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 《韓非子》
《韓非子·顯學》篇中有一段話:“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
顧老解釋這段話說:儒家講堯、舜,道家還講神農、伏羲、黃帝。因為這些更無憑據(jù),更可以據(jù)此以壓堯、舜,從而壓倒儒家、墨家。
三家總是說以前的好,
都以為一代不如一代,都是厚古薄今,越古越好:戰(zhàn)國不如西周,西周不如夏、商,夏、商不如堯、舜,堯、舜不如黃帝,黃帝不如神農,神農不如伏羲。上述這種思想一直傳下來。諸子的子書里保存了戰(zhàn)國史。
?笏 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魏),吳起(楚),商鞅(秦),韓非(韓),李斯(秦)。他們都主張變法,認為儒、墨、道三家全都提倡古道,不合乎今天;應該變法,以適應于當時。法家主張要法后王,為今后定法。這和儒、墨、道三家的法先王(照著先王的古法去做)相對立。
法家的主導思想是打倒貴族,因為貴族是無功受祿。法家要使人民直接隸屬于國君,不歸貴族所有,所以,開創(chuàng)一個新時代。
李斯在他當秦相之時,最明顯。秦始皇的時候,有人說周之所以延續(xù)了八百年,是因為周家大封宗族的緣故?,F(xiàn)在你為天子,而子侄不過都是匹夫,沒有被封官,有朝一日就可能發(fā)生田常式的政變。田常是齊人,曾起來奪齊的政權。
李斯極力反對這個說法。他講道,上述說法,是讀書不通的緣故。所以他們就錯誤地把古法當成了今法,李斯勸秦始皇燒掉了一切古書,并下令今后不準讀古書。秦始皇聽了李斯的話,收集了天下的古書,到項羽打進咸陽以后,就大火燒掉了全部所收集的古書。以后,只剩余下民間還遺留的一些古書。
儒家把一族之長,也作為一國之君。曰:親親叫做宗法。對于這個,墨子反對,不贊成親親。宗法社會從周代開始。法家起來加以變革。
戰(zhàn)國之時,法家都強調各國都要富國強兵,他們講政治,講經濟,講軍事,注重生產。商鞅為秦國變法,一是發(fā)展農業(yè);二是作戰(zhàn)——原先本來有士、農、工、商。商鞅不要讀書人士也不要商人,他只要農事和戰(zhàn)事這二件事。為了農事,他講水利。楚、漢相爭,鴻溝為界。鴻溝就是這時期所幵的人工河。西門豹作鄴令,開了許多水利。今天,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是秦的李冰所開造。
法家這批人很能干,不是書呆子,不是空談家。
?笏 《管子》
法家在齊國有些不同。因為齊是工商業(yè)國家。齊的土地適宜于制鹽、打鐵、繅絲。當時各國所穿的衣,都從齊國來。齊國女工多,紡織業(yè)很興盛。
齊的法家也作書,叫《管子》。管子其人,是春秋時代的人。是一位大政治家,管子的主張都在《管子》一書當中。管子是齊國的法家,和秦國、楚國的法家不相同。秦是不要工商業(yè)的。齊則依靠工商。所以,《管子》講工、農、商、兵。這時的齊國,文化也很高。
?笏 陰陽家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鄒衍。鄒衍是齊國人。此人迷信,陰陽家都有迷信。
《周禮》中,天官、地官等五行思想,在《管子》里就多。齊國的讀書人相信這一些?!对铝睢肪褪顷庩柤业乃枷?。
陰陽家的主導思想,是以五行決定政治。但陰陽家從戰(zhàn)國時代,就同儒家相混合。到了漢朝,陰陽家和儒家二者已經不可分了。陰陽家是儒家的右派:法家同儒家也合起來了,成為儒家的左派。漢代的董仲舒,是陰陽家的儒家代表。左派是荀子,名荀卿,是戰(zhàn)國末年的人。到了漢代,儒家經學家都混合了陰陽家的思想。然而皇帝則采用法家的思想??墒腔实廴匀惶岢嘘庩柤宜枷氲娜寮?。陰陽家說,天子即皇帝代表著天來辦事的。這是漢皇帝的愚民政策。
?笏 名家
名家邏輯家,是從墨家當中分出來的。偏于詭辯。如名家說“白馬非馬”。又如說,天下的中央在燕的北面,在楚的南面,都是詭辯之辭。
名家有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句話,有道理。
?笏 雜家
雜家的主導思想,近乎道家。
秦代有《呂氏春秋》一書,呂不韋作秦相,政治大權全在呂氏手中。他養(yǎng)了許多門客,使這些門客把戰(zhàn)國時代各家學說合起來,編成一本書,叫《呂氏春秋》,后人可從其中知道戰(zhàn)國時的史事。到漢朝,淮南王劉安編了《淮南子》。這部書,混合了漢代初年各家的學說。上述這兩部書,如同百科全書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