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光餅是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在福建、浙江一帶抗倭時發(fā)明的,用作日常補給的干糧。后來,人們?yōu)榧o念戚繼光抗倭,就稱小餅為“光餅”,稱大餅為“征東餅”。
在福州,人們通常把餅面沒有芝麻的叫“光餅”,有芝麻的叫“福清餅”。但在距福州60公里的福清市,人們則把餅面有芝麻的叫“光餅”。要論“津津有味”,比較起來,還是福清人做的光餅略勝一籌。福州人做光餅,從前一向用木炭烘爐,現(xiàn)在為圖省事,多半改用電烘箱烤了。而福清人做光餅,至今還保留著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鮮,而且有趣,夸張點說,簡直可稱之為融音樂與舞蹈為一體的勞動藝術。
制餅方法極具舞蹈美
福清人燒制光餅用的是外裹黃泥的大缸,高約1米、腹部直徑約1米、口徑約0.5米。大缸外用木板捆扎起來,以防燙傷。燒制前,先用成捆的松枝或木柴在缸內點起沖天大火,待把缸壁燒“白”,缸底只剩余燼,然后把做好的餅胚,由兩人合作,伸入缸內,飛快而準確地貼在缸壁上。貼餅過程中,假如動作遲緩了一點,光著的手臂就會被烤出水泡來。因此,貼餅環(huán)節(jié)可以衡量做餅師傅的技藝如何。
倘若功夫不到家,貼在爐內的餅胚,也會不聽話地滾下爐底而燒成炭的。另外,爐壁太涼,餅胚擱爐,鏟不起來;太燙了,餅胚同樣也粘不住,會往下掉。
由于燒制光餅時用的是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兩人都打著赤膊,甚至還光著上身。他們一個飛快地遞胚,一個飛快地接餅,再往缸里貼,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動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上噼噼啪啪的貼餅聲,仿佛有音樂在伴奏,節(jié)奏感十分強烈。一般只要10分鐘,能容納400只光餅的大缸便全部貼完了,真叫人大開眼界。假如配合不默契,一大缸要貼半小時以上。貼完餅胚后,往餅面撒一些水,再將缸口密封10分鐘左右。撒水是為了讓缸內有水蒸氣析出,便于光餅成熟。然后將熊熊燃燒的大火伸進爐內,并不停地用扇子扇動大火。10分鐘以后,一只只金黃色的、十分香脆的光餅就燒制完成了。由于光餅是貼在黃泥缸里燒制而成,故福清人也將其稱為“缸餅”。
雖然制作光餅沒什么秘方或絕招,但無論多么高明的師傅,也只能在福清本土才能制作出正宗的色、香、味俱佳的福清光餅。無論外地人怎樣嘗試制作福清光餅,都無法達到同樣的口味。
光餅極易變軟,做餅師傅不是沒有辦法的。為了解決此問題,聰明的師傅就在面粉中摻進適量上等豬油,這樣,制作出來的光餅叫“豬油酥”,不但可口,且便于長期保存不變軟。以前“豬油酥”要事先訂做,現(xiàn)在就不必了,在街邊隨時都可以買到。
為了方便老人和兒童食用,做餅師傅還特地推出軟燒光餅,俗稱“軟燒餅”。這種餅在制作餅胚時,不加芝麻,入爐后,降低火候,文火炙烤即可。然后在餅面上抹上一層熟油,使之松軟。這樣就受老人和兒童喜好了。
光餅的由來
福清光餅堪稱是一種真正有過光榮歷史的軍糧。在福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光餅跟戚繼光抗倭有關?!掇o?!防镆灿羞@樣的介紹專條:“施鴻?!堕}雜記》:‘光餅’,戚南塘(按:戚繼光號南塘)平倭寇時,制供行軍路食。后人因其名繼光,遂以稱之。今閩中各處皆有,大如番錢,中開一孔,可以繩貫,今浙東亦有,直徑約寸許,味微咸?!?/p>
相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福建沿海倭寇猖獗。次年,戚繼光率軍進駐福清平倭。為了襲擊敵軍,軍中常常不舉火燒飯,而由士兵(戚家軍多為山東人)按山東老家制作燒餅的方法烤制面食干糧,這種烤餅就是光餅的原型:中間有孔,可穿上細麻繩,掛在胸前,利于行軍打仗。后來,士兵發(fā)現(xiàn)烤餅雖可以充饑,但常吃易燥火、便秘,不易消化,且口味差。戚繼光又和幕僚們在制作過程中加鹽以增口味,加堿以助消化,加芝麻以潤腸胃、去燥火。改良后的烤餅成了戚家軍喜愛的一種干糧,為戚家軍全殲牛田(即龍?zhí)铮?jù)點的倭寇立了大功。后來,制作燒餅的方法傳到了民間,老百姓為了紀念戚家軍的功績,便把這種餅稱為光餅或征東餅。這就是光餅的由來。
福州府志曾記載戚繼光抗倭與光餅的關系。清代福州《白華樓鈔》有《光餅歌》詩云:“至今見餅猶見君,餅家能說戚家軍?!鼻迩∧觊g刻本《榕城詩話》中有一首《光餅歌》并附引言,對光餅起到的后勤作用給予極高的評價,文字不長,茲摘要如下,亦可以佐證:“榕城市有光餅,相傳為戚繼光行軍時所作,中林有詩云:……聞昔南塘戚將軍,御倭遠走東海岸。三軍千里裹糧來,征發(fā)往往誤朝爨。特作此餅散軍中,一串隨身掛鎧釺。干戈沖斥任鯨吞,臨陣含餔和血汗。身經百戰(zhàn)兵不饑,士氣激發(fā)倍驍悍。以此克秦保障功,東南半壁椎屏翰。將軍去今二百年,餅式依然傳里閭。此餅因冒將軍名,婦豎知名日相喚……走筆書成光餅歌,饌經補作新公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