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調侃說:現代社會,人人都有拖延癥,就連瑞典皇家科學院都不可免俗。原定于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揭曉的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拖延了近一個小時才揭曉:英國的彼得·希格斯(以下稱希格斯)和比利時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因預測了上帝粒子(又稱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把粒子分為夸克、輕子和玻色子三大類,并預言有62種粒子。但這個模型有個致命缺陷:無法解釋物質質量的來源。1995年美國費米實驗室發(fā)現了頂夸克,至此,62個粒子中61個都被找到了,但那個解釋物質質量之謎的粒子依舊行蹤成謎。由于它極為重要又難以尋覓,故此被稱為“上帝粒子”。
這個上帝粒子一直牽動著科學家們的神經。早在1964年,希格斯就預言了上帝粒子的存在。他認為,在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過程中,形成一種無形卻到處存在的場,而上帝粒子就存在于這個場內。有些粒子在與它遭遇時降低速度,獲得質量,而另一些粒子則會不受阻礙地繼續(xù)前進。在科學界,這種粒子也被稱為希格斯玻色子。
其后數十年間,上帝粒子一直存在于理論中。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發(fā)現了一種新粒子,它的許多特征與上帝粒子一致。為了找到它,該中心花費了100億美元(約合613億元人民幣),在瑞士與法國邊境一條27公里的地下隧道內構建了一臺大型強子對撞機,每1萬億次碰撞才能產生一個這樣的粒子。
2012年諾貝爾獎頒獎期間,上帝粒子的呼聲就很高,但最終因為需要進行更多數據分析而與諾獎失之交臂。今年,更多的數據終于證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fā)現的就是上帝粒子。
如今已經84歲的希格斯本人,卻不認同將這種粒子稱為上帝粒子或希格斯玻色子。因為,他首先是個無神論者,其次很謙虛,“不配用我的名字命名”。
希格斯出生在英國紐卡斯爾,父親是BBC的一位錄音師。他受量子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的影響喜歡上了理論物理,后來考入了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并一路讀到博士。1960年畢業(yè)后,他想在倫敦大學當講師,卻被朋友占了先,于是北上蘇格蘭,去了愛丁堡大學任教。
4年后,希格斯寫了人生中第一篇關于玻色子的論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篇論文卻遭到退稿,后來才在美國期刊《物理學評論》刊登出來。這篇影響了對撞機實驗半個世紀的文章并不長,甚至不足刊物的兩頁紙。
盡管在學術領域成就卓越,希格斯仍舊過著普通人的日子。教書,結婚,有了兩個兒子,離婚,退休……現在,他是個“很棒的爺爺”。另一方面,希格斯確實與眾不同,他的生活中沒有電視,沒有電腦,很少接電話,電郵也是別人替他回復。對他而言,只要有黑膠唱片、物理學刊物以及一支已經削好、隨時能用的鉛筆就夠了。
這位溫和、低調的紳士還很討厭拋頭露面。2012年落選諾獎,他多少有些如釋重負。得知自己獲獎后,希格斯決定:既然一周前在公寓外面跌倒了需要休養(yǎng),那就借著這個理由先避避風頭。
與希格斯共同獲獎的弗朗索瓦·恩格勒現年81歲,曾在布魯塞爾大學執(zhí)教。1964年,他與已故同事羅伯特·布魯特也預言了上帝粒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