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眾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同一時期不同語境下指稱的具體對象具有差異性,導致人們對群眾概念認知模糊,不知道“群眾是誰”,難于把抽象的群眾概念與實踐中的具體群眾對象相對應,致使群眾路線難以真正落到實處。本文通過梳理群眾概念的歷史使用脈絡、分析不同語境下群眾概念的含義、比較群眾概念與其他相近概念的異同,力圖厘清當前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群眾概念的確定含義,對群眾路線語義下的群眾概念進行確定、明晰的闡釋。群眾在不同時期和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當前群眾路線中的群眾應指黨組織及其領導下的部門、黨員所面對的一切工作對象。當然,其基本前提不言自明:反黨、叛國、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敵對分子不屬于群眾范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群眾概念;群眾路線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005 — 03
群眾是指稱群體的概念,具有抽象化、群體化特征,其具體指稱對象因不同歷史時期、同一時期不同語境呈現(xiàn)出差異性。因此,有黨員、干部、大眾提出疑問——“誰是群眾”、“群眾在哪里”。但是,踐行群眾路線、密切聯(lián)系群眾、服務群眾利益、做好群眾工作、理解群眾史觀、樹立群眾觀點必須厘清群眾概念,不知道群眾是誰,必然脫離群眾。因此,考證群眾概念,清楚而準確認識群眾群體,使抽象的概念術語、含義模糊的群眾明確化、具體化,不僅具有理論研究意義,更具有現(xiàn)實的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群眾概念的歷史脈絡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含義。馬克思、恩格斯使用群眾概念,主要指剝削者、壓迫者以外的人群,他們具有推翻剝削和壓迫、建設新社會的動力。恩格斯在《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中寫到:“凡是要把社會組織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眾自己就一定要參加進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這為的是什么,他們?yōu)闋幦∈裁炊チ餮獱奚!薄?〕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起來推翻剝削和壓迫、建設新社會的人會越來越多,所以馬克思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orOlAdqqk3Upf0diJczv6Q==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
列寧使用群眾概念的含義較為寬泛。有時候他用群眾概念指稱跟隨無產(chǎn)階級進行革命和建設的人群:“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chǎn)黨就不能率領無產(chǎn)階級,而無產(chǎn)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3〕695但更多情況下,他使用群眾指稱無產(chǎn)階級群眾和非無產(chǎn)階級群眾——一切跟隨布爾什維克進行革命和建設人群,這些人群應該是勞動者。他在論述無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的紀律是靠什么來維持、檢驗、加強的時候說:“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廣大的勞動群眾,首先是同無產(chǎn)階級勞動群眾,但同樣也同非無產(chǎn)階級勞動群眾聯(lián)系、接近,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同他們打成一片。第三,是靠這個先鋒隊所實行的政治領導正確,靠它的政治戰(zhàn)略和策略正確,而最廣大的群眾根據(jù)切身經(jīng)驗也確信其正確?!薄?〕136
毛澤東認為,群眾就是真心實意擁護革命(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就是真心實意擁護社會主義建設)的千百萬人群。他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薄?〕毛澤東還常用人民大眾、民眾來指稱群眾。他曾對群眾的具體內(nèi)涵進行明確界定:“那末,什么是人民大眾呢?最廣大的人民,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nóng)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所以我們的文藝,第一是為工人的,這是領導革命的階級。第二是為農(nóng)民的,他們是革命中最廣大最堅決的同盟軍。第三是為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nóng)民即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的,這是革命戰(zhàn)爭的主力。第四是為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的,他們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們是能夠長期地和我們合作的。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薄?〕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指稱的群眾內(nèi)涵略有變化:“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內(nèi)容。拿我國的情況來說,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日本帝國主義、漢奸、親日派都是人民的敵人。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美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資產(chǎn)階級、地主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都是人民的敵人;一切反對這些敵人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在現(xiàn)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們的范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6〕
從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對群眾概念的使用可以看出,群眾首先是個政治性概念。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人群稱之為群眾,那些敵視、破壞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人群是人民的敵人,不屬群眾范圍。這是確定群眾身份的根本標準。1918年李大釗在《Bolshevism的勝利》(《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5號)首次使用群眾概念:“二十世紀的群眾運動,是世界人類全體為一大群眾”。他樂觀地認為,世界全人類都會投入社會主義事業(yè),所以都是群眾范疇。第二,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社會主義革命或建設事業(yè)有不同戰(zhàn)略、策略,不同階級、階層、人群的態(tài)度產(chǎn)生搖擺,群眾概念指稱的具體對象隨之發(fā)生相應的具體變化。但是,確定群眾身份的根本標準依然是,是否贊成、擁護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當時的戰(zhàn)略、策略和參加其行動。第三,群眾主要是相對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先鋒者——共產(chǎn)黨組織、共產(chǎn)黨員而言,黨外的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普通分子都是群眾。第四,在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眼里,群眾也具有階級屬性。工人階級、農(nóng)民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等勞動大眾都屬群眾范疇,剝削階級不屬群眾范疇。但是,勞動大眾中有人反叛自己所屬的階級,成為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分子,就不再屬于群眾。
二、當前政治語境下群眾概念的多義使用
現(xiàn)在,群眾一詞已經(jīng)泛化使用,含義多元?,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群眾一詞有三個含義:“(1)泛指人民大眾;(2)指沒有加入共產(chǎn)黨、共青團組織的人;(3)指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當前,我們主要在三種語境下使用群眾概念:
(一)黨群關系語境下的群眾概念。此時群眾指非黨員人群。例如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講話:“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使全黨同志牢記并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優(yōu)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他指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讓“全黨同志”樹立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顯然,這里群眾是相對于黨員而言。
需要說明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界定自己政治身份時,例如履歷表上填寫政治面貌,分為黨員、團員、其他黨派、群眾四種政治身份,此時的群眾在廣義上講還是黨群對應概念下的含義。因為共青團組織是共產(chǎn)黨組織在青年中的組織形式,民主黨派也是不同的黨派組織。但我們說我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把共青團員、其他民主黨派人士都包含在群眾范圍內(nèi)。
(二)干群關系語境下的群眾概念。我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者,擔負著領導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使命,常在干群對應指稱中使用群眾概念。此時,群眾與干部相對應,指不具備干部身份、作為干部工作對象的普通人。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北京同中央黨校第48期省部級干部進修班學員座談時說:“領導干部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扎實做好聯(lián)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團結(jié)群眾的工作,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水平?!?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在河北省調(diào)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說:“充分調(diào)動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兩個積極性,通過深入學習教育、廣泛聽取意見,推動深入查擺和解決作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保證活動善始善終、善做善成?!边@兩個談話都是把領導干部和群眾作為并列對應概念來使用。
此種語境下,實際工作中的群眾概念必然繼續(xù)發(fā)生演化:泛指一切黨政群機關在做黨政群工作時面臨的工作對象,做這些對象的工作就是做群眾工作、服務這些對象就是服務群眾。此時的“群眾”概指工作的對象,而不論其是否為干部、黨員、黨外人士。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發(fā)表講話:“一切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部門,一切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過程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贝藭r,社會管理部門的工作者,不管他是共產(chǎn)黨員或非共產(chǎn)黨員、干部身份或非干部身份,他的工作對象就是他的群眾;此時的工作對象亦不論其身份為共產(chǎn)黨員或非共產(chǎn)黨員、干部或非干部,均為受服務的群眾。所以,群眾概念在此時復雜化:黨員原來在黨群對應語境中不屬于群眾,但此時作為領導干部或黨政部門的工作服務對象,也成為群眾;某領導干部在其工作對象、下級面前,不是群眾而是群眾的領導者,但他在更高級的領導面前或在接受其他黨政部門的工作服務時,也成了被領導或接受服務的群眾。
(三)英雄史觀與群眾史觀對應語境下的群眾概念。這里群眾概念與英雄人物相對應,指社會成員的大多數(shù),他們不是杰出人物而默默無聞,是社會歷史中的普通人,但無數(shù)群眾的力量匯聚起來決定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方向。他們是社會物質(zhì)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建設新社會的根本力量。群眾史觀下的群眾概念和人民大眾概念同義。例如,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中論述歷史唯物群眾史觀時說:“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覺地——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gòu)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那么問題涉及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薄?〕恩格斯此處使用群眾概念就是指與歷史人物(英雄人物)相對的廣大群眾,他們才是歷史的真正主人。
當前,無論何種語境下使用群眾概念,一切擁護、支持、贊同、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人群都是我們應服務和領導的群眾。即使有些群眾對黨和政府在某些具體政策和措施上有不同意見甚至有某些情緒,也屬于群眾內(nèi)部矛盾,不能因此把這部分人群排除在群眾對象之外。任何時期,都有先進分子和落后分子,我黨的群眾工作就是要教育、轉(zhuǎn)化、提高后進者,團結(jié)和帶領絕大多數(shù)群眾,實現(xiàn)黨的偉大事業(yè)。進入新時期,出現(xiàn)了新社會階層,主要是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yè)主、外資從業(yè)者,絕大部分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或多或少貢獻,都應納入群眾范疇。但極個別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敵對分子,不屬于群眾范疇。
三、幾個易混概念比較
為了更準確把握黨的群眾概念,需要對一些相近概念進行比較分析:
(一)我國文言中的“群眾”,與當前我們使用的群眾概念含義不同。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群眾”一詞不是一個政治概念,單純指眾多的人?!妒酚洝ざY書》說:“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王安石說:“以道守成者,役使群眾,泰而不為驕,宰制萬物,費而不為侈……”這兩處使用群眾詞匯都是指眾多的人。但隱含有精英與群眾對應的含義。因為“洋洋乎美德”者、“以道守成者”高于眾人,才能“役使群眾”。
(二)西方“群眾理論”中的“群眾”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概念含義差別甚大。西方群眾理論關注的是人的集群行為,主要從社會學層面使用群眾概念。“在群眾理論家的筆下,群眾的身份特征在于:處于社會下層,文化素質(zhì)不高、沒有自主的組織、沒有豐滿的個性等?!薄?〕從古希臘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群眾永遠生活在無知的洞穴中,到20世紀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埃利亞斯·卡內(nèi)提的《群眾與權(quán)力》,甚至到21世紀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會》,他們對“群眾”一詞的使用都沒有褒義。他們認為群眾是心智低下、易受操縱的群氓、烏合之眾。馬克思、恩格斯使用群眾概念具有與之完全不同的含義。馬克思主義把從事社會進步事業(yè)的無數(shù)大眾定義為群眾。因此,“群眾”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具有先進意義。
另外,西方集體行動理論對集體人群行為的機制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搭便車行為”、“公地悲劇”、“眾包”等現(xiàn)象,對集體人群行為的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都進行了深入探討,對集體人群的認識也有了另一種聲音:蘭·費雪《完美的群體:如何掌控群體智慧的力量》提出了與《烏合之眾》完全相反的觀念,認為只要掌握群體智慧,“烏合之眾”其實是“完美的群體”。 克萊·舍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也對大眾人群做出正面評價。不過,此時他們對集體人群使用的是“群體”、“團體”、“集團”、“集體”的概念。
(三)大眾、公眾、民眾、人民與群眾概念的含義有交集也有區(qū)別。人民大眾、勞動大眾與人民群眾是可以互換的概念,但大眾和群眾概念卻有不同。在傳播學領域,大眾與小眾相對應,分指文化作品、廣告、宣傳,是針對普遍的受眾還是針對有特別需求的少數(shù)受眾。在政治學領域,很少單獨使用“大眾”一詞,偶有使用也僅指社會上的絕大多數(shù)人,缺乏群眾概念的政治含義。
公眾是公共關系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與私人相對應。公眾也是社會上的絕大多數(shù)人,但不具備政治學意義,是指私人(或特定的企業(yè)、組織、家庭)在進行公共關系活動時所要面對的社會人群。這些人群不論其階級、階層,或者黨員、干部、群眾身份。
民眾具有政治含義,與政府、領袖對應,多指政府治理下或領袖領導下的國民。普通民眾經(jīng)常自稱為“老百姓”,意指非官員的普通人身份。
人民與群眾經(jīng)常聯(lián)合使用,二者所指的人群具有重合性。現(xiàn)階段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這些對象也是群眾。但是人民強調(diào)的是國家主權(quán)的所有者,人民的意志即為國家的意志。
結(jié) 論
群眾概念經(jīng)歷了歷史發(fā)展和現(xiàn)今多義化使用,較易產(chǎn)生歧義。特別是文言中的群眾與西方語義中的群眾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概念形同而實異。因此,黨的群眾概念需要明確界定,才能消除不少人“群眾是誰”、“到哪里找群眾”的疑問。今天,作為執(zhí)政黨踐行群眾路線,在黨內(nèi)開展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把群眾觀作為我黨的價值觀和歷史觀、群眾路線作為我黨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群眾應指黨組織及其領導下的部門、黨員所面對的一切工作對象。當然,有個基本前提不言自明:反黨、叛國、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敵對分子不屬于群眾范疇。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4.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856.
〔6〕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4.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5—256.
〔8〕叢日云.中國政治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分析〔J〕.政法論壇,2005,(02).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