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紛紛傳出高考改革的消息,且多含有拿英語“開刀”的意味。同時,諸多跡象表明,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權重,將是改革的大勢所趨。 對于這一改革,輿論普遍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這有利于英語教學回歸本質,也可引導學生更加重視母語學習。但也有人驚呼,這不利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與中國融入國際世界背道而馳。
我國重視英語教學,并將英語科目納入中高考體系,上升到與語文、數(shù)學同樣的地位。實際上,就是出于提高國民英語能力,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考慮。遺憾的是,英語教學實踐的效果并不好。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我國所有學生都被要求學英語,幾成“全民英語”之勢??傻筋^來,真正能做到無障礙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人不到5%。這意味著,“全民學英語”并沒有多大效果,投入與產(chǎn)出嚴重失衡。另一方面,學生將時間、精力過多投入到英語學習應付英語考試,也傷及母語的地位。有大學教授就抱怨,自己的學生寫一篇千字文,前言不搭后語,錯別字連篇。
我國之所以出現(xiàn)“全民英語”,這與對“國際化”人才的認識有關。提起“國際化”人才,最先閃現(xiàn)的意識就是必須懂外語,外語甚至成為“標簽”。其實,這是對“國際化”人才的誤解。
首先,“國際化”人才表現(xiàn)在這個人是否有國際化的視野、思維等方面,一個不懂外語的人,照樣可以有國際化的視野和思維,因為外語說到底只是工具,掌握這一工具,可以為其擴大視野和提供語言的便利,沒有這一工具,并不能判定此人一定不能成為國際化人才。在現(xiàn)代社會,一個人獲得信息的渠道十分多元。反過來,一個人只懂語言,卻沒有獨立思維能力,是不能成為“國際化”人才的。
其次,不同學科的“國際化”人才對外語的要求是不同的。相對來說,理工科的學生,由于學習要接觸到國外的圖書資料,參與國際交流,需要更高的外語水平,而其他一些學科,包括美術、音樂,卻不見得要求人才一定要掌握外語。有人認為學繪畫、音樂者要走向世界,必須懂外語,而其實,繪畫、音樂本身就是超越語言的交流工具,有蜚聲國際的繪畫大師根本就不懂外語。
著名畫家陳丹青先生在接受采訪時稱,“對一個藝術家來講,學會外語跟交流毫無關系,啞巴都能用藝術交流,這完全是對藝術無知?!惫P者還聽說一位多年唱外語歌的著名藝術家,他并不懂外國的語言,只不過在唱歌時在曲譜上注明漢語拼音。
再次,不同的崗位、職業(yè),對語言的要求也不同。客觀而言,我們身處地球村,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可是,有很多人在工作很少甚至根本用不到外語,如果要求他們花很長時間學習外語、掌握外語語法,這是不是得不償失?
在錯位的“國際化”人才觀引導下,我國對人才提出不合理的英語要求,比如,不管學生考什么學校、學什么學科,都要求必考英語,高考如此,研究生入學考試也是如此,甚至在研究生入學考中,還有英語單科最低分數(shù)要求;在求學期間,所有學生都要求通過英語四級考試,有的學校甚至將此與學位掛鉤;就算是走上工作崗位,要評職稱,也得參加職稱外語考試,更令不可思議的是,從事英語教學、研究的人才,要晉升職稱,得考另一門外語。
這一路走來,英語的交流工具作用被人遺忘,倒變?yōu)椤皯囉⒄Z”、“學位英語”和“職稱英語”,也衍生出“英語崇拜”。很顯然,這樣的英語教學,根本沒有提高國人的外語交流能力,所謂的“國際化”人才,也只是概念上的。
高考改革將英語改革作為“突破口”,因此有著現(xiàn)實意義。但這一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整個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評價有全新的認識。其一,應該重視英語的聽說能力培養(yǎng),把其作為交流的工具,而非考試工具。其二,不能對所有學生提出“一刀切”的要求,應該把學習英語的自主權、選擇權交還給學生,大學自主提出學科、成績的要求,中學實行學分制教育,那些今后準備出國,或從事需要外語的工作的學生,可選擇學習更高難度英語。這樣一來,即對高考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機構不能只調整分值,還需打破現(xiàn)行的高考集中錄取制度,推行高校自主招生、中學自主教學,進行個性化、多元教育。
這其實就是建立人才的多元評價體系,不以單一的標準評價所有人才,在這種評價體系中,大家會從關注考試成績、升入某個學校、獲得文憑,變?yōu)殛P注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教育也才會從嚴重的應試化、功利化,走向重視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人文精神。這才能讓英語教學回歸本質,也讓母語得到真正的重視,培養(yǎng)有人文修養(yǎng)、獨立思維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優(yōu)秀人才。博主簡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