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異中求同,同中求異,運用比較教學方法探尋不同形式的文章具備的共同特點,從而尋找規(guī)律,總結特點。在同題材作品教學中,運用比較教學方法,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整體認知,通過課內課外不同篇目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人格個性。
【關鍵詞】比較學習;尋找規(guī)律;全面感知;深挖內涵;培養(yǎng)個性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正是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感悟、歸納這些“例子”從而促進知識、能力、情感、方法、品質等“語文”元素的遷移、形成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如何靈活地處理教材、恰當?shù)剡\用教學方法,是每個教師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所有教師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通過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比較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既能異中求同,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在一個主題的探究中比較歸類,尋找規(guī)律,總結方法,又能在同中求異,深挖內涵,教出每篇文章的特色來,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個性。下面就就教學過程中的幾個實例談談比較教學方法的運用。
一、通過《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比較閱讀探討懷古詩詞特點
要求學生在理解兩首詞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分別從不同角度比較兩首詞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尋找共同點:兩首都是懷古詞,均是即景寓情,托古寓今,借古人的酒杯澆今人之塊壘、達自我之情愫的作品;兩者都是登臨古跡遙想古人,一者是懷想智敗強曹的青年將領周瑜,一者是懷想建立豐功偉績的名人孫權和劉裕;兩首詞都是通過縱目遠眺來描繪自然之景的,一者是亂石穿空,浪花似雪,濺玉噴珠,一者是斜陽草樹,烏鴉紛飛;兩篇都是豪放詞的名篇,都是行筆深邃而遒勁,給人驚心動魄的震撼。
細細品味,同中有異:寫人敘事蘇軾仰慕周瑜的儒雅倜儻、器宇軒昂和運籌帷幄的才干,表達了建功立業(yè)的夙愿,也有自我解嘲、寬慰超脫的一面。而辛棄疾則用沉重的筆觸寫出了歷史的滄桑,論述慘痛的歷史教訓,悼古諷今,告誡當政者謹慎用兵免蹈前車之轍;傾訴自己無路請纓,空懷壯志的憤懣。兩首詞在寫景上集中分散也各有千秋,《赤壁懷古》濃墨似潑,勢若穿空,雄渾壯麗。而《京口北固亭懷古》淡筆勾勒,不著點綴,暗示著事過境遷,物是人非,渲染著詞人憂思萬端,愁腸百結,怨和悲憤噴涌而出。
兩位詞風相近的詞人,雖都是懷古詠嘆又因身世不同立足點不同抒發(fā)感情而各具特色。
通過比較閱讀可以歸納總結出,常見懷古詩詞的思想內容,一般有仰慕古人成就,表達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愿望;有抒發(fā)功業(yè)無成的感慨;有喟嘆古今朝代興亡變化,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有借古諷今,批判現(xiàn)實。在寫法上,情與景相互融合,壯美的景物常常與昂揚澎湃的情感相關聯(lián),朦朧凄迷的景色又總是與憂傷苦悶相融合。據(jù)此,指導學生課外賞析李白的《越中覽古》、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首》、岑參的《山房春事》、袁枚的《馬嵬》,學生在閱讀中比較,可以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增強審美情趣。
二、通過《鴻門宴》和《項羽之死》比較閱讀全面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先單篇教讀《鴻門宴》。學生在《鴻門宴》學習中,了解項羽的具體表現(xiàn),開始聽信曹無傷告密大怒,決意討伐劉邦;后受項伯游說答應善待劉邦,接受沛公謝罪后自感愧疚供出曹無傷并設宴款待劉邦;宴會上范增舉玦,默然縱容;見項伯拔劍起舞庇護劉邦,繼續(xù)縱容;樊噲闖帳賜坐賜酒;張良留謝安然受璧??v觀種種,項羽在學生心目中有諸多弱點:唯我獨尊、直率魯莽、輕敵自大、優(yōu)柔寡斷、眼見不遠、不善用人。
接下來教讀《項羽之死.,根據(jù)垓下之圍、東城決戰(zhàn)、東城潰圍、烏江自刎等情節(jié)再次了解項羽:垓下之圍唱出了柔腸百轉的“垓下歌”,悲壯而哀婉,表現(xiàn)了項羽多愁善感的一面;東城快戰(zhàn)中大呼、刈旗、斬將,虎虎生威,攝人心魄,身陷絕境時,沒有兵敗的絕望,而是在萬馬叢中如入無人之境,表現(xiàn)出勇猛自負、剛烈威武的一面;烏江岸邊,據(jù)渡、贈馬、賜故人頭、發(fā)出“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哀嘆,又充分表現(xiàn)了項羽心地仁善、知恥重義、豪俠直爽的一面。
兩篇文章結合起來項羽形象自然豐滿起來了,一個復雜的悲劇英雄就活在了學生的心目中。在此基礎上學生學習杜牧的《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烏江》就會激發(fā)出許多感慨而產(chǎn)生共鳴。通過比較學閱讀使學習的知識全面而深化。
三、教讀巴金的《小狗包弟》結合課外閱讀材料,通過比較學習全面了解文革時代的社會現(xiàn)狀和老一輩文化人人性的光輝
巴金在文革之后創(chuàng)作了散文集《隨想錄》,對文革時代做了深刻的反思,《小狗包弟》是其中的名篇。當時作者為了自保,為了家人的平安,不得已把與自己相伴七年的愛犬包弟送到實驗室讓人做解剖實驗巴老為自己當年的懦弱愧疚自責,無法排遣心中的憂傷。學生們閱讀了這篇散文心情沉重,對巴金的無奈抱以深深的理解和同情。為了讓學生對文革時代更清楚認識,我在教讀此篇時,搜集了文革時期一些著名作家的傳記材料,有飽經(jīng)滄桑留下許多巨著的“人民藝術家”老舍為了自己尊嚴含恨投河而亡的事例,有學貫中西,用畢生心血翻譯外國名著的翻譯家傅雷為了名節(jié)懸梁自盡的故事,有因《邊城》而在西南聯(lián)大為學生所崇拜的沈從文遭受迫害的例子,在他們身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動蕩時代人性的光輝。學生們在豐富的材料面前認清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扼殺靈魂、摒棄真善美的丑惡年代。也明白了老藝術家們的風骨和品格,他們或隱忍或剛烈,他們的氣節(jié)是我們民族的靈魂。
課內和課外的比較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辨別能力。
比較教學的實用性很強,教師既可以比較相同題材的作品也可以比較相同體裁的作品,可以從中探尋規(guī)律增長知識,在學習中比較在比較中積累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