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河南平頂山中級人民法院在經歷了一天的庭審后,當庭宣告殺人嫌疑犯李懷亮無罪,立即釋放,而此前,法院已經對他前后兩次作出死刑、死緩判決;4月8日,上海司法機關表示將核查18年前的“梅吉祥、梅吉楊殺人案”;3月28日,浙江省公安廳針對“張輝、張高平冤案”,向當事人及家屬致歉,并表示要調查公安在案件中的相關執(zhí)法問題。
這些充滿爭議甚至錯判的案件,都曾給當事人及家屬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近日它們重新浮出水面,再度引發(fā)社會各界對于司法公正的討論。
司法制度不僅關乎一個國家的民主法治建設,更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某種程度上就是社會穩(wěn)定的“壓艙石”,維系著社會的整體秩序,約束著每個人的個體行為。
盡管中國社會有“好人不見官”的傳統(tǒng),“厭訟”、“恥訟”的也不乏其人,但隨著中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利益格局愈發(fā)多元,各類矛盾愈發(fā)凸顯,利用法律武器平息爭端變得極為普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一組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院系統(tǒng)受理案件從1978年的61萬件,增長到2011年的1200多萬件。這說明,原本與一般民眾關系不大的司法問題,越來越關系民眾的切身利益。公眾追求司法正義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迫切。
據(jù)統(tǒng)計,在2011年這1200多萬件案件中,經過二審之后,服判息訴率達到98.99%;剩下1%的案件,再審的改判率也只有0.14%。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司法制度,能夠保證公平正義的大致實現(xiàn)。
但如果從微觀來看,1200萬乘以1%等于12萬,乘以0.14%等于1.68萬,這意味著“98.99%的服判率”背后,仍有12萬起案件無法令當事人滿意,更有1.68萬起案件存在爭議甚至錯判??傮w上的公平正義,無法掩飾這1%的問題,無法彌補這些案件背后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因為這對他們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數(shù)字,而是100%的生活。
從社會影響看,公眾對個案的切身感受和關注程度,遠遠高過對總體數(shù)字的敏感。1%的問題,有時會爆發(fā)出遠遠超過其數(shù)字比例的負面效應,甚至引發(fā)公眾對司法體系的整體不信任?,F(xiàn)實生活中,一些執(zhí)法機關違規(guī)審判,權力部門干預司法,司法官員貪污腐敗的負面新聞更加劇了這種不信任感?!安淮蚬偎敬蜿P系”,“遇事求人不求法”的現(xiàn)象,都與此有關。
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既是對積弊的痛陳,也是全新的要求。
司法公正,首先是對執(zhí)法者能力的考驗。1%的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往往與具體執(zhí)法人員的處置有關。篤信法律,秉公辦事,理應成為司法人員的準則,誠如宋魚水法官所言,“司法的公正來自于公平地對待每一個當事人”。要在一個個案件中回應社會對于公正的呼求,積累公眾對于司法的信任。
司法公正出了問題,逐本溯源還是司法體制的問題,這意味著要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推進司法工作改革。實現(xiàn)司法公平的根本出路,在于健全司法權力的運行機制。只有從制度層面保證司法的相對獨立性,才能避免權力部門過度干預司法、形成司法腐敗。
司法體制是一個客體,但公平正義卻是一個主觀概念,不僅依托于體制,也依靠成熟的法治理念,這既需要政府嚴格依法行政,也需要公眾自覺遵守法律。只有在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讓法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司法公正才能從理念落到實處,公平正義才能夠最終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