話的標準。我開玩笑道,這么簡單的實驗都要寫個標準,是不是寫標準有獎金呀?
說笑中我拿著螺栓樣品來到實驗室。我把螺栓放在固定基座上,然后夾緊固定,開啟儀器進行加力,隨著加載力的不斷加大,只聽見“啪”的一聲,我以為是螺栓失效了,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地面的固定基座壞了??墒锹菟◤姸扔羞@么大嗎?螺拴沒壞,基座就先壞了?我趕緊向組長報告情況,這可不是我的錯呀!
組長聽完后說,基座是不可能壞的,因為它至少能承受一千牛的力,而這個螺栓最多才能承受幾百牛。他問我,你把螺栓固定在哪個基座上?我一聽,迷惑地回問,這還要選基座么,我隨便找了一個放上去的。組長說,你肯定沒有仔細閱讀試驗規(guī)范。???我立馬拿起規(guī)范,上面明明白白地寫著“將待檢螺栓固定在1號基座上”。
因為我的大意而破壞了價值上千的實驗工具,我以為組長會罵我一頓,沒想到他只是再次強調了試驗規(guī)范。捂著發(fā)燙的臉,我才意識到再簡單的標準也是標準,對待實驗必須認真負責,嚴謹操作。
Hold住爭論的團隊
每次開會,對我這個新人來說,真可以說是全程打醬油。不僅老員工在說話時總有無數(shù)我從未在大學專業(yè)課本中接觸過的例如SOR(供應商技術要求),EWO(工程工作指令),F(xiàn)WD(前輪驅動)之類的專業(yè)詞匯,更讓我驚訝的是,老員工總會因大大小小的問題而爭論、爭論得激烈了,甚至感覺有點像爭吵,所以每次開會我總心驚膽戰(zhàn)。
有一次,組長要我組織并主持一個PDT會議。PDT是產(chǎn)品開發(fā)小組的簡稱,會議的議程是讓小組成員一起針對某款變速箱脫檔問題商討工程更改方案,并作出決策。雖然我對組長能將如此重任交給我感到意外和興奮,但一向害怕開會的我更多的是擔心,萬一會上工程師們又吵起來我該怎么應對呢?組長仿佛看出了我的心事,告訴我:“主持會議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組織者就是老大,一定要能hold住局面?!?/p>
我暗暗把這句話記在了心里,接著按照一般會議流程先向相關人員發(fā)會議通知和會議議題,然后準備會議材料。很快,會議時間到了,我?guī)е男那樾紩h開始。
第一個議題是討論二檔主動齒輪參數(shù)的更改,變速箱部已經(jīng)從設計角度和質量控制角度初選了兩種方案,要在會上決定一個最佳的。我剛把議題說完,質保部的劉工就開始闡述他的觀點,不同意第一種方案,說這會增加產(chǎn)品質量的檢查難度。但是制造部的孫工不同意第二種方案,他說第二種方案會大大增加產(chǎn)品的成本,因為涉及到模具的更改以及工時的增加。兩個不同的聲音一出,劉工和孫工就開始了激烈地辯論,眼看半小時過去了,第一個議題的最終方案還沒出來,后面可還有好幾個議題呢。我頓時急了,怎么辦?
突然,我想起組長的提醒,一定要hold住場面。記得以前出現(xiàn)這種場面時,組長都會要求我們進行比較。于是我提議大家對這兩種方案進行成本預估。在滿足工程質量要求的前提下,選擇成本低的作為最佳方案。經(jīng)過全面的分析估算,大家發(fā)現(xiàn)第一種方案所用的成本確實比第二種節(jié)省不少。就連劉工看到這個結果后,也承認第一種方案確實更有可行性。
第二個議題是針對耐久試驗過程中變速箱軸承點蝕產(chǎn)生噪音的問題確定責任人。由于這個問題涉及的部門眾多,沒有直接負責人,因此每個部門都開始推卸責任,大家又爭吵起來。有了第一次的經(jīng)驗,我還是決定以理服人,讓大家分析一下試驗本身的問題。最后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是在變速箱上市之后出現(xiàn)的問題,理應由質保部牽頭解決。在有理有據(jù)的情況下,質保部答應承擔主要責任。
通過這次主持,我發(fā)現(xiàn)團隊合作不只是協(xié)作,爭論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只有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尋求統(tǒng)一,最終做出最好的產(chǎn)品。同時,這次經(jīng)歷也讓我不再害怕參與和組織會議,開會時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明白了應該如何去看待和解決。
責任編輯:曹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