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了不起的蓋茨比》熱映,1920爵士時代在Jay-Z的編曲中悠然再現(xiàn)。然而派對再奢華,背后總有一雙焦灼的眼睛,在窺視,在懷疑。這“上帝之眼”,被影片以一幅“眼科醫(yī)生艾克伯格廣告牌”的樣式直陳于觀眾面前 ——
也許你并未留意,但這幅“上帝之眼”在影片中一共出現(xiàn)了6次之多。有趣的是,這幅廣告畫的靈感來源,其實是1925年菲茨杰拉德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初版時的封面——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庫加特所繪的水粉畫:《凝空雙眸》。畫作中,一雙女性的雙眸在深藍色夜空中閃閃發(fā)光,眼中的虹膜,還映出一對玉體橫陳的裸女。一滴淚珠從右眼緩緩流下,下方則是燈紅酒綠的曼哈頓天際線……小說“一場游戲一場夢”的主題由此得到呈現(xiàn)。
電影被意大利詩人喬托·卡努杜稱為“第七藝術(shù)”,不僅因為它出現(xiàn)得最晚,更是因為,六大藝術(shù):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舞蹈,都能在電影之中交融并濟,共冶一爐。古老的繪畫藝術(shù)和新生代的電影,這段“忘年交”帶來的驚喜遠超想象。
“第七藝術(shù)”和名畫的忘年交
最簡單的結(jié)交方式,莫過于由畫家生平改編而成的傳記片。短短百余年的電影史,卻可以觸及長達千年的著名畫家——畢加索、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雷諾阿、倫勃朗、蒙克、莫迪里阿尼……都拍成過質(zhì)量非常不錯的電影。
不僅如此,這些家喻戶曉的畫家們,本身也成為一種符號,被各種類型的電影各取所需,樂此不疲。比如達·芬奇,最近一次被拍成電影《達·芬奇密碼》——跟他本人沒多大關(guān)系,其實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瓶子里裝了丹·布朗的酒。不過,電影里仍然出現(xiàn)了多次達·芬奇的畫作——電影以盧浮宮館長之死開頭,他死時擺出的造型即是著名的《維特魯威人》;到電影結(jié)尾,《最后的晚餐》上的座位次序又成為湯姆·漢克斯破案的關(guān)鍵。片中散落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巖間圣母》等達·芬奇代表作更是不在話下。
同樣是宗教犯罪題材,大衛(wèi)·芬奇的《七宗罪》,主要線索便是由但丁《神曲》中的插畫展開的。兇手模仿書中寫到的七種原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色欲,在1990年代的紐約布下同樣的迷局。
不過,對名畫的借鑒絕不止于宗教電影——愛情片也是一大類。2003年一部《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突出了畫家的愛情傳奇。海報上斯嘉麗·約翰遜的扮相也與名畫形似到極點。相似的做法還見于1949年的影片《珍妮的畫像》和1980年的影片《時光倒流七十年》。
有些電影,本身就充滿藝術(shù)氣質(zhì)——2000年的《入侵腦細胞》,既借鑒了不少畫作的構(gòu)圖,大量電影場景本身也很像是一幅畫,或是一個裝置藝術(shù)。
再比如2006年的《墜入》,同樣出自印度導(dǎo)演塔西姆·辛之手,講述一個電影特技演員因意外不幸癱瘓,只能在想象世界中天馬行空的故事。電影海報基本上就是達利畫作《梅·惠絲房間》的翻版,電影氣氛也搞得非常達利。
然而,再嚴肅的藝術(shù)也會被拿來戲仿——或者應(yīng)該這么說:正是因為藝術(shù)品高高在上,才常被戲仿者看中,隨后作各種解構(gòu)、各種惡搞。
有理由相信,《最后的晚餐》基本上是古往今來被惡搞過最多次的名畫。因為人物眾多且分布錯落有致,她成了PS愛好者的最愛。知名美劇《迷失》就是其中之一。就連大力水手都像模像樣cosplay了一下。
是名畫總要被偷的
這是一本推理小說的書名——你不得不承認,這是句大實話。名畫除了她的藝術(shù)價值,還有一個重要的屬性:它們往往價值連城。
說到電影里的名畫,就不得不說,有一種類型的電影,80%就是靠名畫來實現(xiàn)的,那就是——神偷片!孔乙己說:偷書不能算偷。偷畫呢?他沒說。但是自古以來,這樣的人都有一個聽起來還算有點文化的代稱:雅賊。
雅賊從來都以西裝革履、風(fēng)度翩翩的形象在影視劇里出現(xiàn),縱橫江湖,身手了得,來去自如……看到這里,你可能想起了《縱橫四海》。吳宇森、周潤發(fā)、張國榮,這組鐵三角在上世紀90年代為華語影壇獻上了一部浪漫到無可救藥的神偷電影——如此浪漫,劇中名畫們也功不可沒。
影片一開場,發(fā)哥就信步游走在法國博物館內(nèi),對著阿米迪奧·莫迪里阿尼的《讓娜·海布特畫像》端詳,還像畫中人一樣歪過脖子來欣賞,臉上滿是疑惑的表情,似乎在說:“這個畫家畫個歪脖子女人做什么……”了解莫迪里阿尼的都笑了,這位畫家不但老畫他老婆讓娜,還八成都畫成歪脖子模樣。
劇中主線則是要去偷另一幅名畫——法國畫家特魯伊貝爾的《赫林的女仆》。有意思的是,劇中所呈現(xiàn)的《赫林的女仆》,是在原作基礎(chǔ)上截取而成,并非全圖??赡苁菫榱送怀鋈宋锏碾p眼,好與下文中“你看她的眼睛好像在發(fā)光!”“笨蛋是你的手電筒在照她!”這樣的對白相呼應(yīng)吧。
電影末尾,發(fā)哥蟄伏新居蓄勢待發(fā),新居的裝修很特別——滿屋子的花花草草、鸚鵡魚蟲,像個動物園外加植物園。發(fā)哥更指著一幅整面墻大小的壁畫對鐘楚紅說:“吶,這幅畫我畫的啊,好看吧!”
呃,我猜電影里的這幅畫可能是美工師畫的,而美工師所參考的對象,則根本不用猜,鐵定是法國著名畫家亨利·盧梭的名作《誘蛇者》。這幅盧梭晚年熱帶時期的代表作,據(jù)說靈感來自曾到印度一游的朋友,她總是在她種滿植物的沙龍中,和訪客講述異國他鄉(xiāng)的傳奇故事。說起來,發(fā)哥的居所裝修倒也是與此圖相呼應(yīng)的,難怪他這么引以為傲。
當(dāng)然啦,在名畫云集的西方,這樣的雅賊神偷故事就更不少。富有魅力的男女明星常常就被制片方相中了,去主演那些既懂藝術(shù)、又身手不凡的江洋大盜。
老牌007肖恩·康納利演過《偷天陷阱》,和他搭戲的是美顏無匹的凱瑟琳·澤塔·瓊斯,還有價值連城的荷蘭著名畫家倫勃朗作品:《沐浴的貝特莎伯》。
英國新生代女星艾米莉·布朗特2009年在《狂野目標(biāo)》里的竊取目標(biāo),同樣是倫勃朗——倫勃朗的眾多自畫像之一。片中還安排了一個畫匠的角色,專為組織高仿名畫,畫得假作真時真亦假——可惜最后輸在了女竊賊性子太急上:油彩還沒干透就被她拿去跟某財團交易了。
2013年新片《迷幻》講的也是偷——不偷博物館,改偷拍賣行。雅賊仍然是以帥聞名的詹姆斯·麥卡沃伊,飾演拍賣行高級店伙。這一次被偷的名畫,變成了西班牙畫家Goya的《空中女巫》。
有時候,神偷片也和喜劇牽扯不清。比如大英活寶憨豆先生,就曾負責(zé)保護一幅名畫,結(jié)果慘遭偷竊(《憨豆先生的大災(zāi)難》,1997年)。當(dāng)然啦,憨豆先生總是有辦法的。這一回,他想出來的辦法是:用一幅同比例大小的印刷品,代替原畫拿來拍賣……不幸的是,拍賣會上,他還不得不發(fā)表一段即興演講——
“接下來讓我們有請來自英國的豆博士?!?主持人轉(zhuǎn)過身去,對憨豆附耳道,“演講控制在一個小時內(nèi)就好了,如果能有一個笑話就更好了。《早安美國》不會理會你說的什么派什么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憨豆先生點點頭,期期艾艾發(fā)表了如下的演說:“我……我從這幅畫學(xué)到什么呢?首先,這幅畫很大,這非常好,因為如果這幅畫很細小的話,沒人能看到什么……那會非常遺憾。其二,為什么她值得現(xiàn)場的這個人花費5000萬美元去買呢,因為……這是惠斯勒媽媽的畫像……我從跟我好友以及他家人的相處當(dāng)中學(xué)到了……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盡管畫上的這個人,她看起來像個老太婆,而且……表情就像她的屁股上插了個仙人掌……但畫家還是愛她……”說著說著,豆博士潸然淚下,全場也被感動地嘩嘩鼓掌——要說英國人對沒文化美國佬的嘲弄,那真是無孔不入啊。
而這幅名畫,正是美國畫家惠斯勒著名的《畫家母親的肖像》。
說了這么些西方名畫,倒并不是說,中國的名畫就不曾被偷——只是,國產(chǎn)電影的類型還沒怎么細化到神偷的地步——雖然今年就有一部,但以《富春山居圖》之爛,想必大家也沒有什么探討的興趣吧。
名畫在影視中的賦比興
對著藝術(shù)品談美元,多少有點俗。幸好,名畫對電影的貢獻也不只有雞鳴狗盜。很多時候,電影里出現(xiàn)名畫的身影,不是因為畫中自有黃金屋、畫中自有顏如玉,而是那些畫代表了某種文化寓意、時代象征,并且正巧,與影片的審美趣味不謀而合——這些影視劇的存在,才是我們討論“名畫不言,內(nèi)自有乾坤”時,最有價值的部分。
還記得美劇《科學(xué)大爆炸》的片頭,短短幾分鐘就濃縮了從14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一直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產(chǎn)生,為粉絲們津津樂道。與此“科學(xué)?!碑惽さ倪€有美劇《絕望的主婦》片頭那段“文藝梗”——以類似定格動畫的方式迅速回顧了從創(chuàng)世記到當(dāng)代美國的文化變遷。
第一幕就是伊甸園。盧卡斯·克拉納赫的《亞當(dāng)與夏娃》與四位主婦手持蘋果的形象不謀而合,象征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緊跟其后的四幅畫,則分別暗示了現(xiàn)代女性面臨的不同家庭狀況——楊·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被處理成身懷六甲的婦女在掃地,一邊的男性還朝地上扔了塊香蕉皮——暗示其中一位主婦Lynette有干不完的家務(wù)活。事實上,這幅畫令人驚嘆的元素之一,就是其中出現(xiàn)了一面鏡子,從而通過反射,擴大了畫面的空間?;谶@個特點,2005年的《V字仇殺隊》也選用此圖加以敷演情節(jié):沒有人見過整天戴著面具的V,唯獨這幅畫里的鏡子,曾經(jīng)將他的形象攝入其中。
至于最講究中產(chǎn)階級精致生活的Bree,為她安排的是美國畫家葛瑞特·伍德的作品《美國式哥特風(fēng)格》。畫中人面無表情,相當(dāng)冷漠。
另外兩幅畫的時間更近——一幅是二戰(zhàn)時期的宣傳畫,內(nèi)容是婦女抱著一堆食品罐頭,象征婦女地位的提升;另一幅盡管是漫畫,但畫上的番茄湯罐頭卻是大大有名,至今仍是安迪·沃霍爾所代表的波普藝術(shù)的象征。
同樣在名畫上做文章的,還有2008年的英國黑色犯罪片《在布魯日》。片中,兩個殺手來到比利時古城布魯日,等待新任務(wù)。由于其中一人剛剛在行動中誤殺過一名男童,因此飽受良心折磨。候命期間百無聊賴,二人為消磨時間,去了布魯日的格魯休斯博物館參觀。在博物館里,他們重點討論了博思的宗教畫《末日審判》——“當(dāng)末日來臨的時候,一個人要為他說過做過的事接受審判?!薄杀灰暈閷τ捌挛牡闹匾A(yù)示。
比起這些深奧的賦比興,《泰坦尼克號》里的名畫就容易理解得多——Rose上船時隨身攜帶了兩幅畫,一幅是畢加索的《亞威農(nóng)少女》,另一幅是莫奈的《藍睡蓮》。要是放在今天,Rose手握這兩幅畫,就大可不必再去依附像她未婚夫那樣的權(quán)貴了。但在泰坦尼克觸冰沉海的年代(1912年),畢加索也好,莫奈也好,畫風(fēng)都并不受主流認可。畢加索年方31歲,而莫奈盡管已經(jīng)人到暮年,仍然不算成功,直到兩年之后他的妻兒相繼離世,自己的視力也退化到幾乎看不見,才終于在74歲高齡獲得主流認可。
果然,在1912年,Rose的未婚夫Karl對兩幅畫也是嗤之以鼻。其實泰坦尼克號本來就是載著滿船2200多號人,從英國南安普敦駛往計劃中的目的地——美國紐約。對Rose這樣的歐洲沒落貴族后代而言,接受還是不接受美國?是投奔新貴(爆發(fā)戶)還是堅守貴族門庭(破落戶)?也是電影的重要主題。而這兩幅畫,在此亦可謂畫龍點睛。
英美如此,法國這么浪漫的民族,就更喜歡弄點文藝了。伍迪·艾倫雖然是美國人,也常以法國文藝圈為題材,2011年的《午夜巴黎》就是其一。這部穿越文藝片不但海報借用了梵高《星空》的元素,劇情之中也不斷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畢加索、達利等等名作家、名畫家登場。
中國呢?中國也有,盡管不多。1994年,香港導(dǎo)演陳可辛已經(jīng)拍了《金枝玉葉》。電影講的是音樂公司總監(jiān)顧家明,為了襯托這位金牌音樂人的品位,他家里的裝修也透出藝術(shù)氣質(zhì):英式古董座椅都是特地借來的真品,價值連城。尤其典型的是,為了營造居所的Art Deco風(fēng)格,墻上還掛著兩幅波蘭女畫家塔瑪拉·德蘭皮特卡的油畫——《博卡德夫人像》、《男士肖像》。下的功夫之深,為后來者所不能及。
可惜的是,后來的國產(chǎn)電影盡管也舍得下重本,卻往往下在重建古典王朝——大片時代的《英雄》、《夜宴》、《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狄仁杰之通天帝國》莫不如此。對近當(dāng)代藝術(shù),反而少有涉及。這,或許也證明了一些東西方文化基因上的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