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仿生人亮相
仿生人是指以模仿真人為目的制造的機器人。這個名詞一直以來都是科幻和機器人學的一大主題,但由于技術(shù)的高低決定了其擬真的程度,實際研究仍長期處于試制階段。
目前在這一領(lǐng)域做出突破的是兩位杰出的英國機器人專家貝托爾特·邁耶和理查德·沃克與全球領(lǐng)先的機器人團隊。他們制造出了第一個符合“仿生人”意義的產(chǎn)物。該仿生人被起名為“雷克斯”(Rex,是Robotic Exoskeleton機器外骨骼的縮寫),“他”擁有一張以制造者邁耶為藍本的逼真臉孔,以及人造手腳、人造器官等,團隊稱其為世界首個初具雛形的仿生人。
該仿生人雷克斯總造價約100萬美元左右,研究團隊首次將來自17個不同國際制造商的零部件組裝在一起,完成了一個功能與真實人類有60%~70%相似度的仿生人。其擁有人工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人工胰腺、腎臟、脾臟和氣管等,甚至還實現(xiàn)了人工眼自動對焦的功能。
至于其他部分:3D打印技術(shù)賦予了其骨骼,鐵基納米粒子構(gòu)筑了其血液,而“視力”則來自一項經(jīng)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應用的仿生眼設備,正是該技術(shù)使得部分盲人有了重見光明的機會。
不過,對于一個完整的仿生人來說,雷克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八钡哪I只是一個雛形,目前沒有消化系統(tǒng)、肝臟及皮膚,當然也沒腦組織。但技術(shù)的發(fā)展會讓人們得以重新構(gòu)造身體的許多部分。
與此同時,仿生人先進的假肢和人工器官還將對醫(yī)學領(lǐng)域做出巨大貢獻,譬如人工心臟的替換、人工耳蝸的植入、仿生眼的改良,以及仿生四肢對失去運動能力患者的幫助等等,部分替代品甚至可超越原有。
不過,這個仿生人雷克斯一度引起了關(guān)于倫理道德方面的爭議。波士頓大學教授喬治·亞那曾對此發(fā)出警告稱,當假體不斷被植入人類身體時,就存在變成“非人”的危險;而且,“創(chuàng)造一個新物種,它可能會反咬你一口”,其最終會失去控制,毀滅它的創(chuàng)造者們。
仿生人: 不小心跌入“恐怖谷”
當機器人專家不遺余力地將仿生人設計、發(fā)展得盡可能接近真人時,卻不期遭遇完美幻想與真實的最后屏障。
“恐怖谷”一詞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恩斯特·詹池在其1906年的論文《恐怖谷心理學》中提出,后來他的觀點被弗洛伊德在1919年的論文《恐怖谷》中闡述,一舉成為著名理論。
1970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詮釋“恐怖谷理論”,用以說明存在于類人機器人(亦稱“仿生人”)中的奇怪現(xiàn)象: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度達到95%的時候,哪怕它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
這些細微的差別給人的心理造成了怎樣的沖擊?詹池認為,人們的高度恐懼感來自于一種高度的不確定性——它們究竟是不是“活的”?
恐怖谷理論的要義在于:似是而非是最可怕的。為什么呢?“似人而非人”最能使人聯(lián)想到死尸、鬼怪、嚴重病態(tài)的精神病人等,人們在生活中對這些充滿恐懼。
根據(jù)森政弘的理論,恐怖谷就是隨著機器人到達“接近人類”程度的時候,人類好感度突然下降的范圍,形成一個“深谷”,而當人們看到會活動的類人體比看到靜止類人體時,“深谷”變動的幅度更大。
引起人們反感的是不像人的那一小部分,到底不像在哪兒?這個很重要。最不像的那部分,會作為符號或者線索,激發(fā)連接人們原始恐懼的那根神經(jīng)。
正因如此,人們在制造機器人時,為了避免機器人陷入“恐怖谷”,僅讓機器人具有一些類人的特征,在外表上很容易與人區(qū)分開,從而將機器人限制在曲線的第一個峰值前。
手段其實有很多,比如在機器人大小比例、著裝上下些功夫,用這些訊息告知使用者或觀眾,這只是一個機器人,“恐怖谷”效應就自動消失了。跟機器打交道的時候,人們是很有信心的??上У氖?,研究者更愿意追求與真人一模一樣。
長期以來,仿生人在科幻和機器人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機器人研究和科幻作品中,未來的仿生機器人不僅具有擬人的外貌、動作、語音,還具有擬人的情感,甚至能與人類進行智能交互。
只是,目前這種仿生人還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表情機器人”要跨越“恐怖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實際上,表情機器人更容易出現(xiàn)“恐怖谷”效應。人的表情很難模仿,人激動的時候,面部肌肉會顫抖,僅僅顫抖這個動作,就可能牽動上百塊面部肌肉,而如果有一塊肌肉不動,人們馬上就覺得非常奇怪。
仿生感知與控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也指出,仿生人表情的變化過程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如果太快或太慢,都會引起人的反感。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似乎對恐怖谷效應更敏感。英國心理學家薩拉·伍茲把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形象呈獻給兒童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近似于人的形象會引起兒童的反感,孩子們會認為那些形象是帶有攻擊性的;而另一些機械化的機器人則被認為是比較友好的。伍茲建議,要給兒童設計機器人,“最好別那么像人”。
仿生人雷克斯引發(fā)的倫理思考
當與這個功能齊全又和自己惟妙惟肖的“兄弟”握手時,邁耶開玩笑道:“我的假肢是否又該更新?lián)Q代了?”一句不經(jīng)意的玩笑,卻道出了機器人倫理中的“新問題”:人有沒有權(quán)利使自己的身體機器化,以獲得超越常人的力量?
新問題是相對老問題而言的。1997年的國際象棋人機大戰(zhàn)中,超級計算機“深藍”一舉擊敗了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棋王”卡斯帕羅夫。消息一出,輿論嘩然。問得最多的問題便是:“機器勝過人了嗎?”這與邁耶的提問角度不同,但前后對比,映襯出的正是機器人倫理的新動向。
機器人倫理,概言之,處理的就是人和機器人的關(guān)系。這方面,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在其作品中提出了初步的方案——“機器人三定律”,包括不傷害原則,即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服從原則,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自保原則,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不過,科幻和現(xiàn)實畢竟是兩個世界。阿西莫夫可以在科幻小說中假設機器人已經(jīng)具有人的全部知、情、意,但現(xiàn)實中,迄今為止,沒有哪一門科學能宣稱在電子設備上已經(jīng)可以復制人類的所有精神活動。即便像“深藍”那樣在某些方面超過人類智能的機器人,其智能化程度再高,也不能對其行為負責,不能自主決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吧钏{”并不會為了切磋棋藝而主動邀請“棋王”比賽,也不會因規(guī)則不公平而罷賽。
所以,如果以未完成的人工智能技術(shù)為背景來考慮機器人倫理,那么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倫理問題。因為倫理討論的應是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機器人并不是人。即便存在機器人對人的傷害,對其負責的應是機器人的使用者和生產(chǎn)者?,F(xiàn)實中機器人的“資質(zhì)”不全,導致“機器人三定律”并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倫理準則。
雖然再造大腦遙遙無期,但復制器官和肢體并不難。盡管大腦無法替換,但器官移植早有先例。人體仿生技術(shù)負責打造人工器官,腦機接口技術(shù)負責信號傳輸,二者合一,事實上一條全新的人類機器化路徑已經(jīng)呈現(xiàn)了出來。
如今60%~70%的人體器官已經(jīng)可以按功能和尺寸原樣復制,胃、肺、膀胱等仍在研制中。更關(guān)鍵的是,不要以為雷克斯僅僅是擺設。隨便從它身上拆下哪個部分,植入人體替換原來的器官,都能在機體中發(fā)揮正常功能,甚至比原型器官具有更強的功能。而這種技術(shù),正是完美結(jié)合了仿生技術(shù)和腦機接口技術(shù)的人類增強技術(shù)。它并不是要外在地制造一個機器人,而是要內(nèi)在地把人改造為機器化的“后人類”。
由人類增強技術(shù)引發(fā)的倫理挑戰(zhàn),來自兩個方面:人是否有權(quán)改造自己的身體以獲得超能力,以及如何定位人類與“后人類”的關(guān)系。
針對前者,歐盟委員會2005年曾明確指出,人體植入功能芯片或移植高科技假肢,只適用于彌補身體的缺陷,而不應用來增強身體機能;應該努力確保這類技術(shù)的應用,不會導致兩種人類階級的產(chǎn)生。但問題是,誰能準確界定彌補與增強的界限呢?誰又能阻止有著巨大市場需求的研發(fā)活動呢?
請注意一個細節(jié):雷克斯被稱為“百萬美元先生”,原因就在于其身體部件完全是從市場上自由購買獲得的。從另一方面看,現(xiàn)今的法理學觀念中,身體和器官的性質(zhì)基本上相當于私人財產(chǎn),個人具有完全的處置權(quán)利。有人可以賣腎換iPad,赫爾教授也能截腿換假肢。只要主觀愿意、財力允許,社會公權(quán)力并不能阻止邁耶先生和赫爾教授們變身成為具有超能力的“后人類”。至少就現(xiàn)狀而言,個人有權(quán)選擇成為“后人類”。
人類增強技術(shù)制造出來的“后人類”,無論從思想和精神哪方面看,都是意志自由的行為主體。超級計算機一旦運行出錯,關(guān)機重啟就可以了。但沒什么能阻止“后人類”產(chǎn)生喜怒哀樂,去用自身的超能力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人類增強技術(shù)可能惹來的麻煩,或許會比想象中更糟。如何保護人類的利益不被“后人類”侵犯呢?“機器人三定律”似乎又有了用武之地。
果真如此嗎?“機器人三定律”有一個前提:機器人是人制造的,其“生命”是人賦予的,因而人有權(quán)對其制定行為規(guī)范,并要求其執(zhí)行。但這對于“后人類”卻行不通?!昂笕祟悺辈⒉灰欢ㄕJ為自己就是人類,要接受人類法律的約束,更不用說像“三定律”那樣專門為他們量身定制的法律。其次,“三定律”隱含了一個價值判斷:機器人和人是兩種處在不同優(yōu)先等級上的生命類型。人制造機器人,也可以消滅它。所以,人是優(yōu)勢物種。問題是,“后人類”會甘于淪為人類的奴隸嗎?
人類和“后人類”之間究竟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guān)系,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不能不引發(fā)人們諸多聯(lián)想與思考。
人工智能災難或50年后降臨 也可能助人類獲“永生”
2045年,“人”“機”大戰(zhàn)新“奇點”
人工智能可能會在某天達到一種被稱作“奇點”的狀態(tài),進而向不可思議的方向發(fā)展。
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是一個由多個國家的科學家、數(shù)學家、哲學家構(gòu)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該所所長尼克·博斯特羅姆發(fā)出警示:人工智能領(lǐng)域的實驗已經(jīng)進入意料之外且后果難以控制的疆域。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會比人類變得更聰明,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掘墓者”。人工智能,真的會對創(chuàng)造它們的人類構(gòu)成致命的威脅嗎?
反對者
聰明的是專家?guī)觳皇菣C器
對于人類未來研究所和雨果的預測,中國科學院廣州電子技術(shù)研究所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黃其智高級工程師并不認同。他表示,人工智能在未來確實可以無限接近于人腦的思維,甚至可以表現(xiàn)得比人類更聰明,但不會失控,更加不會成為人類文明的毀滅者。
針對在“圖靈測試”中的人工智能越來越“類人”,甚至某些時候表現(xiàn)得比人類還聰明的趨勢,黃其智表示:“這也只意味著人工智能背后的專家?guī)煜到y(tǒng)越來越博大和精密,而并非機器人有了自發(fā)產(chǎn)生的智慧。它的幽默感也好、思維能力也好,本質(zhì)上都是對其背后編程程序的執(zhí)行而已?!?/p>
預測:人工智能“災難”或50年后降臨
被譽為“人工大腦之父”的雨果·德·加里斯教授是“人工智能威脅人類”觀點的擁護者之一。
在雨果看來,“災難”到來之前,人工智能會和人類有一段非常融洽的“蜜月期”。工業(yè)機器人、醫(yī)療機器人、聊天機器人、家務機器人、伙伴機器人……人工智能會普及到人類生活的每個領(lǐng)域,使人類徹底擺脫高危、枯燥、繁重的工作,使我們的生活獲得前所未有的便利。
但是,人工智能最終會獲得“自我進化”的能力,這是他們走向失控的節(jié)點所在。“人工智能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人類給予它們某種功能,它們才具備,否則就沒有。它們已經(jīng)在神經(jīng)和智能上產(chǎn)生初級的自行進化,并且是以指數(shù)速度發(fā)展的進化。它們將會在某天突然達到一種稱作‘奇點’的狀態(tài),然后很有可能會失去控制,以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自行進化,最終將人類智能遠遠地拋在后面。”
他還預測,人工智能的“災難”也許在五十年后就會降臨。
被“壞人”操縱
人工智能才會成為可怕的敵人
黃其智認為,在不遠的將來,會出現(xiàn)一種擁有自主學習能力、超強搜索和推理能力的“強人工智能”。它比人類更加“聰明”,產(chǎn)生一些連它的創(chuàng)造者都沒有想過的論斷、觀點。
但盡管如此,他認為人類仍然不會對“強人工智能”失去控制權(quán)。即使在某一時間段,它會根據(jù)自己的意識判斷做出一些偏離我們預期的行為,但人類完全有能力去制止它、控制它。在他看來,人工智能的危險性主要體現(xiàn)在被某些野心勃勃的人利用和操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才會成為人類可怕的敵人。
另一種可能
人工智能可助人類獲得“永生”
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抱著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和雨果教授的估算差不多,他認為人工智能會在2045年達到技術(shù)“奇點”,但這并非人類的末日,恰恰相反,他認為人類會借助人工智能獲得“永生”。
他指出,人工智能軟硬件方面的飛速發(fā)展,若結(jié)合目前科學家在大腦皮層運作機制方面的成果,在20年之內(nèi),人工智能會趕上人類。而到2045年,人工智能的水平將會是人類智能的10億倍。
但是人類無須為此感到恐慌。因為庫茲韋爾同時預測:屆時人工智能可以被儲存在像紅血球一樣微小的“芯片”上,并且能輕易地被植入大腦。同時,記憶和意識可以被儲存到一個類似于“云”的思維容器中,人們可以隨意刪除記憶,也可以選擇在任何年齡段學到任何知識;人類還可以將自己的意識上傳到“數(shù)字空間”,人和機器從此深度關(guān)聯(lián),合二為一。這也意味著人類的意識從此不滅,人類借此獲得“永生”。
庫茲韋爾認為目前每個“地球人”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健康地活到2045年,等待人類歷史掀開新篇章。
結(jié)語
仿生人的出現(xiàn)會給我們?nèi)祟悗頌碾y還是永生?目前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我們只能謹慎對待。希望仿生人能逃離“恐怖谷”,真正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