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寧亞歐·Text 林士堯·Designer 張倩
在2013秋冬四大時裝周進行期間,一個資深的時裝編輯在微博上寫了一句秀評,大意說的是年紀大的設計師或許不再適合搞創(chuàng)作了。她所指的設計師是剛回歸同名品牌不久的Jil Sander女士。
Jil Sander女士更像是努力回歸現代服裝之根本,面料與剪裁是重點,而置裝飾于其次。
時裝設計在當前終究是一個需要不斷滿足人們獵奇心理的行當。這碗青春飯,能不能端得穩(wěn)全靠主觀——關于時裝美與不美的判斷本身就是一個極端主觀的過程。
指點時尚江山幾十年的老佛爺Karl Lagerfeld。
曾有一段時間,我很關注花樣滑冰,緣起于一次幫朋友整理光盤資料的時候,我發(fā)現一段男子單人滑的視頻,那是加拿大選手Jeffrey Buttle表演的《圣母瑪利亞》。Jeffrey的表演,不論從技術動作,到表情,到服裝都顯得十分完美。在世界頂尖的幾個男單選手中,Jeffrey Buttle不算常勝將軍,但是在動作力度上剛柔并濟,加上對音樂的充分理解和詮釋,他的表演總能叫人陶醉。不過因為年紀漸長的關系,Jeffrey Buttle在2008年正式宣布退役,離開賽場而輾轉于世界各類頂級的花樣滑冰商業(yè)演出中。前些天我饒有興致地搜來了幾段Jeffrey近期的表演視頻,頗感失望——而立之年對于花樣滑冰這種“出道要趁早”的行業(yè)來說算得上是高齡了,30歲的Jeffrey身材也有了腫脹的趨勢,雖然他在音樂表現力方面比以前更加深刻,怎奈何筋骨愈發(fā)硬化,而致一場三五分鐘的表演下來,技術失誤不斷,而曾經那個體態(tài)輕盈頗具玉樹臨風氣質的少年也不再有,起跳和落地的動作都笨重了幾分,叫人著實感嘆歲月毀少年。
米蘭2013秋冬男裝周的Jil Sander后臺。
如果說Raf Simons牢牢抓住年輕購買力的悶騷心理,那么Jil Sander女士則更像是努力回歸現代服裝之根本——面料與剪裁是重點。
在2013秋冬四大時裝周進行期間,一個資深的時裝編輯在微博上寫了一句秀評,大意說的是年紀大的設計師或許不再適合搞創(chuàng)作了。她所指的設計師是剛回歸同名品牌不久的Jil Sander女士。2013秋冬的JIL SANDER品牌服裝系列從外表上看來,比起Raf Simons在該品牌挑大梁的時候,的確少了幾許低調的妖嬈。兩個設計師都以極簡手法著稱,但是兩人的差別也并不難被發(fā)現,Jil Sander骨子里帶著德國人的務實精神,而Raf Simons的作品中總是時不時地浮現一股事先醞釀好的悶騷??陀^地說,Jil Sander女士的水準不曾滑坡。如果說Raf Simons一度將JIL SANDER這個品牌托手送進“超一線”品牌的行列,那么這本身所反映的僅僅是Raf Simons深諳當下奢侈品消費之道,牢牢抓住年輕購買力的悶騷心理。Jil Sander女士則更像是努力回歸現代服裝之根本,面料與剪裁是重點,而置裝飾于其次。
誠然,關于時裝設計職業(yè)“青春飯”的命題在這里難以成立,卻在我腦中迅速掠過一個名字,他不是別人,正是掌握CHANEL設計大權數十年的Karl Lagerfeld。年屆八旬的老佛爺22歲出道,在國際羊毛標志大獎賽事上獲得亞軍,繼而被Pierre Balmain先生收入門下,迄今在時尚圈里風風雨雨走過了近60個春秋。這樣的堅持不是一般人所能有,Karl Lagerfeld更有許許多多勵志箴言讓后生們對他敬重有加。他說他的睡眠時間很少,因為他知道自己終有一日要長眠不醒。能夠同時操持自己的同名品牌以及CHANEL和FENDI合計一年十余個系列的設計,還要在此之外與其他各領域跨界合作推出不同的設計產品,Karl Lagerfeld在常人眼里幾乎就是一個不老神話和超人。
在幾年前,Karl Lagerfeld曾經的一位助手出書曝光了幕后細節(jié),稱他的設計工作已經簡化導致需要動手畫出沒有詳細細節(jié)交代的服裝效果圖,然后就教育團隊去折騰,等到作品雛形浮現,他再動手修飾幾處就算完成工作了。國外的媒體向來不吝嗇自己的毒舌,人們也多半能容忍質疑的態(tài)度,不同的聲音也許只是個人的見解,畢竟每個人說話的時候都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老佛爺掌舵CHANEL數十年,讓這曾經一度經營不善的品牌扶搖直上,想必早已確立的權威地位是修正“時尚只是青春飯”的論斷的本錢。但正如評論員Cathy Horyn在某品牌發(fā)布會上所描述的那樣,觀眾看臺與模特之間相距之遙遠足夠“攢飛行里程積分”(形容距離之遠)了,觀眾大抵只能分辨服裝輪廓。大多數看臺下的人,還是希望能夠受到足夠重視的心理感受,還是希望能夠多看到一些感知時代脈搏的設計。
時裝設計在當前終究是一個需要不斷滿足人們獵奇心理的行當。這碗青春飯,能不能端得穩(wěn)全靠主觀——關于時裝美與不美的判斷本身就是一個極端主觀的過程。Jil Sander和Karl Lagerfeld的案例或許還勉強可以充當這個觀點的支撐素材,遺憾的是,剛完成新品發(fā)布不久的若干品牌的設計師也大有“年紀大不中用”的嫌疑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