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閱讀理解題中,經(jīng)常需要考生們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層意義,即字面意義;其次要理解句子語境義,即在一定的語境中句子的臨時意義;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各種轉義的修辭手法,如反語、雙關、婉曲等,表達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在考查中,“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經(jīng)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體會了詞語、句子的含意之后,還要對這樣寫的好處加以品味賞析,由此考生們的解題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這些語句一般可以分為下表中的幾個類別。
在對閱讀理解的重要語句進行深度解析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幾個策略。
(1)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具體的語境。理解現(xiàn)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可以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相關的蛛絲馬跡,然后對這些句子進行重點分析,就有可能得到答案。比如2013年江蘇卷《何容何許人也》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內涵“他喜愛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幾位說得來的朋友?!蔽覀兛梢愿鶕?jù)上下文,根據(jù)前文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說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對何容理解、認可之意。
(2)結合全文主旨和情感。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言簡義豐,以情動人。文章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是那些蘊含著作者深厚情感的句子。所以,必須結合語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脈搏,這樣,才能抓住句子的精神內核。比如2013年山東《活著》考查對“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著身體”的理解,我們可以聯(lián)系主人公的情感理解,這是細節(jié)描寫,“腳上都沾滿了泥”“微微晃動著身體”細膩傳神地寫出了老人與牛的艱辛和衰弱。
(3)透過表層意義的深挖。有些句子具有隱含意義(象征、比喻)和附加意義(雙關、言外之意、語法意義)。閱讀文章時依據(jù)題意,通過轉化那些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句子的表層含義(實)和深層含義(虛)達到解讀全句含義的目的。比如2013年湖北卷《羅曼·羅蘭》分析“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要解答此題,就要理解這句話的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表層義就是音樂的天才,杰出的文學家,深層義就是真理的尋求者,時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4)抓住重要語句,適當調整語序。理解有些短小卻含義豐富的句子,可以先分析其結構,再調整其語言順序,便可以得到答案。比如高考卷中理解句子的含義——“外形很像絢麗的樹枝的花朵的珊瑚其實質是一種動物”,引號部分是一個單句,主干為“珊瑚是一種動物”,但原句中“珊瑚”的定語“外形很像絢麗的樹枝的花朵”又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所以要調整語序,把它調到賓語中心“動物”之前:“珊瑚的實質是一種外形很像絢麗的樹枝的花朵的動物?!?/p>
(5)明確句子的位置,弄清其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如總起、過渡、總結、照應、解釋等,并注意它們包含的具體內容。比如2013年天津卷《胡楊人家》分析“關系就這么在你一句我兩句的溝通中變得融洽起來,就像一壺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釋放出來的”這句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就要抓住句子所處的位置,從結構上分析其地位及作用,這個句子主要在結構上承上啟下,略去談話內容,突出談話效果。
同時一些考生在進行閱讀訓練時,稍微不慎便極有可能產(chǎn)生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離文生義。 不能結合語境從整體上去理解文中語句的含意,苦苦針對句子本身,做孤立的理解,忽視語句在文中所含的信息、所建的聯(lián)系、所有的容納等,結果是離文甚至是無文生義。比如2013年廣東卷《過嶺》第16題,“文中說‘它知道云端不能馳騁,竟又是這樣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不少考生在答題時,孤立的理解句子的含義,認為“不通人意”在于說明馬的不通人性,其實不然,要根據(jù)整體語境和作者的情感來理解,正確的理解是:這句話是說馬意識到危險,及時止步,但卻打斷了“我”馳騁云端的美夢?!拔摇北砻嫔蠈︸R的埋怨,暗含了對馬的理解和欣賞。
(2)斷章取義。注意了小語境,忽略了大語境,把握不住文章的要點和作者的感情傾向。不能結合上下語境及文章的主旨來準確理解語句的含義。比如2013年重慶卷《槍口下的人格》第14題:怎樣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對著這個偉大的靈魂,霍夫曼緩緩地把腰彎了下去”的含意?我們就要避免斷章取義,忽略作者的情感傾向,要從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出發(fā),即“貝爾蒂高尚的人格震懾了霍夫曼靈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表現(xiàn)了霍夫曼復雜的人性。”
(3)以偏概全。有的語句包涵多層意蘊,需要全面把握語句在文中的含義??忌季S單一,缺乏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僅從一方面作答,只抓一點,不及其余,結果可能掛一漏萬。比如2013年四川卷《負重的河流》第16題:文章第⑥段寫胡楊林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這道題就要防止以偏概全,要從內容、主旨、結構等方面去作答:①生動地刻畫出胡楊林堅忍頑強的形象,增強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題,以胡楊樹的生死暗示河流的變化,表現(xiàn)生命離開河流后的困頓;③由河到樹,由樹到人,承上啟下,結構更加嚴密。
在琵琶彈奏中,需要攏、捻、抹、挑等指法才能發(fā)出美妙的音樂。閱讀理解訓練又何嘗不是如此,輕攏、慢捻、抹復挑,細思量,才能理解文章的深意,品味閱讀的語言魅力,妙解“語”中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