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調查分析認為,黔南州屬于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在唐代以前就開始進行茶葉生產,到唐宋時期生產和貿易開始發(fā)展,并加工出貢茶。明清時期茶葉生產開始普及并在農副業(y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茶葉加工工藝有所進步,多為貢茶,貿易擴展到國外。民國時期茶葉主產區(qū)雖然有所縮小,但總產量進一步增加,多為名茶。建國后的茶葉生產經歷了反復中上升和快速提升兩個階段,茶葉加工的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技術并存,產品質量大幅度提高。茶葉貿易從政府統(tǒng)管逐步轉變?yōu)槭袌鲂袨椋洑v了從內銷到外銷、再由出口轉內銷的變化過程。
關鍵詞:茶葉;生產;加工;貿易;演變;黔南州
中圖分類號:S571.1;F30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744-04
貴州省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早進行茶葉生產和貿易的地區(qū)之一。貴州省南部的黔南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直以“北有茅臺、南有毛尖”為自豪,將茶產業(yè)作為支柱產業(yè)之一來發(fā)展。但是,由于對茶產業(yè)資源的無形價值認識不足,黔南州在茶產業(yè)的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缺乏深度和廣度,只有劉世彬[1]、胡朋朋[2]等少數(shù)研究者探討了黔南州茶產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作為貴州省乃至全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區(qū)域,這種狀況無疑使黔南州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少了一個重要的基石。因此,對黔南州茶葉的產銷變化情況進行研究,對于彌補貴州省茶葉史的缺憾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通過查閱有關文獻和實地調查,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1 唐代以前的初始期
黔南州轄都勻、福泉、甕安、貴定、龍里、惠水、長順、羅甸、平塘、獨山、荔波、三都12個縣(市),地處貴州省高原東南斜坡,山高谷深,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冷暖空氣活動頻繁,經常云霧籠罩,陰雨綿綿。再加上土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具有適宜茶樹生長的獨特自然環(huán)境,至今仍然存在著大量的茶樹原始群體。如貴州省茶葉科學研究所在1979-1988年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了獨山縣翁奇鄉(xiāng)和甲定鄉(xiāng)、三都縣大河鄉(xiāng)和爛土鄉(xiāng)的高樹茶原始群體種[3];在貴定云霧山至今還有千年野生茶樹;地跨貴定縣和都勻市的斗蓬山上也分布著許多野生喬木大茶樹;都勻市的清塘寨和江洲鎮(zhèn)、惠水縣抵季鄉(xiāng)花山村、羅甸縣董王鄉(xiāng)油鬧村、甕安縣的江界河、獨山縣的兔場鎮(zhèn)等地也有一些喬木茶樹[4]。據(jù)考證,早在殷、周時期黔南州境內就有部族活動。茶葉專家張其生、余璐考證了唐代以前古漢語表明茶字含義的漢字有荼、槚、蔎、茗、荈、皋蘆等,到唐代才統(tǒng)稱為現(xiàn)在的茶。古代這些代表茶的漢字,中外學者認為與貴州省山地少數(shù)民族的方言有關[3]。而現(xiàn)在黔南州的布依族大多稱茶為“荈”、“改”,在黔南州侗族中也被稱為“蔎”。這些相同的稱謂,說明黔南州在唐代以前就有茶葉生產。
2 唐宋時的發(fā)展期
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記載,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等地區(qū)的茶,其味極佳。其后的研究者往往就認為這4州(現(xiàn)在的遵義和銅仁的部分地區(qū))是唐代黔茶的代表。其實不然,首先,現(xiàn)在貴州省大部分地方在唐代屬于黔中道黔州都督府。烏江以北與四川接壤,唐朝對其的統(tǒng)治力量較強,按內地設立經制州;烏江以南各部雖然歸附于唐,但唐朝對其的統(tǒng)治力量較弱,大部分設立羈縻州。據(jù)《舊唐書·地理志》記載,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設黔州都督府,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黔州都督府領思、費、播、牂、莊、應等15州。這里所述的牂、應、莊3州包含了現(xiàn)在的黔南州都勻、貴定、惠水、龍里、獨山的絕大部分地域[5]。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黔州都督府改為黔中郡,牂、應、莊等州均降為羈縻州。這說明在天寶元年以前,這3州一直是經制州,武則天圣歷元年(公元698年)還將黔州都督府設在莊州,后來因為唐朝對其的統(tǒng)治力減弱,才改為羈縻關系。雖然當時貴州省北部有好茶,但是也不能說明位于南部的牂、應、莊等州沒有好茶。因為陸羽在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才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限于當時的情況,他只考察了貴州省烏江以北朝廷控制很強的經制州,對于南部的羈縻州未能考察是情有可原的。再者,唐代的羈縻州對唐王朝有朝貢及出兵助戰(zhàn)等義務,因而牂牁朝貢次數(shù)就很多。如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天寶八年(公元749年)等牂牁都遣使朝貢;貞元七年(公元791年)授牂牁首領趙主俗官,原因就是褒揚他年年朝貢不絕;且牂牁從公元791年到公元813年朝貢7次[6]。在這些次數(shù)眾多的朝貢中,貢品很可能包含了茶葉。因為貴定云霧茶的民間傳說《鳥王》中提到,云霧茶是個寶,唐朝時皇帝開始下令向苗家征收貢茶。因此,黔南州在唐代很有可能出產好茶,而且加工成土特產進貢朝廷。
宋朝也規(guī)定各地的羈縻州都要向中央定期朝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宋代貴州各族統(tǒng)治者向中央朝廷朝貢達70余次,經常朝貢的有牂牁、南寧州等[7]。在這些次數(shù)眾多的朝貢中,黔南州也很有可能貢茶。
3 明清時的繁榮期
明清時期,東南沿海的移民進入經濟相對滯后的貴州,帶來了包括茶葉生產在內的先進技術,不少地方茶園出現(xiàn)喬木、灌木、花草3層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式,茶林間作和茶糧間作等模式,黔南州的貴定縣云霧鎮(zhèn)等地至今還保留著明清時代于土坎、田邊地角種茶樹的習慣。這段時期,茶葉在黔南州農副業(yè)生產中占有一定地位,各種貢茶相繼涌現(xiàn)。
據(jù)《明統(tǒng)志》記載,當時的貴州府縣皆產茶。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副都御使張鶴樓曾視察都勻團山茶區(qū)[4]。都勻毛尖明末已為貢品,深受崇禎皇帝喜愛,因形似魚鉤,被賜名“魚鉤茶”。都勻的布依族和漢族的民間傳說《都勻毛尖茶》、《熙春和貢茶》等也描述了從明洪武年間開始都勻每年都要貢茶。而明代《貴州通志》則記錄了定番州(如今的惠水縣)所轄各長官司和金筑司(如今的長順縣)三年一貢交茶稅的情況。
在清代,貴州省除威寧之外,各縣都產茶葉。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所編的《貴州通志》記載,當時的龍里東苗坡及陽寶山產茶,當?shù)厝舜蠖嗉庸ぜ夹g不好,使得茶味不佳,但也有部分采茶芽后進行精加工的,味道不錯[3]?,F(xiàn)在貴定云霧區(qū)的關口寨還保存著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立的一塊貢茶碑。另外,《清一統(tǒng)志》記錄了獨山的苗族以茶為生業(yè)。獨山兔場鎮(zhèn)溝山茶,其細毛尖早年曾作貢品進京,又稱為貢茶[8]。還有,據(jù)民國《都勻縣志稿》記載,在清乾隆年間,都勻的牛場一帶有官辦茶園。而且都勻的“魚鉤茶”在18世紀末由廣東、廣西、湖南等地的商賈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換取,經廣州運銷海外。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所編的《定番州志》記載,當時的惠水產茶,當?shù)厝顺35鹊健把坷衔宕绶讲芍啤?。清乾隆《黔南識略》則記錄了當時的福泉有茶葉生產。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所編的《廣順州志》也記錄了當時的長順生產叢茶。
4 民國時的興盛期
民國初期,貴定、都勻、獨山為黔南州茶葉的主產區(qū)。據(jù)民國《貴定通志》記載,“黔省各屬皆產茶,貴定云霧山最有名”。云霧山產區(qū)主要是仰望一帶的上壩、竹林、長壽、排上、山寨、中寨、高寨、石門、關門等十余寨。民國《都勻縣志稿》則載,都勻各地都產茶,以水箐山(今團山一帶)的茶葉最好;1915年巴拿馬賽會曾得優(yōu)獎,運銷邊粵各縣,遠近爭購。1916年《獨山縣志》記載,高樹、苦丁茶、甜茶皆野生,俱不敵園茶,園茶中以高砦(今水巖鄉(xiāng)高寨村)最好[4]。1946年貴州省政府曾責令獨山縣政府購上等高寨茶贈送給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8]。
到民國后期,黔南州茶葉生產更有一定規(guī)模,據(jù)解放前的中央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和湄潭實驗茶場調查,年產10 t以上的縣全省有17個,其中黔南州有都勻、獨山、貴定、甕安4縣[4]。
5 解放后的反復與快速提升階段
5.1 20世紀80年代前后的反復與統(tǒng)管階段
5.1.1 茶葉生產表現(xiàn)為波狀上升 解放初期,黔南州茶葉生產迅速發(fā)展,總產量從1949年的53 t上升到1956年的130 t。茶葉主要采用手工加工法,有燙、曬、烘、蒸、炒等方式。1954年黔南州撥給都勻縣新城區(qū)團山茶農生產隊水力推動制茶機1臺,1957年團山鄉(xiāng)購置采茶機。1960年前后由于糧食歉收,茶葉也減產,1961年總產量只有123 t。其后外貿部門對茶葉生產進行扶持,支持社隊辦茶場,擴大茶園面積,全州各縣市都有規(guī)模較大的國營茶場。1963年都勻茶場購進成套綠茶加工機具,開始機制綠茶。到1966年全州茶葉總產量達250 t,“文化大革命”期間又減產到165 t。20世紀70年代初期黔南州茶葉生產有所恢復并擴大,1976年黔南州茶園面積達2 447 hm2,總產量為691 t。同年,以都勻茶場進口采茶機18臺為標志,首次推廣機械采茶。其后,由于新茶園發(fā)展過快,技術力量跟不上,流通渠道不暢,使茶葉生產下滑,1978年全州只剩茶園
1 400 hm2,但因為技術水平的提高,茶葉總產量增至939 t。這一時期的都勻毛尖茶成為黔南州茶葉精品的代表,被日本皇宮用來宴請世界名流,1971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曾向周恩來總理提出用一架直升飛機換25 kg都勻毛尖的要求[8]。1976年都勻毛尖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1980年前后的改革開放初期,農民主要精力集中在糧食生產上,致使茶園面積縮小,茶葉產量不斷下降。1983年以后,由于執(zhí)行中央多種經營的方針,茶葉產量逐年上升,總體與20世紀70年代后期相近。1989年全州茶園面積1 667 hm2,茶葉總產量達977 t,且部分縣市的茶葉質量仍然得到了保障,如1982和1983年都勻茶場生產的“魚鉤”牌都勻毛尖茶兩次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1982年獨山高寨茶被評為貴州省十大名茶。1986年貴定云霧茶被《中國名茶研究》載入中國名茶史冊,1988年獲得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并匯入國務院編寫的《中國名優(yōu)產品名錄》。這一時期,羅甸上隆茶廠紅茶加工獲得成功。
5.1.2 茶葉貿易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 在收購方面,20世紀50年代實行全國統(tǒng)一的供銷社專管經營,60~70年代改由外貿局專管經營,執(zhí)行購90%留10%的政策和茶葉獎售政策,其他單位和個人不準在集市、生產單位、茶農中收購。這一時期收購的茶葉主要是初加工制品,有細毛茶、青毛茶、紅毛茶、粗青茶、邊茶、炒青茶和烘青茶;成品茶以綠茶為主,數(shù)量較少。1981年茶葉業(yè)務改由供銷社負責生產、收購、調撥、內銷和出口貨源的組織,出口部分由省土產公司負責,州外貿部門每年只收購少量出口茶葉。1988年以后出口茶葉由貴州省土產公司直接供應土畜產進出口公司,不再通過州外貿部門。在銷售方面,20世紀80年代前由于國家的政策是保證出口外銷,保證外事禮茶,照顧特別需要,剩下的內銷。因此,國營、集體單位在完成國家收購任務后需要出售茶葉的,只能賣給國家指定的收購單位,不能進入集市出售。個人在完成國家收購任務后需要出售茶葉的,應優(yōu)先賣給國家,剩下的也可以進入集市出售,但必須持有收購部門的證明才行。1972年以前黔南州所生產的茶葉都是內銷。1973年都勻茶場以烘清茶為原料加工成各種級別的成品綠茶,經過上海茶葉公司出口到摩洛哥和日本,4月初制成新型的都勻細毛尖出口到英國和美國。1977年黔南州生產的青毛茶還經過廣東省茶葉公司精加工成普洱茶出口到港澳和東南亞地區(qū)。
5.2 20世紀90年代后的快速提升階段
1990年黔南州茶園面積1 687 hm2,總產量955 t,產值380萬元,占種植業(yè)的0.2%,成為黔南州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1991年黔南州開始執(zhí)行都勻毛尖茶地方標準,機械炒制綠茶開始在黔南州普及。1998年黔南州將茶葉列為全州八大支柱產業(yè)之一。這段時期,黔南州茶葉的貿易完全放開,且因為質量優(yōu)異多次獲獎。其中,都勻毛尖茶獲得國際金獎1次,國內名茶獎1次;貴定云霧茶獲得國際金獎2次,國內名茶獎2次。
進入21世紀以來,黔南州的茶葉生產加工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到2009年,除了福泉、荔波、龍里3縣(市)外,其他9個縣(市)的茶葉面積均已超過667 hm2。茶葉產量從2000年的1 800 t增長到2009年的4 285 t。截至2009年底,黔南州有茶葉企業(yè)140余家,茶葉品牌10余個,以都勻毛尖、貴定云霧貢茶、上隆綠茶、玉水毛尖為主。產品在省內市場占有率為28%,省外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南京、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等地區(qū)。茶葉產值從2005年的近0.2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近5億元。為了加強對茶葉產品質量的監(jiān)督,2001和2009年黔南州對都勻毛尖茶地方標準進行了2次修改,2005年獲得“都勻毛尖茶原產地證明商標”,2007年制定了都勻毛尖茶無公害種植管理規(guī)范。至2010年都勻毛尖茶作為黔南州茶葉的代表,獲得國際金獎5次,國內金獎6次;2007年都勻還獲得“中國毛尖茶都”稱號;2010年入選第二批“中華老字號”名錄,獲得“中國世博十大名茶”、聯(lián)合國禮品茶、指定用茶等稱號。2010年都勻毛尖茶葉品牌還通過“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成為全國范圍內的113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之一,品牌價值9.6億元。
6 結論
綜上所述,說明黔南州屬于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在唐代以前就開始進行茶葉生產。唐宋時期關于黔南州的史料記載很少,只能初步認為以野生高樹茶生產為主。明清時期茶樹栽培和繁殖技術方式多樣化,茶葉生產開始普及,以園茶和叢茶為主,在農副業(yè)生產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都勻、貴定、龍里、福泉、惠水、長順、獨山等地茶葉產量較高。民國時期黔南州茶葉生產集中在都勻、貴定、獨山、甕安等地,主產區(qū)的種植面積雖然縮小,但總產量進一步增加。解放后,黔南州的茶葉生產遍及全境,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和質量在20世紀80年代前總體表現(xiàn)為在反復中上升,90年代后快速提升并成為黔南州重要的支柱產業(yè)之一。
在茶葉的加工方面,解放前加工方式為手工加工,主要形式有燙、曬、烘、蒸、炒等。唐宋時期有所表現(xiàn),貴定云霧茶可能是當時的貢茶。明代時有所進步,都勻毛尖、惠水茶、長順茶等為貢茶。清代時茶葉精加工方式有所發(fā)展,貴定云霧茶、獨山溝山茶、都勻毛尖茶為貢茶。民國時期茶葉精加工方式有所延續(xù),貴定云霧茶、都勻毛尖茶和獨山高寨茶為名茶。20世紀50年代開始機械采茶,70年代開始推廣,但其后未能延續(xù);50年代開始機械制茶,60年代開始機制綠茶,同時推行茶葉生產加工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使得傳統(tǒng)手工加工方式轉變?yōu)橐詸C制炒制為主。而曬、蒸等加工方式在制作甜茶、苦丁茶等時仍在使用。茶葉制成品在解放前一直以毛茶為主,綠茶、苦丁茶和甜茶也有一定的產量。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綠茶生產為主,紅茶有所發(fā)展。同時,綠茶類的都勻毛尖和貴定云霧茶在國際國內各種評比中屢獲大獎。
在茶葉貿易方面,唐宋時期可能以貢茶形式出現(xiàn);明清時期除了貢茶外,還有一定的商品量并遠銷海外;民國時期以在國內銷售為主。解放后至20世紀60年代,以國家統(tǒng)購為主,在國內統(tǒng)銷;70年代中后期由國家組織部分外銷;80年代后逐步轉變?yōu)槠髽I(yè)行為。
參考文獻:
[1] 劉世彬.對黔南茶葉產業(yè)化的思考[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1(4):11-14,20.
[2] 胡朋朋.黔南州茶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展望[J].區(qū)域金融研究,2012(4):85-88.
[3] 羅慶芳.貴州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4]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編纂委員會.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農業(yè)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5]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地理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6] 貴州通史編委會.貴州通史[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
[7] 周春元,王燕玉,張祥光,等.貴州古代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
[8] 獨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獨山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