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主要是由圍生期低氧造成的腦缺血、缺氧而形成的腦損傷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出中樞神經異常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方法不當,均可能會造成患兒出現(xiàn)腦功能障礙,甚至造成急性腦衰竭,對患兒的生長發(fā)育產生較大的影響,甚至威脅到患兒的生命[1]。本研究選取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yī)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8例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高壓氧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液流變學影響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8例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8例,女30例,均為足月產兒,年齡5~24 d;所有患兒均經臨床診斷及相關檢查確診,均符合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均為中度缺血缺氧或者重度缺血缺氧。將其隨機平均分成A組與B組,各34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常規(guī)吸氧、營養(yǎng)腦細胞、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控制顱內壓、抗驚厥、解痙以及抑制腦水腫等對癥處理。B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高壓氧療法進行治療,治療前要仔細檢查嬰兒高壓氧艙內的供氧壓力,要保證氧源的充足性,并采取嚴格的消毒措施,將艙內溫度調試到22~26℃,待患兒的病情得到一定改善后,為其換上棉質衣服并將其手腳包裹好放入托盤內,使其保持向右側臥位,面向護理人員,后將艙門關閉,給予緩慢加壓15 min左右后保持壓力為0.1~0.15 MPa,穩(wěn)定壓力20 min后減壓15 min,待指針降至為零后將患兒抱出,1次/d,10 d為一療程,治療一個月。治療前和治療后于清晨空腹采集兩組患兒靜脈血4 ml左右,將其放進混有肝素的抗凝管中,對血液樣本進行血液流變學指標觀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患兒血液樣本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血小板聚集指數以及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相比,患兒血液流變學指標均較治療前發(fā)生較明顯改善,其全血粘度、血漿粘度、血小板聚集指數以及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有所下降,B組患兒改善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A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臨床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 x-±s)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發(fā)生在新生兒窒息后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也是造成新生兒死亡和嬰幼兒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2],該疾病容易造成患兒的諸多后遺癥,嚴重影響著患兒的生活質量,給家庭甚至社會帶來較大的負擔。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主要是由于腦組織發(fā)生缺氧缺血,CO2分壓升高以及乳酸蓄積等原因造成的局部血漿滲透壓升高癥狀,其能引起患兒血液中血粘度增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受其影響而下降,進而造成紅細胞聚集情況的加劇[3]。同時由于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損傷造成其通透性的增加,導致血漿發(fā)生外滲,而局部的紅細胞壓積升高。由于兒茶酚胺和自由基的大量釋放以及血小板的大量聚集,均造成血漿粘度的增高,嚴重影響了腦循環(huán)功能造成功能障礙,進而發(fā)生繼發(fā)性的腦水腫。顱內壓發(fā)生進行性增高情況,使得交感腎上腺素系統(tǒng)被激活,使全身小動脈發(fā)生收縮,粘度增加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高壓氧治療指的是在超過一個大氣壓的環(huán)境中使患者呼吸到純氧氣的治療方式。高壓氧治療為腦外傷的臨床治療提供了較為科學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能夠顯著改善腦外傷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臨床治愈率,降低致殘率。對患兒進行高壓氧治療時,患兒機體內的多數血管尤其是腦組織等重要器官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縮,血漿中的氧溶解度和彌散率在高壓氧狀態(tài)下有所增加,且其能夠有效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維持有效的有氧代謝,并能夠減少生成自由基,一定程度上減輕腦水腫癥狀,發(fā)揮著改善細胞膜功能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高壓氧療法能夠有效改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液流變指標,促進患兒被損害的腦細胞的恢復,有效降低患兒后遺癥的發(fā)生幾率,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高麗芳.消栓顆粒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實驗及臨床研究.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2,6(123):185.
[2]張東梅.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高壓氧療與臨床護理的效果分析.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12(30):44.
[3]李倩.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血清尿酸及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相關性研究.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3(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