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問你想得到什么,你或許會思考;我若再問你愿拿什么來交換它,你或許會更加躊躇。不必對自己進行剖析從而自責懷疑否定自身,無論怎樣,我們畢竟都是凡夫俗子,做不到“忘我獨為他人”的寬心,也無法明了清靜如水的睿智。但我們卻可以試著去傳遞愛和感恩。
張愛玲曾言:“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虱子?!钡拇_,生命中會經歷許多坎坷,一次又一次的傷害猝不及防,即便生命的最初蕩漾著希望與美好,蕩漾著理想與向往,但越長大越強烈的孤單會席卷而來。那么需要挺身而出的救世主便是我們,作為人生路上此時相安無事的同行者。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現代化的都市文明引領著時代的進步,也改變了人們的認知與思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從鄉(xiāng)鄰和睦淳樸的熱切的生活氣息,到鋼筋水泥相隔的“比鄰若天涯” 。究竟是進,還是衰退?
在現代人快節(jié)奏生活的步調里,充斥著太多太多機械化的情感,像是暴雨過后自然風干的廢鐵銹跡斑斑,麻木、漠然、寒冷;又或是澆水過多的仙人掌在陽光下泛著腐爛的肉根,虛偽、惡心、腐朽。是什么讓我們變得如此不仁,不仁到聽不見小悅悅撕心裂肺的痛哭,不仁到一人持槍可掠去八人生命,不仁到警察局長“身先士卒”走貪污之路……膽小畏縮的心在利益面前總變得一無所懼。
古人曾云:“富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痹浳液苄蕾p這句話,一個人,無論富也好,窮也罷,心底里都有良知。富裕的話就救濟天下蒼生,捉襟見肘時便獨自修身養(yǎng)性。而如今,面對著冷漠的各色行尸走肉,我也詫然了。
幾度,我對這個浮夸的世界充滿了失望。詩中所云:“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碧耢o秀美的田園風光和淳樸誠摯的友誼早已消逝在現代文明前進步伐揚起的灰塵中。我們心中還是否依然不改最初?我不確定,失望之中亦還帶著幾分希冀與期待?;蛟S我們心中還是有愛的。
從古至今,歷史的長河總不乏精神美德的典范,即使名利的誘惑再大,生命受到的威脅再大,也依然不改本心。所以才有了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的執(zhí)著;所以才有了諸葛亮嘔心瀝血不求回報的給予;所以才留下了“孔融讓梨”的佳話美談。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時光如何變遷,時代如何發(fā)展,我們總能記住那些流芳百世的事跡,詠懷那些大智慧的前人優(yōu)秀的品行。我們不曾忘卻,我們尊重歷史,我們的心底仍有愛,有寬容,有給予。
還記得前蘇聯學者高爾基寫給他孩子的一封信,信中說到:“無論你到哪里,要記得給予別人一個微笑,一叢鮮花……給,永遠比拿愉快。”身為一個文學家,高爾基在文學上的成就無疑是巨大的,而作為一個父親,他教給了孩子人生最最珍貴的財富——給予。讓自己的孩子用心對待這個世界,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棵樹,每一縷陽光,每一滴雨露,然后毫無保留的給予自己的微笑、鼓勵、肩膀。收獲是幸福的,但比收獲更能讓人滿足的,是給予。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們總埋怨自身生活的種種不如意,忙于追求過多的身外之物。卻不知,行色匆匆的我們早已在患得患失的徘徊與埋怨中丟失了太多太多更值得珍惜的東西。現代文明充斥著我們的內心,被利益熏得麻木的心早已失去了最初的那份純粹的熾紅??杉幢闶沁@樣,還是有“愿贈玫瑰,獨嗅殘香”的那些執(zhí)著的人的存在?;蛟S我們從未遺忘,即便內心被熏染,也頑強地堅持本性,奮力將其剖開,我們會發(fā)現,在心臟最柔軟的角落,還存有鮮艷的色彩。
“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有過太多迷茫,我們的內心受到種種波瀾。我們依然是善良的,依然會為了一株花微笑,依然會為對方一個鼓勵的眼神而心存感激,依然愿意在斑駁的流年中給予芬芳玫瑰,獨嗅殘香。
【明師點評】
本文以“傳遞愛和感恩”為話題,縱橫捭闔,引名言和詩句,舉古今中外典型例子,緊扣現實發(fā)表議論,巧用對比加大論證力度,讓中心論點立于不敗之地。不僅如此,該文的語言十分靈動,充滿詩意,比如“或許我們從未遺忘,即便內心被熏染,也頑強地堅持本性,奮力將其剖開,我們會發(fā)現,在心臟最柔軟的角落,還存有鮮艷的色彩”等句子令人遐思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