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來暑往,花開花落,不知不覺中,我已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了15個春秋。這期間我嘗試了很多教學方法,總的說來卻仍然是老師講,學生記;作業(yè)多,考試勤。然而,當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走進新一輪課改時,我對課堂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一、用連環(huán)畫再現(xiàn)文本
《那樹》是一篇批判意識很強的散文,學生理解起來稍顯吃力。于是,我引導學生用圖片的形式展現(xiàn)課文內容。說干就干,每個同學都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創(chuàng)作。其中比較優(yōu)秀的是我班善于畫畫的白建杰同學,他用十幾幅漫畫把課文內容形象化了。這十幾幅圖畫按照課文線索依次展開,且在下面配有說明性的文字。例如第一幅圖畫:一條小路,一棵大樹,幾間平房,一輛汽車。配以文字:在幾間低矮的平房的旁邊,有一條蜿蜒著伸向遠方的泥濘小路。路的旁邊,老樹正慈愛地看著畫面中駛向遠方的汽車。
這種用畫面引領思維的手法,就像我們小時候看連環(huán)畫。同學們對這種表現(xiàn)課文內容的方式很感興趣,一方面感到新鮮,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激發(fā)出了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潛能。
二、用錄音感知文本
現(xiàn)代技術的進步也促進了課堂學習的豐富性。手機是比較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若將其錄音與播放功能借用到語文課堂還是有一定收獲的。
在學習《沁園春·雪》的時候,為了進一步感知詩句內容,我讓各小組推薦平時誦讀能力強的學生。大家選出的劉玉婷、王學琴等同學在音樂的伴奏下對該詞進行誦讀并錄音,然后在課堂上播放。大家聽到自己的同學和著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抑揚頓挫地誦讀詩句,倍感興奮,紛紛模仿。我專門抽了一節(jié)課讓大家盡情誦讀。即使是那些平時不愛學習的同學也加入了朗誦的隊伍。大家積極參與,感情充沛,效果好得出奇。
三、用歌謠解讀文本
三字歌是一種傳統(tǒng)的文學樣式,掌握起來很方便。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也借鑒了一把。在學習《出師表》一文時,同學們對諸葛亮的身份很感興趣,我便讓同學們把諸葛亮的生平編成了三字歌,其中張巖同學編的最受歡迎:“諸葛亮,三國人。字孔明,號臥龍。研軍深,兵如神。三把火,滅曹人。十萬箭,表誠心。氣周瑜,吊孝真。吳蜀聯(lián),抗曹軍。擒孟獲,南方穩(wěn)。出師表,定乾坤。出祁山,盡忠心。惜命薄,五丈泯?!笔遣皇橇钊速潎@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繼而同學們對杜甫、韓愈等著名詩人、散文家的生平及文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編成了歌謠。如張政同學編的《說杜甫》:“杜甫字子美,有三件寶貝?!度簟放c《三別》,詩史傳芳菲?!娛ァ裘烂?,《春望》《兵車行》。晚年逝途中,唐朝隕一星?!庇秩缤踝雨贤瑢W編的《講韓愈》:“古文運動家,韓愈韓昌黎??谀睢G佛’篇,肩扛尊儒旗。一生主張‘散’,‘反駢’是心意。退之乃唐人,傳世存《全集》?!?/p>
這樣,一方面促進同學們了解作者、理解課文,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同學們寫作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四、用現(xiàn)代詩演繹文本
現(xiàn)代詩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文體,雖沒有古詩的中規(guī)中矩,卻自有其魅力所在,不然,怎么會有汪國真、席慕蓉的風靡一時呢?
因此,在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和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以后,我就讓同學們憑著自己對現(xiàn)代詩的理解,借鑒名作的特點,模仿寫一些現(xiàn)代詩。如王亞濤同學的《魚兒》:“盯著亮亮的鉤,魚兒,貪嘴,吃進了美味,也吞進了災禍。”張珂瑩同學的《螞蟻》:“螞蟻,伏在飄零的秋葉上。看似危險,其實,也醞釀著機遇?!焙廊煌瑢W的《鼠說》:“貓啊,蜷在陽光下??此茰厝峥杉?,暗藏,點點兇殺。”
我也寫了一段話:“什么東西,如果每天都吃,再好也會膩的。上課也是如此,環(huán)境變了,教育對象變了,學習基礎變了。如果仍守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法再好,也會審美疲勞。當新一輪課改登臨校園,我們真是幸運。希望借著課改的東風,我們能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