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高且厚,四顧無光;既虛又實,隔物在旁;問其何物,此乃圍墻。古有高墻大院,今有大廈擎天。宋人葉紹翁有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辈恢~紹翁透過這紅杏,看到了墻外怎樣的風景。
我很想知道葉紹翁看到了什么。也許,那寂寥無人,排他于世外的感受,文人們最有體會。曾經的“兄弟”之稱不復存在,今朝成了等級觀念下的一聲“老爺”。此時的“迅哥兒”如被冷水浸透,血液如初凝的冰一般鋒芒,似欲刺破那薄如蟬翼的血管,任無奈和惋惜的聲音在心底回旋。迅哥兒和閏土間不正存在著可悲的隔閡嗎?菲利普夫婦可以因金錢而百般稱贊于勒,寄于勒以希望,又可以因金錢而不與親人相認。馬克吐溫筆下的窮人亨利因手持百萬英鎊,一夜間受到了眾人的尊敬。人與人的關系仿佛永遠由一沓沓的鈔票壘成,拜金和世俗矗立在人與人之間。等級觀念、拜金思想,這些圍墻應該打破。
翻過這些圍墻,定會發(fā)現人間真情。
領略了文人墨客眼中的圍墻。我想古時葉紹翁之所見應該與今日相差無幾吧。為抵匈奴,秦王修筑了長城。長城雄偉蜿蜒,橫亙于華夏大地。坐落于北京的故宮,金碧輝煌,一層層的紅墻將其包裹,如同綻開的玫瑰。中華民族的墻,高大堅實,雖安全可靠,卻也將院落隔絕于大千世界。多少懷著好奇心的帝王子弟于院中,渴望外面的繽紛世界。正值西方工業(yè)革命轟轟烈烈之時,清政府卻閉關鎖國。一堵高墻的西面是發(fā)達和先進,東面則是腐朽與落后。沒人能夠真正翻越這堵高墻。1840年,這堵墻終于被打開,但卻是被殖民者的炮火轟開的,它開啟的新時代叫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今,企業(yè)、商家之間也應打破劍拔弩張的態(tài)勢,互相學習,共同進步,而非惡性競爭。
翻過這些圍墻,定會發(fā)現光明和希望。
復雜密切的國際社會中,圍墻也同樣存在。歐洲國家眾多,邊界曲折,但文化和價值觀卻無較大差別。受歐洲思想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的影響,歐洲人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與擺脫封建統(tǒng)治較晚的東方大相徑庭。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祖先留下的文化和思想仍然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美國揮舞著“世界的指揮棒”,今日聲明,明日開戰(zhàn);日本大選也不忘打出“中國牌”。這種文化差異的存在,自然形成了圍墻。對于文化上的差異,我們應該互相理解,讓“中國好聲音”走上世界舞臺,打開國門,讓西方理解中國的價值觀念,消除偏見,理性平等地對待和認知。
翻過這些圍墻,定會打開世界格局的新面貌。
此墻雖固,乃紙老虎,不必畏懼,無須退讓。墻外風景,分外妖嬈,翻過圍墻,將豁然開朗。
(指導教師/馮玉平)
本文榮獲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2012-2013)初中組二等獎。
編輯/ 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