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聚在一起,探討各種幸福的話題。比方對幸福的認識啦,怎樣實現(xiàn)幸福啦,幸福有沒有具體的公式啦,幸福究竟是遙不可及還是指日可待,幸福到底是什么,等等等等。
巧的是,我就遇到了這么一個機會,參加一次關于幸福的研討會。是某政府部門牽頭舉辦的,面向的卻是普通大眾,所以來賓的年齡、性別、職業(yè)各有不同。有人是因為好奇,有人是覺得好玩,也有人是為了應景,還有人是想聽聽別人怎么說。
我是后者。
坐下后,主持人首先發(fā)問:“在座的各位,覺得自己幸福的人,請舉起左手來?!?/p>
嘩啦一片,不少人都舉起手來。
主持人又說:“現(xiàn)在,請覺得自己不夠幸福的人,舉起右手來。”
有人遲疑,有人張望,終于,陸陸續(xù)續(xù)地舉起了右手。
奇怪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之前舉左手的人,幾乎都同時舉起了右手。
主持人笑了起來:“看來幸福真的是不可多得的東西,要感知到完全的幸福,還需要我們多多努力啊。告訴大家,今天請來了一個大師,讓他來給大家講一講,幸福到底是什么?!?/p>
大師上來了,只見他五十歲出頭,精神矍鑠,笑容滿面。向聽眾作揖問好,語調也相當平和。
他出身在貧寒之家,少年艱辛,為了讀書,每天往返長遠的山路,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頓飯,饑餓是他黑夜中最難忘的噩夢。為了能吃飽飯,他考取大學。工作后,積極上進,憑著農村孩子的吃苦和懂事,仕途一路順利。吃飽已不成問題,心思放在了吃好上,卻因為貪欲、好色,進了監(jiān)獄。他懊悔自己不知足,更怨恨自己成了體制的受害者。
一直以來,他在人們眼中都是溫順平和的,他也這樣要求自己,與人交往要寬容、要大度、要慷慨、要樂于助人。可是心底里,卻總有一個黑洞,那里藏著自卑多疑的另一個他。終于,因為一句小小的口角,那個藏得很深的他跳了出來。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竟舉刀向對方砍去!
而她,二十歲時,遇見了那個愛她的男孩子他對她不錯,而且說自己的家庭情況也很優(yōu)越。兩年后,她發(fā)現(xiàn)他滿口謊言,父母并不是他說的那樣,而且他也沒有讀過大學,所謂公務員的工作不過是某單位臨時聘用的工人。他求她,她也就心軟了。隨后,一次又一次,發(fā)現(xiàn)他的真實面目,每一次都比之前更不堪。而且,她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心里滿是被傷的創(chuàng)痛,卻只憑感情用事,做不出分手的決定。
勇敢、知足、包容、理性,它們的確是構成幸福的元素,可是,誰又能說,僅僅擁有它們,就能擁有幸福呢?
是不是正是因為這些詞的片面和單薄,無法撐起幸福的重量,所以,才沒有人敢大聲說:“我幸福!”
大師還在侃侃而談,我已經聽不下去他說些什么。在紙上,我對這幾個詞做了一個排列。我想,從表面看,它們和幸福的距離并不遙遠。也許世上真的有一個公式,能解答出幸福是什么吧。
如果能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寫這個關于幸福的公式的話,我想我會這么寫它:
幸福=(知足+理性+勇敢+包容)×信念/你認識的人數(shù)
只有知足、理性、勇敢和包容加在一起時,它們才可能構成幸福的全部要素。那么多人難以感受到幸福,只是因為我們都停留在了幸福的四分之一處。
非常知足,可能失去了勇敢;足夠理性,可能忘卻了包容;特別勇敢,可能沒有理性的支撐;確實包容,偏偏缺乏勇氣。
它們的總和會是一個很大的能量,但還要乘以信念。這個信念就是對幸福的堅定信念。相信自己會幸福,相信幸福一定會屬于自己。這個信念越是強烈,算出來的分子數(shù)就會越大。
但為什么要除以認識的人數(shù)呢?這不是憑空加大了分母而將幸福的總數(shù)變小了嗎?現(xiàn)在誰不認識好幾百人啊,看看手機里的通訊錄就知道了,同事、同學、朋友、客戶、網友、家人、親戚……要是再算上微博里的粉絲,幾千幾萬都有了。
可是我覺得,分母人數(shù)的多少,一定是和分子信念的強弱成正比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承認自己幸福,常常并不是真的因為自己不幸福,而是心里總是覺得,幸福是轉瞬即失的東西,而不幸才是生命的常態(tài)。承認自己幸福,意味著將會為隨之而來的不幸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于是,即便幸福來了,也悄悄藏在心里,對誰也不敢說出聲來。這本身算不算沒有信念的表現(xiàn)?
只有當某一天,你敢于將幸福的總數(shù)和你周圍的人分享時,你才算是真正地感知到了幸福。而且,也只有你周圍的人都感覺到幸福時,你的幸福,才有意義,也才更使人心安。
望著這個公式,我想,也許它并不算完美,但足以解答我內心的疑問了?!?/p>
(摘自《家人》有刪改)(責編 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