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通常指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表外的信貸融資活動。在中國,它最早出現于80年代,但到了2010年以來才迅猛發(fā)展起來。這種表外業(yè)務是以銀行規(guī)避監(jiān)管而謀取利潤為特征的:銀行向投資人(許多是銀行儲戶)推銷所謂的“理財產品”,繞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的監(jiān)管要求,將所得資金通過影子銀行渠道變相地貸給融資方(經常是房地產開發(fā)商和地方政府);或者銀行利用銀行間信貸市場和信托公司,繞過監(jiān)管部門對銀行設定的存貸比要求和利率管制,通過復雜的信托受益人權利轉讓交易來最終實現信貸投放。鑒于影子銀行是一種在傳統(tǒng)商業(yè)銀行表外業(yè)務的間接金融,相對于“金融脫媒”(disintermediation)而言,金融抑制條件下出現的影子銀行可以說是一種“準金融脫媒”(quasi-disintermediation)現象。
中國目前條件下的影子銀行,清晰地折射出金融抑制這一體制特征:在一定意義上,影子銀行是利率管制和信貸管制的某種產物。在中國信貸市場,存款利率上限既限制了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也限制了銀行儲戶的資金回報率(由于通貨膨脹,實際存款利率甚至可以出現負值)。此外,各種信貸監(jiān)管的政策又進一步縮小了銀行放貸牟利的空間,特別是,強化信貸控制不僅壓縮了房地產業(yè)和地方投融資平臺,也使中小企業(yè)貸款難這一老大難問題由于國營企業(yè)融資的壟斷地位而變得更為惡化。在金融抑制背景下得不到滿足的融資需求,加上基于銀行儲戶追求資金回報的巨量可貸基金供給,自然而然使得銀行看到了通過金融創(chuàng)新以規(guī)避監(jiān)管能夠帶來的利潤良機。結果,影子銀行就這樣在中國應運而生了,并在近年來得到了迅速擴張。
盡管宏觀調控政策限制了信貸的發(fā)放,2013年前七個月社會融資規(guī)模的擴大仍然遠遠超過了銀行貸款,充分反映出傳統(tǒng)銀行貸款之外通過影子銀行渠道的信貸融資活動。特別地,社會融資規(guī)模乘數表明,每一元傳統(tǒng)銀行貸款在2013年上半年支持著1.83元的社會融資規(guī)模,這進一步印證了部分借款者利用貸款特權的尋租行為。同時,社會融資規(guī)模與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利率互為相反映像:每當社會融資規(guī)??s減,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利率就上升;反之亦然。
客觀地說,在金融抑制尚存的條件下,影子銀行通過扭曲的形式拓寬了金融服務的可能性邊界,從而有助于減緩金融抑制對于有效資源配置產生的負面效應。同時,影子銀行也事實上反映了金融機構在綜合經營上的某種創(chuàng)新,有利于提高中國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影子銀行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利率管制的藩籬,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央行于今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既適應了改革與完善信貸市場機制的現實需要,又開啟了最終通向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大門。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影子銀行以倒逼的方式,終于激活了以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為開端的這一千呼萬喚的金融改革。
然而,金融抑制條件下出現于中國的影子銀行是一把雙刃劍,除了上述積極作用之外,它也可能會給經濟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首先是信貸拖欠風險,在國進民退的大環(huán)境下,不少投資標的缺乏生產能力,回報率低下;其次是融資方的高利率風險,依仗融資特權的國有企業(yè)將獲得的貸款用于理財產品的投機尋租行為,導致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的膨脹,推高了信貸市場利率;再次是投資期限錯配,流動性風險高,影子銀行一般都是短期債務資助融資方的長期借貸需求,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借新債還舊債的“龐氏騙局”(Ponzi game);最后是投資信息不透明所導致的資本約束不足的風險,影子銀行所受到的監(jiān)管比起傳統(tǒng)的商業(yè)銀行要少得多,因此有關其融資對象和貸款的使用情況極少向投資者(債權人)披露,甚至中央政府都難以及時掌握確切信息。國內外目前大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則進一步加劇了上述金融風險。譬如,長期以來特別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盲目投資導致的產能過剩使得實體經濟增長下滑,增大了銀行和影子銀行壞賬的壓力;美國不久將退出數量寬松政策的前景有可能促成資本外逃,又會加劇銀行面對的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信貸拖欠風險。
金融抑制是中國影子銀行產生的根源。雖然金融抑制條件下的影子銀行可以是中國進一步金融改革的助推器,但這一游離于嚴格有效監(jiān)管之外的粗放融資模式本身并不應當也不可能成為金融改革的落腳點。明智的應對措施需要因勢利導,擴大和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早日讓信貸市場的價格機制在融資對象和融資規(guī)模上發(fā)揮決定作用,以推進信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這必將有助于從根本上影響投資主體、融資主體以及投融資中介的激勵機制和經濟行為,減少那種規(guī)避監(jiān)管的“準金融脫媒”現象,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源于金融抑制條件下影子銀行的表外業(yè)務表內化,最終全面降低金融風險。在這一轉型過程中,謹慎而有力的風險控制至關重要。只有贏得投資主體的信心,確保金融大體穩(wěn)定,以利率市場化為標志的金融改革才會穩(wěn)妥而順利進行。這方面的相關措施也許應當包括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確立,與影子銀行金融產品特征和國家財力相適應的適度風險擔保,通過專門設立的資產管理公司對影子銀行的壞賬實施資本重組,同時努力發(fā)展債券市場和其它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以開辟更多的民間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