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文化千姿百態(tài),多種多樣,但傳播廣泛,影響深遠的文化為數并不多。而作為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文化卻成為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著重大的歷史貢獻,足以證明其具有豐富的借鑒價值和重要的時代意義。它其中的人生觀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指引和規(guī)范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從幾個方面的論述來淺談它人生觀中的博愛思想。
一、友愛
世界范圍的穆斯林群體一般稱為“烏瑪”,這是一種地域的,超越種族的群體。伊斯蘭強調穆斯林之間要團結,天下穆斯林皆為兄弟,每一個人都是伊斯蘭大家庭中的一員,每個人都非常重要,要彼此愛護。“有正信的人應互愛互幫,有需要的時候應相互關心支持?!薄叭绻眢w的某一部分受傷,全身上下都要痛苦,應盡快治愈?!卑怖f:信士皆為兄弟,應當排除兄弟之間的紛爭。先知也有如下評論:惡魔猶如人群中的狼,他專抓狼群中單獨徘徊的人,因此你們不要離群索居,始終團結成整體。穆罕默德先知更十分強調對高尚道德的栽培。有大量圣訓都是訓導穆斯林敬主愛人,驅逐邪惡,至善。這種友愛的思想告誡人們不光要愛自己也要愛他人,和他人團結,和睦相處,才能得到幸福。
二、鼓勵天課施舍
穆斯林認為一切所有都屬于安拉,包括賺取的和所得的。只有安拉決定誰窮誰富,因而要時時想著別人,要設善自己的財富,不能拒絕捐課。拒絕捐課有罪行,鼓勵施舍。它是善行的代表,做善行的人會有回報。\"施者有償,吝者有傷。\"\"施散天課\"是穆斯林的五項天職之一,每人每年凈收入的百分之二點五的錢財,要施舍散發(fā)給貧窮困苦的人群,并謀求社會的一般福利。據艾卜·胡萊賴:先知曾講人們每天早上起床,便有兩個天使降下,其中一位說:主啊,你給施舍者賜予補償。另一位說:主啊,你給吝嗇者賜予損失。至于施記財務,敬畏安拉,而且相信善果者,我將使他達到最易的結果。相反你們絕不會得到真善,直到施舍你們自己心愛的。你們施舍的任何東西,安拉的確是知道的。伊斯蘭文化倡導慈善施舍,對于近親孤兒,貧老無依者,求覓乞食的旅居困窘,以及其他各種不幸遭遇者要慷慨解囊,贈予財物。以免除或減輕他們的饑餓患難。伊斯蘭文化中的博愛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與他人的平時相處中,也體現(xiàn)在對貧者的關愛中。天課施舍是將自己的錢財散布出去,用善心溫暖社會。
三、善待動物
穆斯林認為,世界上的所有的動物都是真主所創(chuàng)的,要求穆斯林對所有動物予以同情和善待。伊斯蘭文化中強調人類優(yōu)于萬物,萬物當為人用,而不可為人役,也不可以因人伐物,破壞自然。要善待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都應倍加珍惜,取用有度。其規(guī)則包括禁止為了運動和娛樂的目的而進行的狩獵活動,禁止教唆兩個動物彼此爭斗等。同樣圣訓用一個小故事生動的說明了善待自然的行為的神圣意義和崇高價值:善待自然乃是敬畏真主,取悅真主的的崇高行為。據艾布·宰爾傳述,真主的使者說:當一個人走在路上感到口渴難耐時,于是他找到一眼井并下去飲水,當他飽飲井水從井里出來時忽然看見一條狗氣喘吁吁的,正因極度口渴而舔舐著濕土。那人自語:這條狗恰如我剛才一樣口渴啊!于是他又下到井里去,在靴子中盛滿井水,用口叼著靴子爬上來,然后飲水給狗喝。真主因此回報了他,寬恕了他。圣門弟子們問道:“真主的使者??!難道善待動物也有回報嗎?”真主的使者回答道:“善待一切動物,都有真主的回報!”對動物如此,對山川草木亦當如此。穆罕默德告誡穆斯林,即使在戰(zhàn)爭中,也不可肆意破壞花草樹木。穆圣曾面對麥地那的一座山深情地說:這座吳侯德山,它愛我們,我們也愛它。對待自然我們應該采取敬畏愛護的態(tài)度,不僅是動物,還有花草。以一顆博愛的心,不僅去愛我們周圍的人,更要去愛護我們的朋友--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
四、包容其他文化形態(tài)
在伊斯蘭文化視閥之中。真主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還賦予了人以靈魂和智慧。它還強調說:要包容人類及其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認為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是真主的常道和人間的常態(tài)。他真主的一種跡象是:天地的創(chuàng)造,以及你們的語言和膚色的差異,對于有學問的人,此中確有許多跡象。因此,在伊斯蘭文化看來,人類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不僅不會成為相互歧視和互不平等的理由,而且為不同人群之間的相互認識和了解乃至為相互體恤和友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人類同宗同族,生而平等。不因民族、種族、膚色、血統(tǒng)、語言、階層、貧富的不同而有高低貴賤?!豆盘m經》中說:眾人??!我確以從一男一女創(chuàng)造你們,我是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相互認識。在真主看來,你們中最尊貴者,是你們中最敬畏者。穆罕默德先知一生致力于消除種族歧視。他在著名的辭朝演說中向世人宣告:阿拉伯人不比非阿拉伯人優(yōu)越,白人不比黑人優(yōu)越,最優(yōu)越的人是最敬畏真主的人。這些有深意的觀點一直教化著穆斯林要平等地看待各個民族,以一顆包容、博愛的思想去接納,認知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只有這樣才會逐漸減少文化沖突,促進文化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我看來,這種思想尤有現(xiàn)代意義。在文明沖突論盛行的今天,在西方人企圖破壞我們的信仰,想要把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強加于我們的今天,博愛兼容思想尤為重要。“你有了信仰才能進天堂,而你有了博愛思想才會有信仰,對于你能見到者賦予同情,而你見不到者將同情你?!?/p>
和諧的本質思想是博愛,博愛思想所憧憬的是一個高度和諧的理想社會,就社會而言,社會雖難免紛爭,但必須有合作、互助博愛。和諧社會才能和諧穩(wěn)定和前進,人類才能生存和發(fā)展。和諧的世界體現(xiàn)著廣博的愛,要有博愛的胸懷,博愛的情愫,博愛的行為方式。如果缺乏和失去愛,到處都是恨和仇,都是爭斗和戰(zhàn)爭。和諧是人類共同的最高追求。盡管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對和諧的定位不盡相同,然而總體離不開博愛思想這一基本方式和行為。
伊斯蘭文化中的博愛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這四個方面,還體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應在學習和生活中去研究、理解,并身體力行。
參考文獻:
[1]努爾曼·馬賢,譯.圣訓珠璣(第十七節(jié))[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01-01:212.
[2]祁學義,譯.布哈里圣訓實錄全集:第二十四章天課[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18(18).
[3]喇敏學.阿拉伯語言文化基礎教程:第五章,第十五章[M].中史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10.
[4]馬堅,譯.古蘭經[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5]秦惠彬.伊斯蘭文明[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6](土耳其)法土拉·葛蘭,著.彭廣愷,馬顯光,黃思恩,譯.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命面貌[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