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草案,加大了對商品、服務欺詐性行為的懲罰力度。然而現(xiàn)實中,有些商品單價不高,消費者維權投入遠遠高于索賠金額。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會會長楊立新建議,設立小額損害最低賠償責任制度,鼓勵消費者積極行使權利,獲得救濟。
反悔權必須規(guī)定但應設門檻
草案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guī)定和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jīng)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guī)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七日后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guī)定的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jīng)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楊立新說,這一條款規(guī)定了消費者的反悔權。反悔權是指消費者購買商品之后,法律給予消費者一個期間,消費者如果在這個期間反悔,可以無條件退貨,商家必須接受消費者的反悔,解除買賣合同。
楊立新介紹,在修改論證中,主張規(guī)定反悔權的觀點逐漸取得主導地位。最后比較統(tǒng)一的意見是:第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當規(guī)定反悔權;第二,反悔權的適用范圍是網(wǎng)絡、電視、電話、郵購等遠程銷售商品的交易活動,在這些交易中,消費者得到的商品信息不完善,經(jīng)營者提供的服務措施不完備,消費者享有反悔權是完全有道理的;第三,冷靜期的期間以七天比較適宜,在七天之內,消費者可以提出退貨;第四,也應當有例外,例如鮮活水產(chǎn)、食品等不宜退貨的物品,即使為遠程銷售,也不受反悔權的保護。
同時,楊立新建議在規(guī)定反悔權之后應該設定門檻,保護合法經(jīng)營者的正當權益不受到侵害。
小額損害賠償維護消費者權益
為了保護消費者,草案對欺詐行為的懲罰力度明顯加大。楊立新介紹,懲罰性賠償是此次修改的一個重大亮點。針對借用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進行“職業(yè)打假”現(xiàn)象的質疑,專家們大都認為其副作用是瑕不掩瑜,不能因此而否認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重要功能。過去說起賠償解決的是產(chǎn)品和服務存在欺詐的情況,都局限在違約賠償方面,關于侵權賠償?shù)囊?guī)定雖然在食品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中有所規(guī)定,但都沒有明確。
“這次修法最大的變化就是從違約賠償過渡到侵權賠償,這是立法成果的一個很好體現(xiàn)。”楊立新說。
格式條款應當跟隨明確責任
楊立新說,草案要求經(jīng)營者使用格式條款,應當以明顯的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shù)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利益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同時,經(jīng)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jīng)營者的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不公平、不合理的規(guī)定;存在上述內容的,應一律無效。
楊立新還建議明確消費者的概念,擴大適用范圍,應該將類似大學食堂這樣的團體也納入消費者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