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一詞屬慣用語,《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①譏稱有些傻氣、做事莽撞的人;②同方言“半瓶醋”,即比喻對某種知識或某種技能只略知一二的人。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jīng)、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其詞義來源眾說紛紜。有錢串說、冒充說、諷刺說、牌九說等等。
錢串說。《俗語典故精選》里記載,古時銅錢中間有孔,為便于攜帶用繩子串起,每千個為一貫,也叫一吊,五百個為半貫,也叫半吊子、半封。人們常用半貫子或半吊子、半封(諧音“半瘋”)來形容那些對事情一知半解卻硬裝聰明的人。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還不如“半吊子”。因此,用“二百五”來形容那些頭腦簡單、做事莽撞,傻里傻氣的人。
冒充說。《最新實用百科知識全書》里介紹,蘇秦是戰(zhàn)國時的縱橫家,他身佩六國相印,很是威風,但也結(jié)下了很多仇人。后來,他在齊國被人刺殺將死。齊王很惱怒,要在全國公開懸賞通緝兇手,為蘇秦報仇。蘇秦臨死前要求齊王按他說的計策辦,才能迅速抓住兇手。于是齊王讓人把蘇秦的頭從尸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nèi)奸,本王正想除掉他,可是一直未能得手。現(xiàn)在有人刺殺他,可得封賞黃金千兩?!卑裎囊毁N出,就有4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4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干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4個人各分得多少?”4個人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4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后來人們就以“二百五”稱那些懵懂傻氣、腦子缺弦的人。
諷刺說。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quán)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人,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后來,喝道伍佰增為二人,但長安群眾并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稱為“二佰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yōu)椤岸捵印?。這反映了當時唐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還有一說,與推牌九有點關(guān)系。《最新實用百科知識全書》中記載,舊時牌九中有“二板(4個點)”和“幺五(6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是10個點,在牌九中被稱為“斃十”,是牌九最小的點,它什么牌也吃不上、管不著。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簡稱)”這個詞來形容那些什么事也做不成的人。時間一長,人們叫來叫去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