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蕭山人老傅拿著一張20萬元的本票,到某銀行辦理轉賬業(yè)務,銀行要求轉賬之前必須得先開戶,辦一張存折。因為急于轉賬,老傅最后“屈服”了。事后,越想越氣的老傅邀上幾個朋友,趕到銀行提出要辦理500張存折。銀行柜臺在辦理了70張存折后,覺得老傅有意為難,且影響了銀行的正常秩序,決定中止辦理。最后,經(jīng)過協(xié)商,銀行負責人向老傅當面道歉,老傅也同意不再無故辦理存折了。
繼“整錢零存”之后,我們又看到了更加讓銀行著急上火的“辦500張存折”。不得不承認,銀行總是有辦法逼著老實巴交的儲戶想出這些“餿主意”來表示不滿。
的確,站在公德的角度很容易對儲戶這樣的行為進行居高臨下的批判,也完全可以用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口吻質疑儲戶為何不通過正常的渠道維權,可問題是,儲戶的投訴有效嗎?如果不是因為老傅的較真,如果不是銀行明白儲戶已經(jīng)掌握了“辦500張存折”的撒手锏,這樣無視儲戶利益的行為恐怕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銀行可以不講理,儲戶卻不能不顧公德;銀行可以連最起碼的規(guī)章制度都不顧,儲戶卻必須按規(guī)矩出牌,這樣的要求起碼在目前的情況下很難得到儲戶的心理共鳴。
無論到什么時候,我們都承認,辦500張存折折騰銀行有悖公德,但請讓我保留一怒之下辦500張存折的權利,這樣的小伎倆是弱勢的儲戶對抗強勢的銀行的最后依仗。能讓儲戶放棄這些小手段的,不是公德說教,而是銀行放低姿態(tài),真正把儲戶當成“上帝”。
(大浪淘沙摘自《華商報》2013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