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陳冠中身上的“香港文化人”特征依然很明顯:過耳的整齊頭發(fā),熨得筆挺的淺色襯衫。與陳冠中的采訪約在北京東三環(huán)的一家書店里,周圍是近幾年興起的繁華商業(yè)區(qū)。他家就在附近的一棟公寓樓內,陳冠中平時與朋友見面、談事也約在這一帶,生活半徑不超過2公里,出門大多步行。“香港和北京的城市形態(tài)越來越接近了,人的狀態(tài)也越來越相似,尤其是年輕人,幾乎沒什么分別?!标惞谥姓f。
出生于1952年的陳冠中,4歲就隨父母從上海至香港,是香港“嬰兒潮”的一代。他的新書《我這一代香港人》寫了同時代香港人的成長歷程,也涵蓋了香港這座城市的歷史,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解讀香港的作品。
對同代人近于苛刻的批評
2005年,陳冠中在香港出過《我這一代香港人》的同名文集,他說那本書是寫給香港人的,“檢討我們自己的過去”。而如今在內地出版的這本僅保留書名,內容主要是近年來在北京寫的文章。陳冠中說:“我在香港、臺灣、內地都生活過,明顯地感受到三地間的隔膜。雖然現(xiàn)在很多內地人去香港,但其實并不真正了解那里,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家多了解些?!?/p>
陳冠中筆下的香港,連很多香港本地人也未必了解。書中寫道:香港最早的居民大概是未被漢化的越人……香港最早的書院是鄧符協(xié)在錦田建的力瀛書院,建于宋代。到了清代,由定居者設立的書院、書室計有40多所。這一點已很好地說明香港雖處于最南端,卻并非中華文化的化外之地?!跋愀廴俗约赫煺f我們以前只是一個小漁村,這是不了解香港的人說的話,香港人聽多了也以為真是這樣。但其實英國人到來之前,香港島也有幾千人,也有書院,不是以漁業(yè)為主的。”
《我這一代香港人》中,令人感到驚訝的并非香港被隱沒了的歷史,而是陳冠中對同代人近乎苛刻的批評,“骨子里是比較自利和算計的?!边@曾被香港的一些年輕人過度解讀,認為“他們那代人終于懺悔了”。對此,陳冠中說:“我們那代人因為成功,所以有點自大,整天批評年輕人不努力什么的,年輕人一定氣死了。所以,這本書讓他們很解氣。其實我并沒有‘懺悔’,我們那代人什么都能學,愿意學,并且非常勤奮?!?/p>
回憶起自己那代人的生活,陳冠中的聲音也顯得飄渺起來?!拔覀冞@一代香港人成長的共同記憶是,1964年,英國的甲殼蟲樂隊到香港演出。1971年,我們差不多要進入社會做事時,股票從100多點變成1700點,這是我們青春教育的重要一課:賺大錢就要炒股票。到1973年又掉回100多點,很多人都破產、跳樓了,原來股票可以讓你發(fā)大財也可以讓你破產。這時,才算完成了我們的青春教育?!?/p>
人不光是為了宜居而選擇城市
陳冠中的父母在上海和香港都從事女裝衣料進口行業(yè),在當時算是“小資產階級家庭”。陳冠中有3個姐姐1個弟弟,“父母沒有鼓勵子女去做文化方面的事,他們最希望子女做公務員,因為是最穩(wěn)定的行業(yè),這反映了他們那個階層的價值觀,穩(wěn)定是很重要的?!?/p>
陳冠中卻沒有聽從父母,從香港大學政治與社會學專業(yè)畢業(yè)后,他到美國波士頓大學讀新聞。1975年,回到香港,在一家英文報社做了近一年記者。第二年,他就創(chuàng)辦了一本生活潮流月刊《號外》,這本雜志所引入的生活品位,至今仍被引用為上世紀80年代香港中產階級興起的象征符號。
1981年,香港電影開始進入“黃金十年”,陳冠中轉去做電影編劇、制作,與徐克、爾冬升、譚家明等導演合作?!爱敃r周邊地區(qū)全都在看香港電影,快把臺灣的商業(yè)電影毀掉了。香港現(xiàn)在還是不斷有好電影出現(xiàn),但是當年的盛況是沒有了?!标惞谥型锵У卣f。
1992年,陳冠中來到北京,成為第一批投資內地文化產業(yè)的香港人,并結識了眾多文化圈好友。1994年,他去臺北創(chuàng)辦了超級電視臺。6年后,陳冠中又回到北京從事寫作?!拔覍戇^一篇文章講有100個理由不在北京居住,那為什么還在這里?人可能不光是為了宜居而選擇城市,事業(yè)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對我來說,是為了寫作。北京有種文化性、嚴肅性,能碰到各種奇人異事。我想多寫幾部反映當前中國的小說?!?/p>
追求真相和正義的人才是知識分子
雖然20多歲就已成名,但陳冠中一直很小心地保護著自己的私生活。訪談中,他的談話始終圍繞寫作和對社會的觀察、對人性的思考?!澳贻p時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現(xiàn)在是有理想的實用主義者?!标惞谥姓f。
在陳冠中看來,內地現(xiàn)在的年輕人,和他們那代香港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龍應臺曾概括香港的價值觀為“中環(huán)價值”:“最有錢的人是在中環(huán)上班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群人?!薄八芫珳?,錢是唯一的價值觀,現(xiàn)在內地也差不多是這樣。”1998年,陳冠中在香港出版小說《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主人公張得志出身于香港破落戶,長年漂泊海外,成長為頂級職業(yè)經理人,即所謂那代香港人的代表?!百嶅X,住五星級酒店,享受這個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美食、紅酒、女人。”“我們是國際資本的港籍雇傭兵。為誰?無所謂。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愛自己?!薄?0年前,內地人不理解這種人物。前兩年這本書在內地也出版了?!闭f到這兒,陳冠中很感慨。
“中環(huán)價值”在內地正逐漸蔓延開來,在香港卻遭遇了挑戰(zhàn)。“以前大家的信念是,政府不要作為,都依靠市場來調節(jié),現(xiàn)在大家更關注環(huán)境保護、社區(qū)保護,不要把舊社區(qū)都拆掉。從1998年金融風暴開始,香港才醒過來,不斷在反思,但是也沒有找到答案?!?/p>
“如今這代香港人的機遇,不如上兩代。當然香港現(xiàn)在已經夠好了,但焦慮的情緒讓大家很不愉快,擔心以后會怎樣。我們那代都相信明天會更好,現(xiàn)在這一代卻在擔心,因為他們的時代沒有提供那么好的機會給他們?!?/p>
今年7月在香港書展上,陳冠中作為“年度作家”受邀出席?!霸谙愀?,我是公共知識分子。相對于臺灣和大陸,香港的公共知識分子大概最不受重視,雖然香港一直以來都存在各種文化小圈子,但主流社會并沒有把這些人當回事。”而在內地,公知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陳冠中在北京和很多公知、學者都打過交道,他認為,“他們是非常重要的一群人?,F(xiàn)在我們所談的知識分子是19世紀才有的概念,是從法國作家左拉開始的,他為身陷冤案的猶太軍官德雷福斯爭取平反。追求真相和正義,這才是知識分子。中國傳統(tǒng)上有‘士大夫’的概念,中國的‘士大夫’是服務朝廷的,我們現(xiàn)在說的是有道德責任的‘士大夫’,這是比較當代的一個概念?!?/p>
除了道德責任,陳冠中認為公共知識分子一定要體現(xiàn)好“公共”二字——在公共領域發(fā)表意見、遵守公共倫理?!皼]有一個行為規(guī)范,大家就沒辦法交流。這是公共知識分子基本要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