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多檔節(jié)目聚焦“氣功大師”王林,他的“空盆來蛇、紙灰復原”等所謂絕技,被逐一揭穿,原來都是拙劣的戲法。光環(huán)褪去,“大師”現形。人們意外地發(fā)現,所謂“大師”的身邊,聚集了眾多顯要人物,其中不乏國內外知名的企業(yè)家,且有合影為證。據媒體披露,很多大老板都對“未知世界”有著好奇甚至崇拜心理,他們經常光顧某些“大師”的門庭,或將“大師”奉為座上賓,甚至為“大師”大開方便之門,要將其“神通”發(fā)揚光大。這些現象引起了輿論熱議:企業(yè)家們?yōu)槭裁慈绱讼嘈拧按髱煛保?/p>
這恐怕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或不信的問題。科技水平已經如此發(fā)達,企業(yè)家又是社會精英,本不該落入迷信的陷阱。之所以有這么多的企業(yè)家“自投羅網”,背后大有文章。
“大師”的確能滿足很多企業(yè)家的心理需求。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信仰的缺失、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與經濟領域的種種亂象摻雜在一起。企業(yè)家再精明強干,在社會現實面前也會遇到挫折和煩惱,感到無助和迷惘。于是,有一部分人通過看書學習,找心理醫(yī)生,或者培養(yǎng)愛好轉移注意力等方法,來減輕壓力;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則被數千年流傳下來的旁門左道、迷幻之術所吸引。
風水學盛行,是這種心理的集中體現。幾年前的一份調查顯示,90%以上的中國富豪都相信風水。在公司成立、選址、搬遷時,很多企業(yè)家都會請“風水大師”看一看、算一算、說一說。雖然很多人也明白,“大師”說的不一定全準,但他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一位企業(yè)家曾私下對筆者說,在中國做生意,不確定因素太多,往往成敗毫無道理,更無規(guī)律,不知得罪了哪路神仙就會倒霉,他付不起這代價,所以寧愿花錢請教“大師”,只求圖個心里踏實。
除了增加心理安全感,魔幻術還可以滿足某些企業(yè)家的現實需求。在今天的中國,企業(yè)家們大都熱衷于通過建立或進入各種圈子,來拓展自己的人脈資源。但圈子的建立并不容易,既要看起來自然,又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找來找去,成為某些“大師”的座上賓,或者歸于某“大師”門下,彼此以師兄弟或同門相稱,就成為了一種十分可行的方式。
再說“大師”們,有的深諳心理學,十分了解企業(yè)家的需求。既然相互得利,自是大有可為。不少“大師”以類似傳銷的方式給信徒洗腦,讓自己的“核心優(yōu)勢”迅速傳播。當一個圈子正式建成,一個手眼通天的“大師”形象也被廣泛傳播、接受甚至崇拜,成為置于金字塔尖的神化人物。
以企業(yè)家們的聰慧,應該明白其中得失。但由于個人需求的強烈,即便知道那些把戲有破綻,也一樣要演下去,畢竟這可以讓人脈圈子無限延展,而自己看起來更像受益者。于是,企業(yè)家們從原本的看戲人,逐漸變成戲的一部分,甚至成了戲的一塊招牌。
王林就是一個最生動的例子。他家里墻上掛著滿滿當當的合影,即使不能說明他“通吃”政商兩界的能耐,也足以說明他懂得如何展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那些趨之若鶩的拜訪者,也未必看不透他拙劣的法術,無奈入戲太深,只能配合著把戲演下去。
當然,企業(yè)家們推崇“大師”,無論出于什么動機,都是個人自由,只要沒有觸及法律,不危害社會,我們無權剝奪其權利;“大師”們變個戲法,便有人上鉤,更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事。但我們不能不思考的是:同樣是企業(yè)家,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從未傳出過此類消息,為什么中國卻有這么多企業(yè)家愿意篤信“大師”?信仰的缺失是否比科技的缺失更可怕?中國企業(yè)家更熱衷于建立圈子,而不是更多考慮創(chuàng)新或個人奮斗,這完全是中外文化之別,還是另有制度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如果說中國的企業(yè)家追捧和信奉“大師”是無奈的必然,好心人則給他們提了兩點建議:一是追捧“大師”要有所選擇,至少別再選擇那些有特異功能的?,F在香港的風水師已經用上iPad或紅外線儀器了,我們的“大師”卻還玩著上世紀80年代的耍蛇戲法,實在不夠與時俱進。二是企業(yè)家拜會“大師”時,別輕易合影,互聯(lián)網時代,保護好自己的隱私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