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边@就要求教師要按語文教學的特點教語文,不能僅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去感受和體驗。只有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體驗和感悟,才能拉近他們與教材、作者乃至作品中人物的距離,使他們通過與教材、作者、作品的多維對話,不斷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升人格。語文教學要想達到如此理想的境界,就必須緊緊抓住學生學習的一條便捷途徑——體驗。
一、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
教學中,教師常會設置能喚起學生生活體驗的教學情境或教學活動,用充滿濃烈生活氣息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高揚起探究課文的無窮信心和力量。這種活動可以讓學生融情入書,身歷其境,深入體驗,從而比較容易地理解課文的內涵。
教學中,教師應隨機應變,充分利用隨時出現的一些有利于教學的事件或背景,以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學習《賣炭翁》一文時,正值雪后天晴,教師走上講臺開始導入:“同學們,漫天飛舞的大雪斷斷續(xù)續(xù)地下了幾天,現在已經停止了。今天陽光明媚,是我們盼望多日的好天氣。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國唐朝,有一個穿著十分單薄的老人卻不喜歡這陽光明媚的好天氣,總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他就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賣炭老人為什么會有這樣反常的心理呢?請大家朗讀課文,用心思考?!边@樣,教師巧妙地借景引入課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再讓學生閱讀課文,認真思考這個與生活體驗完全相反的問題,就為教師渴望的“學習內容與學生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作好了鋪墊。
作品中的語言往往包含著豐富的信息——或哲理,或情感,或意境,或韻味,這些都隱含在語言材料中,是一種隱性的潛在的東西。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模仿作品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感情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時語氣語調的變化、語音的抑揚頓挫來表現特殊生活場景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朗讀可讓學生把文字轉換為對人物情感的體驗和對多元生活的體驗。在這種和作者、作品乃至作品中人物“直接對話”的體驗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題更容易被學生理解。
二、引導學生在故事中體驗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 趣?!碑攲W生對某件事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維敏捷。選入教材的很多作品故事性強,寓意深刻,教師可以打破常規(guī),以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揣摩語言,體會感情,領悟道理,或者讓學生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輔以適當的手勢,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情節(jié)或讀了故事后的獨特體驗。這種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見的講述形式,易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如教學《斑羚飛渡》時,教師配樂朗讀文章,學生一邊聽讀一邊勾畫文中最讓自己感動的句子;學生再講述這個關于一群斑羚的悲壯感人的故事……學生在閱讀與揣摩中不僅感受到了斑羚們行為中體現的崇高的奉獻精神和頑強的生存意識,觸摸到動物人性化的溫情,感受到神奇世界的無窮魅力,同時也深深地感到作為人類的那份不足,那份愧疚,真真切切體會到斑羚的喜怒哀樂和它們的生存情勢,決心要與它們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由此看來,語文能力的獲得必須以自我體驗為基礎,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感悟、積累和體驗,教師給予的和文本記載的都只能是外在的東西,難以融進學生的靈魂。
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語文學科是以語言的學習與運用為目的的。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師精講就能達成的,“實踐中產生的營養(yǎng)對于中學生來說更是重要”。因此,在學習中,教師尤其要注重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得的體驗。當學生對文本提出獨到見解時,教師不能簡單地贊成或否定,可以把它作為生成的一個新問題拋給學生,這樣,其他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得的體驗就成為討論、評價的依據。從情感上來講,學生更容易接受同學的批評,評價者也會在這種評價活動中體驗到閱讀的成功,從而增強閱讀實踐的興趣、信心,為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培根的《論美》寫于400多年前的英國,讓學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內涵絕非易事。教學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閱讀討論題:以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培根的觀點,你認為它過時了嗎?有的同學認為:
沒有過時,內在美勝于外在美的觀點永遠不會過時。
即使在開放的美國,克林頓當總統時因緋聞還差點下臺。有的同學認為:外在美與內在美可并重,因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講究打扮,更何況現代科技手段為人的外在美創(chuàng)造了種種可能。這時,教師沒有立即下結論,而是讓不同意見的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辯論。學生自由閱讀,從教材中尋找根據,在揣摩中尋找答案,從而促進了學生閱讀主體的積極參與,對“結果”的期待激發(fā)了其強烈的探求欲望。
實踐表明,在實踐中讓學生體驗知識和能力形成的過程,在實踐中檢驗學習能力與學習的狀況,是新課程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引導學生學習語文,不能局限于對作品本身的體驗,課文畢竟只是范例,學生通過對課文的解讀,應該達到對自然、社會乃至人生的感悟,這樣才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四、引導學生在聯想中體驗
閱讀文學作品,不同的閱讀對象會有不同的閱讀體驗。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斷地體驗感悟,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這種閱讀體驗會讓他們領悟到更有價值更為本質的東西。這一悟得與獲得不知道要比教師的直白告知珍貴多少倍,正如葉圣陶所言,“讓學生自求得之”。
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讀出自己”,即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把自己擺進去”。有的作品,學生是很容易讀到“自己”的,如《往事依依》《我的老師》等,學生相對比較容易被課文中的景、情、人、事所感染,閱讀時總會不知不覺地使自己成為課文中的一個“角色”。有的課文描繪得很細膩,但會留下許多藝術的“空白”讓讀者補充,學生往往無動于衷,“進入不了角色”,這時便需要教師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學生的心靈之間“搭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寫繁響交錯、清脆圓滑、婉轉流利的聲音之后,突然“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無聲中包含了多少幽愁暗恨,只有聯想到琵琶女的身世,才可以在這無聲之中體驗到如怨如恨、如泣如訴的音符,感受到每個音符所傳達出的令人心碎的聲調。這樣,讓他們進入到文本意義與意蘊的深處,才能促進他們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因此,留給學生自由寬松的閱讀時空,學生的個性思維才會有用武之地。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唯有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搭建體驗的平臺,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讓他們獲得審美的愉悅,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