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東平縣小麥生長后期出現(xiàn)白穗,對小麥產(chǎn)量造成較大影響,引起白穗的原因主要是由紋枯病、全蝕病、赤霉病、根腐病及地下害蟲等多種病蟲為害所致。本文根據(jù)具體情況,提出了以防病治蟲為中心的防治小麥白穗的方法。
關(guān)鍵詞:小麥;白穗;病蟲;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14-33-1
近幾年來,每到小麥灌漿期、乳熟期,麥田里都會出現(xiàn)一些小麥“白穗”,造成減產(chǎn),引起小麥“白穗”的原因主要是由小麥紋枯病、小麥全蝕病、小麥赤霉病、小麥根腐病、金針蟲、蠐螬、螻蛄等病蟲害為害所致。
1 發(fā)生原因
1.1 小麥紋枯病
小麥在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病,但以生育后期為害嚴重。先在第一葉鞘發(fā)病,形成淡褐色小病斑,后引起莖基部葉鞘發(fā)病,形成中部灰色,邊緣褐色的不規(guī)則病斑,到后期形成較大不規(guī)則的云狀斑,如同“花稈”。當病斑擴及莖稈一周時,病株極易倒伏,常因缺水而提早枯死,形成枯白穗。
1.2 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俗稱“地病”,是一種典型的土傳毀滅性病害,在根部形成黑色干腐狀,只在莖基部1~2節(jié)發(fā)病,形成“黑腳”,俗稱“黑膏藥”,造成病株上部死亡,形成“枯白穗”。
1.3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與小麥生育期、氣候條件、越冬菌源等關(guān)系密切,氣候條件更為重要。當小麥抽穗揚花期,氣溫在15℃以上,且雨日較多,出現(xiàn)連續(xù)3天以上陰雨天氣,即可嚴重為害,抽穗后20天以內(nèi),陰雨天氣超過10天,病害就會流行。小麥受害后,主要引起苗腐、莖腐和穗腐,尤以穗腐最為普遍。穗腐在小麥穎殼上產(chǎn)生粉紅色霉層。當病斑擴展到穗軸或穗頸上時,由此向上全部枯死。
1.4 小麥根腐病
小麥根腐病全生育期均可受害,尤以春季受害為重。發(fā)病后,根系及莖基部變褐腐爛,影響水分、養(yǎng)分的吸收和新根的生長,嚴重的導致莖葉發(fā)黃干枯而死,抽穗后,根系受害更趨嚴重,次生根大量變褐壞死,莖基部出現(xiàn)褐色浸潤腐爛,導致地上部植株枯死,形成枯白穗。
1.5 小麥地下害蟲
主要包括螻蛄、蠐螬、金針蟲等,由于小麥根部受到為害而形成白穗。螻蛄又可分為華北螻蛄和非洲螻蛄,成蟲、若蟲均在土中活動,取食播下的種子、幼芽或?qū)⒂酌缫啵砍尸F(xiàn)亂麻狀。由于螻蛄的活動將表土層竄成隧道,架空了苗根,致使幼苗失水而枯死,嚴重時造成缺苗斷壟。蠐螬是金龜甲科幼蟲的總稱,它的種類非常多,為害小麥的主要有大黑金龜甲、暗黑金龜甲和銅綠金龜甲,在麥根部為害,咬食種子、根、幼苗等,成橫切狀。金針蟲分為溝金針蟲、細胸金針蟲、褐紋金針蟲,是叩頭甲的幼蟲,人們俗稱叩頭蟲,成蟲在地上取食嫩葉,幼蟲為害幼芽、種子和咬斷剛出土的幼苗,在麥苗根部成斜切狀。
2 防治方法
小麥“白穗”的防治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并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小麥田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體出發(fā),摸清造成小麥白穗的原因,根據(jù)具體情況而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發(fā)生小麥紋枯病的麥田,應加強小麥健身栽培,提高小麥抗病性,減輕病害。在病株率明顯上升時期以及病斑由莖基部明顯向上發(fā)展時期各用一次井岡霉素,每次每666.7m2用5%井岡霉素150~200ml,對水50~60kg,均勻噴在莖基部。
小麥開花到灌漿期是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關(guān)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應根據(jù)品種抗病性、越冬菌源以及短期天氣預報,確定第一次噴藥時間和地塊,一般在抽穗后,揚花率10%時噴第一次藥,隔7~10d再噴第二次。常用藥劑有50%多菌靈WP1000倍液,50%苯菌靈WP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WP1000倍液。
防治小麥全蝕病可用20%粉銹寧WP按種子量的0.15%的劑量拌種,也可于拔節(jié)末期用20%粉銹寧WP150g對水100kg噴射莖基部。
蠐螬、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可在秋播時用50%辛硫磷EC0.5kg,對水30kg稀釋后均勻噴拌于500kg小麥種子上,堆燜12~24h后播種。生長期可用3%辛硫磷GR每666.7m2用1.5~2kg,摻細土撒施到作物附近,結(jié)合鋤地或培土將藥埋入土內(nèi),也可用50%辛硫磷EC0.5kg,對水500~1000kg灌根。
作者簡介:王廣東,男,東平縣州城街道辦事處農(nóng)技站農(nóng)藝師,從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