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也稱年糕,在過年的時候制作食用,過年前制作糍粑是福建鄉(xiāng)村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習(xí)俗。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zhì)石材凹槽沖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xì)膩,味道極佳。
每年到臘月間,越是接近年關(guān),城里人都忙著上街置辦過年物品,鄉(xiāng)村人家卻都是自己動手準(zhǔn)備年貨。寒冬臘月的時候,農(nóng)活不能干,是鄉(xiāng)間辦年的好時機。家家戶戶腌魚肉,制陰米,磨湯圓,燙豆折,爆蠶豆,炒花生,嗵炒米,熬白糖……而糍粑又是必備之食品,打糍粑則是辦年時最熱鬧最精彩的重頭戲。
打糍粑是個力氣活,又是個技術(shù)活,一家獨干有困難。因此,鄉(xiāng)親們打糍粑時往往是相互邀約,說定時間,左鄰幫右舍,親房幫叔伯,人多力量大。再說辦年,就是要辦出那個吉祥如意的氣氛,人少了就不熱鬧。
打糍粑,要先選精良糯米淘沙洗凈,在木甑里蒸熟,趁熱放進(jìn)碓窩(石臼)里,幾個男子漢早已在碓窩周圍站好,兩人一對,輪流上前用杯口粗的木棍搗攪。搗時用盡全身力氣,趁熱快搗。搗攪要掌握好節(jié)奏,二人一上一下,交錯用力,連搗帶翻動,搗動中還要隨時相互搓刮棍子粘上的米漿。否則,用不上力,搗制不勻,還會傷手腳。幾分鐘下來,搗臼人已是滿頭大汗,氣喘吁吁,一旁的另一對漢子立馬將其替換下來。如此數(shù)次。有時還要在碓窩旁的涼水桶里將棍子蘸蘸水,以防沾連。
外面天寒地凍,打糍粑現(xiàn)場則熱火朝天,搗臼聲鏗鏘有力,小伙子們興奮起來越搗越快,伴隨著“哼哧嘿喲”的聲聲節(jié)奏,自然地笑,嘻嘻地說,哈哈地做,不時侃上幾句。打糍粑時那歡快的場面、融洽的氣氛中充滿了豐收的喜悅,也飽含著對未來的期盼,鄉(xiāng)里人的歡樂仿佛都搗進(jìn)了吉祥如意的糍粑里。
待搗臼人大汗淋漓的時候,糍粑也就快打好了,這時雙棍一攪?yán)p,撐起搗好的糍粑,用冷水在碓窩里摸一摸,確認(rèn)沒有沾連,搗臼人就一起用力提起糍粑團(tuán),放在瓷盆里收攏揉光,再倒在墊有米粉的簸箕內(nèi),均勻按壓攤平約一寸厚。上好的糍粑像是工藝品,晶瑩剔透,猶如白玉盤,美麗至極。有時,趁糍粑軟和時,還要用蒸熟的綠豆作餡,制作一些綠豆小圓粑。講究一點的人家用紅色將糍粑點綴一下,或者寫上“喜”、“福”、“歡度春節(jié)”之類吉言,鮮艷奪目。放兩三天后,糍粑變得硬挺再切成條塊,在大年三十里挑水浸泡,以后隨時可以食用,或成禮品。
糍粑食法多種,可煮可炸可烤,味口各異,食用方便。最讓人回味的是除夕之夜,燒著火炭守歲時,在炭火上烤新鮮糍粑,烤得圓圓鼓鼓,看著變形綻放,聞之清香撲鼻,再蘸點白糖食之,那種美味和愜意,是吃任何山珍海鮮都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