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國軍隊“入侵”印度邊境,是印度媒體的常態(tài)話題之一,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xiàn)一次。正因為如此,當印度報業(yè)托拉斯4月19日晚發(fā)出《中國軍隊“入侵”拉達克地區(qū)》消息后,并沒有立即引起更多媒體特別關注。這則新聞說,4月15日,中國一支相當于排一級的部隊深入印度拉達克東部的道拉伯格玉爾地(daulat beg oldie,簡稱DBO) ,并在該地區(qū)支起帳篷,隨后印度邊境部隊也在距離中國軍隊300米左右的地方搭建帳篷。
DBO位于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qū)一個寒冷的不毛之地,距離中印邊界9公里,古時是人們沿著絲綢之路旅行時歇腳的地方。這里海拔1550米,冬季氣溫多在零下30攝氏度。氣候條件惡劣,使得這里幾乎沒有任何植被和野生動植物。在1962年邊界沖突期間,印度陸軍曾在DBO建立了一個停機坪和一條簡易跑道,只不過正式交戰(zhàn)后沒幾天,就被中國軍隊包圍。2008年,印度軍方欲重新建設并啟用道拉伯格玉爾地機場。據(jù)稱該機場距離中國和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只有8公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印度空軍少將卡比爾·哈克看來,DBO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一旦發(fā)生沖突,印度在邊界附近的軍力可能要增加10倍。如果陸路被封鎖,印度唯一能夠到達邊界地帶的途徑就是從空中運送士兵。
鑒于此,印度媒體幾天后開始重視中印“帳篷對峙”,相關的新聞報道連篇累牘,諸如“中國否認軍隊跨越實際控制線”、“印度外交部照會中國駐印大使”、“印度軍隊向拉達克增派善于山地作戰(zhàn)的士兵”等等,一些具有軍方背景的印度人士也不斷發(fā)表文章,抗議中國對印度的“入侵”,而印度電視臺更是在時事討論中辯論印度政府對中國的政策是否“過于軟弱”。
值得一提的是,“帳篷對峙”在印度軍事戰(zhàn)略界引起的震動卻遠遠超出以往,這些人士認為,中國軍隊在拉達克的行為比以往有所“突破”。從形式上看,以前中國軍人“入侵”印度的標志是扔個具有明顯中國商標的香煙盒、方便面盒或者插上一面中國國旗,但這次是建立了帳篷,“這種看來具有永久性特點的行為是一個突破,它讓人聯(lián)想到中國可能會在那里長期安營扎寨”,“1962年的感覺卷土重來”。
印度媒體的大肆炒作和夸張描述連明智的印度人也看不過眼。印度學者拉加萬撰文指出,炒作中國“入侵”已成為印度媒體的“教條”,這是完全錯誤的,印中對實際控制線存在不同的看法,出現(xiàn)一些問題不足為怪。中國國防部發(fā)言人則對“越過”的指責予以否認,稱中印邊防部隊保持著溝通。
印度媒體熱衷于不斷炒作“中國入侵”,心中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一方面,想以此吸引印度讀者的眼球,擴大其發(fā)行量,展示其維護本國利益的“民族性”以及“民主自由”。另一方面,與印度軍界中的“中國威脅論”相呼應,為增加軍事開支、擴充軍備造勢。
其實,中印兩國在共同發(fā)展,維護雙方關系的大局方面已經形成共識。印度外長庫爾希德最近強調,“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小問題而破壞對這種關系多年的投入和付出”,能夠通過磋商機制找到解決方案。分析人士認為,庫爾希德將于5月上旬訪華,此行將會成為“帳篷對峙”事件解決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