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特累克是19世紀后30年的法國大畫家,他出生于法國西南部阿爾比的一個名門望族,全名是亨利·德·圖盧茲·勞特累克,這長長的顯赫的名字顯示著他高傲的貴族身份。但是由于他童年時的意外事故,導致了他下半身發(fā)育不全,成年后也只有1.5米高,也正因為如此,他選擇藝術(shù)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
一、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一)攝影技術(shù)的發(fā)展
俗話說,藝術(shù)作品無論是用什么樣的形式,或者用什么樣的手法,他們總是會或多或少的打下時代的烙印。勞特累克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繪畫成就首先是與當時攝影的相對盛行有關(guān),當時照相技術(shù)的發(fā)明使得傳統(tǒng)的寫實繪畫受到強烈沖擊,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把對象描繪的惟妙惟肖,因為再忠實地再現(xiàn)自然也無法與相片媲美準確,所以繪畫革命一觸即發(fā)。勞特累克也是改革中的一員,他繼承了一些印象派對光的研究,并且把關(guān)注點放在活動中的人們身上,抓住人物瞬間的動態(tài),從而有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二)“世紀末”的恐慌
此外,19世紀八九十年代,素有“頹廢的世紀末”之稱,這段時期西方人對世界普遍抱有悲觀、失望和恐懼的心理,即所謂世紀末日之感。戰(zhàn)后初期的法國也一度陷入憂郁和悲觀中,人們?yōu)榱颂颖茏约嚎謶植话驳膬?nèi)心而選擇娛樂場所,致使當時巴黎娛樂業(yè)非常繁榮。勞特累克飽嘗著世紀末人們相同的恐慌和自己身心帶來的痛苦,同時又具有藝術(shù)家所特有的敏感性,他只能讓自己沉迷于花天酒地聊以自慰,借以打發(fā)自己的孤獨和苦悶。所以他的作品總是流露出一種苦楚和寂寞絕望之感。
二、影響畫家風格的因素
勞特累克的繪畫成就也并非偶然,和大多數(shù)畫家一樣,他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而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他不斷將自己所學到的表現(xiàn)手法加以改造,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一)左派思想
“左派”這一名詞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議會中坐在左側(cè),支持共和制、大眾政治運動和世俗化的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視自己為法國大革命左派的后繼者。在當代政治話語中,“左派”通常是指社會自由主義或社會主義。在藝術(shù)界中也有很多畫家受到了“左派思想”的影響,如米勒、杜米埃、勞特累克等。勞特累克的左派思想在他的畫中充分得到體現(xiàn),他崇尚自由,無論是他自己的一貫作風,或者在表現(xiàn)他筆下的人物時,他都非常隨意。另外,他不排斥任何層次的人,他所描繪的那些舞女、妓女等都是處在社會最低層的人,但他沒有用異樣的眼光來審視他們,反而對他們充滿了同情。他從來沒有從道德角度考慮他所描繪的世界,可能這個世界是個反面教材他也不在乎,他只是把自己的親身體會描繪出來而已。
(二)日本浮世繪版畫
公元17世紀以后日本出現(xiàn)的一種以表現(xiàn)歌舞伎、藝妓、市民生活和風景名勝等為主的人物畫、風景畫和風俗畫。這些作品被大量印刷,被稱為“浮世繪版畫”。日本浮世繪版畫給勞特累克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方式,他從日本藝術(shù)那里學會了如何運用富于表現(xiàn)力的輪廓來揭示人物的性格,如何選擇視點向觀眾傳達畫家的個人簡介,如何通過線條的律動創(chuàng)造畫面的整體感,以及如何通過曲線與角度對比的微妙作用獲得一種裝飾效果。
(三)德加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勞特累克最崇拜的人還是德加,因為他和德加一樣,對當時聞名遐邇的印象派光色效果并不感興趣,而熱衷于速寫和素描、激動不安和生動的輪廓。勞特累克一直是德加的粉絲,在運用揮發(fā)的調(diào)和劑來作畫這個方面,他可以說是德加的傳人。此外,勞特累克對德加繪畫的構(gòu)圖進行了深刻研究,特別是德加的傾斜透視法,后來勞特累克把這個加以改造,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比如《化妝的女郎》中就運用了傾斜透視法,表現(xiàn)一個舞女上場前的動態(tài)。另外勞特累克也有一些作品借用了德加的繪畫主題,如《燙衣女工》,作者想展示一個辛苦勞作后望著窗外休息的婦女,運用的是一個冷冷的色調(diào),幾乎看不清臉,只是從側(cè)面影像來傳達形象的氣質(zhì),這與德加有很大契合之處。
當然,他們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勞特累克在描繪他筆下的人物時感同身受,然而德加卻有一種天生的貴族優(yōu)越感,等等。
三、勞特累克繪畫的藝術(shù)特點
(一)肖像畫題材
勞特累克最擅長的是人物,他可以抓住瞬間人物的姿態(tài)與心理,而且將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自從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再如正常人那樣生活后,就開始尋找一個能撫慰自己心靈的地方,那就是蒙馬特紅磨坊,后來還因此有了“紅磨坊畫家”之稱,他在紅磨坊創(chuàng)作了他生命中的許多得意作品。勞特累克非常鐘愛蒙馬特,他認為在蒙馬特那種下層社會的社交場所里,沒有偽裝,只要聊得來,趣味相投就可以盡情談天說地。在那里,他能找到作為一個正常人的受重視的感覺,沒有歧視,沒有自卑,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繪畫創(chuàng)作之中。
勞特累克中后期一直是以表現(xiàn)他所熱愛的人物和環(huán)境為主,主要就是蒙馬特地區(qū)的酒館、舞廳、妓院等,尤其是以紅磨坊的舞女等題材最為著名。因為他自己也身處這個環(huán)境中,所以對這里的一切都特別了解,他用后半生孜孜不倦地描繪著這里的生活。勞特累克并不理會他所描繪的題材是否與他人的道德觀、審美觀相符合,他只是用心記錄他身邊發(fā)生的事,或許他在作畫時是有想過要表揚或批評,但那似乎都已經(jīng)不太重要。他繪畫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取悅別人,對于繪畫他也從不矯揉造作,可是就是那么感人至深。他喜歡把自己喜歡的人物描繪了一遍又一遍,可是卻也沒有刻意美化,如拉·古柳小姐、珍妮·阿弗莉等。
(二)肖像畫的色彩與線條
法國的寫實主義傳統(tǒng)非常深厚,勞特累克對傳統(tǒng)的突破可以說具有很強的革命性。首先是對以往色彩的突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油畫一定是有厚厚一層顏料,堆在畫布上更是有很強烈的肌理感。然而勞特累克卻大膽地運用汽油來稀釋油畫顏料,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素描式的或者說是叫線條式的色彩,他的畫筆在畫布上快速移動,從而把油畫變成速寫式的,具有水彩效果的繪畫。有繪畫史學家評價勞特累克說:他“解放”了油畫,給它一種不可思議的自由。勞特累克的畫面色彩非常簡潔明快,通常用幾組純色巧妙地組合在一起,鮮艷而又整體。如《走出紅磨坊的珍妮-阿弗莉》,這幅畫中就主要把黃色和紫色組合在畫中,畫面中主人公的衣服和帽子都是用降了一點調(diào)的紫色,背景大面積的純黃色,非常炫目,但是又很和諧,這就是勞特累克的一貫風格。其次,勞特累克在畫面中對線條的處理更是史無前例的自由,他采用的方式是先用充滿律動感的長線條快速把自己看到的動作畫下來,然后以網(wǎng)狀的短線在某些部位加以填充,使對象具有立體感。所以看勞特累克的畫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畫面中有時只有單獨的線,有時線又交織地很雜亂,但無論怎樣,畫面都非常整體自然。
(三)肖像畫構(gòu)圖
勞特累克的一個構(gòu)圖特點就是畫面分割非常巧妙,這也是受到了日本藝術(shù)的影響。在《紅磨坊的舞蹈》就能體現(xiàn)出他獨特的構(gòu)思,這幅畫的構(gòu)圖是建立在幾個疊置的不對稱平面上,前景是三個穿過畫面的面無表情的人,而這三個人與中景中的拉·古柳并沒太多關(guān)系。畫面的背景觀眾依然是像剪紙一樣單薄,成一字排開,從而突出拉·古柳和他的舞伴。這樣的分割是畫面產(chǎn)生了很強的空間感。
四、結(jié)語
縱觀勞特累克短暫的一生,他失去雙腿,終生殘疾,并且他所描繪的題材也與傳統(tǒng)的美學標準和道德尺度相違背,固然有悲催之處。但是他所描繪的皆來自于他的內(nèi)心,而評價繪畫好壞的標準也不在于題材的優(yōu)劣,他的成就是無法被忽視的,相反,這為我們后來繪畫的解放做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