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符號,我們想到的無非是一些標志性的圖案。人們每天進進出出,遇到無數(shù)的符號。禁止吸煙,禁止拍照,安全通道,便利商店,以及電腦桌面上的圖標,等等。符號在生活中顯得異?,嵥橥瑫r也非常重要。法國當代思想家讓·鮑德里亞曾認為,當代生活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不僅客體被符號化,而且連主體也同樣被符號化。這樣的符號都屬于日常言語符號。
藝術符號與日常言語符號的差別不在手段而在目的,前者表現(xiàn)美感,后者表現(xiàn)概念。本篇文章中闡述的僅僅是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藝術符號”。
符號學的奠基人之一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藝術可以被定義為一種符號語言”,“在對可見、可觸、可聽的外觀之把握中給予我們以秩序”。美國學者蘇珊·朗格也曾用符號學原理解釋藝術和審美現(xiàn)象。
中國古代,龍的圖騰代表著皇族權威的至高無上,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從祭祀,避邪,祈福專用的圖案到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再到現(xiàn)在的漢字。符號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一直在不斷的演變。
“符號與藝術形象似乎自古就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當下,藝術的發(fā)展如火如荼。藝術家不停地尋找表達自我藝術或公共藝術的符號,“某種程度上,符號簡直可以說是藝術家個性色彩的標簽”。在這個講求自我,極度個性的時代,藝術符號成為藝術家本身的代名詞已經不足為奇。中國近代,提到畫駿馬的,你不會不知道是徐悲鴻;畫蝦,你也會毫不猶豫的說是齊白石。
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是情感的表述、思想的宣泄。與藝術家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甚至是對等的關系。然而近年來,在當代藝術品市場和經濟效益的驅使下,中國當代藝術中“藝術符號”的運用出現(xiàn)了一些不良現(xiàn)象,并逐步喪失其本該具有的鮮活性,使藝術創(chuàng)作陷入怪圈,阻礙發(fā)展。
一、藝術符號的獻媚與極端現(xiàn)象
有人說中國的當代藝術是一種殖民藝術。中國的先鋒藝術家們變著花樣重復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藝術老路。這無異于宣告中國當代藝術的死亡。于是,各種各樣的所謂發(fā)揚民族文化的藝術與藝術理論破繭而出。高呼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一時間被推崇。
用漢字做著天書的藝術家,用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火藥”做著裝置的藝術家,他們在發(fā)揚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符號。當這些民族藝術家獲得成功后,“中國藝術家開始自覺地利用中國資源,發(fā)掘‘中國形式與中國圖像’”。想憑著他們敏銳的嗅覺與市場觀察力賣弄一點“中國符號”以混進西方藝術的舞臺或者征服一些西方策展人。隋建國把中山裝套在洋雕塑上,中國園林中的假山石被展望翻成不銹鋼,張曉剛把家庭合影重新搬上畫布,等等。
藝術符號在獻媚西方或者說展示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得以形成,符合了西方人的口味換來了大把的鈔票和令人羨慕的藝術家名號。
除此之外,強調個性,尋找獨樹一幟的“藝術符合”,幾乎成為了在當代藝術圈里生存的規(guī)則?!白鹬貍€性的口號叫多了,連附庸風雅的公眾和贊助商們都知道那藝術品的價值就在于有沒有獨特的個性與風格。這一下又不妙了。市場認可了個性,卻誘得畫家們一個個挖空心思想著如何與眾不同,個性又開始脫離掉每一個畫家真切的情感傳達與氣質性格,成了一種挖空心思的尋找與制作?!?/p>
當張盛泉在自己的寓所自縊身亡,當楊志超拿啤酒瓶猛擊頭部,當張洹把自己橫吊在房頂上,讓鮮血滴在電爐上……為了藝術符號的標新立異,極端的瘋狂。藝術在這種極端的行為中完全喪失了美。
二、藝術符號的跟風現(xiàn)象
在這個信息發(fā)達,同一時間瀏覽矢量圖片的時代,審美正逐漸趨向疲勞??觳臀幕?,快餐藝術被擺上舞臺。藝術品所表現(xiàn)的價值觀漸漸被次要化,視覺沖擊或者說視覺享受成為消費的主流。
中國的藝術市場已在經濟文化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初步形成。藝術市場、藝術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著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毋庸置疑的是,外部社會對藝術的理解必須透過符號。而藝術符號作為一種傳達媒介,它應該具有更強的社會穿透力。
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衣食住行全都寄托在這市場上。市場直接地影響著藝術家藝術作品的符號表達。
誰能第一時間突出重圍,吸引最多的閃光燈,誰就是眾望所歸的藝術家,誰就能在這藝術市場上獲回報。藝術的嚴肅、神圣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價值在這一過程中統(tǒng)統(tǒng)都轉換為金錢。一個個藝術家搖身一變成為藝術界萬眾矚目的“明星”,這意味著社會的接受和承認,藝術家的帽子已經戴在頭上,藝術符號可就此形成。伴隨著成功的“藝術符號”案例而來的是大批量盲目地跟風。
當方力均的光頭,引發(fā)了一場市場和學術風云之后,各種光頭藝術接踵而至,光頭裸女、光頭波波、光頭著衣人,光頭的雙性人,等等,似乎是在說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光頭的世界。市場的認可,消費商的購買使一些藝術家像蚊子見到了血,顧不得思想,顧不得是吃了人家吃剩下的,先撈一把再說。
藝術符號的跟風不僅僅只有表面圖式的跟風還有思想的跟風。
“當一位藝術家成功地利用某一種獨特樣式出人頭地,后面那些冥想苦尋著的藝術家立即就會從方法論上找到其得以成功的模式與套路,從而形成表面上看圖式不同,實際上思理共通的樣式,形成相互影響的‘時潮’?!?/p>
然而,對想要在藝術界大展手腳,名留史書的人來說,跟風無疑是死路一條。藝術符號的創(chuàng)建應該是藝術家經過一定時期的思考,能充分體現(xiàn)自我精神的一種文化載體。
三、藝術符號的自我復制現(xiàn)象
不知道岳敏君的笑,持續(xù)了多少張畫布;趙半狄和他的熊貓娃娃合了多少張影;周鐵海把他的獅子頭替換到了多少名畫上;朱海的那只眼睛還要出現(xiàn)多少次,等等。
“復數(shù)就是美麗”。當代藝術把這一論述演繹的如此完美。彭德在看一個展覽的時候說:“看來藝術家的成功就在于將一種被推崇的構思不斷改頭換面地復制下去的耐心,這與政客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自己過時的政見,高人不厭其煩地重復使用廣告一樣異曲同工。”
不斷復制自己的藝術符號,不斷的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藝術家的風格形成了,藝術符號也成熟了。讓人記住的目的也達到了。
但接下來出現(xiàn)的問題很可能就是自我的遺失,當符號成為模式,創(chuàng)作也變得不用煞費心機。藝術家在自我復制的同時禁錮了自己的思想,作品的表現(xiàn)力會隨著數(shù)量的增多變得蒼白,符號的演說也會越來越無力。
既然藝術符號有生成的活性,也就有凝固的惰性。一些藝術符號被不斷地重復使用就很有可能散失自身的鮮活性和暗淡自己的明亮度。這樣,原本饒有興味的藝術符號就會變成不須破譯的明碼信息。藝術符號的審美效能也就有可能喪失盡凈。
四、結語
藝術符號作為一個傳達媒介,當代藝術把“符號”這一元素擺在了很高的位置上。它的生成需要雙重契合:“與審美意象的契合和與藝術形式的契合。要達到這種雙重契合,藝術家還必須對這個未來的藝術符號進行文化和審美的雙重開掘。只有這樣,這個藝術符號,才具有文化與審美的特殊性?!?/p>
真正的藝術家,不應是藝術符號的獻媚者、一仍舊貫的沿用者、盲目跟風者,而應該是藝術符號革故鼎新的創(chuàng)造者。警惕“符號”陷阱,善用符號,才能在藝術的長河里自在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