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概覽】
借景抒情散文在散文作品中很常見,但是,在考場作文中卻比較少見。為什么呢?主要是教師平時指導的少。因此,學會寫這種抒情散文,在考場上非常容易脫穎而出。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特點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所寫之“景”可以是風景,也可是場景;可以是自然之景,也可是人工之景。但從考試的角度看,更多是尋常之景致,更多是有人物活動的場景。借景抒情散文也有多種樣式,這里著重討論“今昔雙場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寫作方案。
這種類型散文構思過程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描摹風景——呈現(xiàn)場景——展開聯(lián)想——回歸風景。
(1)描摹風景。文章一開頭就呈現(xiàn)所“借”之風景,以簡約之筆描寫抒情所要憑借的核心風景。這里的風景是與“我”生活有關的尋常風景,不必非是名山大川。
(2)呈現(xiàn)場景。僅有純粹的風景是不行的,風景之中,必須有人物活動的場景,否則無法生情。由風景而場景才能催生感情,因此,有人、物活動的場景,有生活煙火氣息的場景呈現(xiàn)是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因素。
(3)展開聯(lián)想。這是文章的核心部位,由眼前場景聯(lián)想到此處過去的生活場景,從而寄予“我”的濃郁感情。所謂“借景抒情”,就是由眼前之景觸發(fā)聯(lián)想過去之景,由這“虛實”二景觸發(fā)情感的抒發(fā)。
(4)回歸風景。散文之抒情追求一定的含蓄,以景作結(jié)也可以使文章顯得掩映多姿,所以,文章最后要回歸開頭的風景。
當然,其中(2)(3)也可對調(diào),甚至在(1)(2)之間再增添一個(3)的“聯(lián)想(想象)”部分,這樣文章更豐富。
本類型散文成功運用的關鍵在處理好三個“關系”:
(1)處理好“風景”與“場景”之間的關系。借景抒情散文以“風景”開頭,以“風景”收尾,首尾的“風景”是一致的,但描寫不要重復。開頭的“風景”為了引出場景,因此要簡約,不要為寫景而寫景。接下來的“場景”是開頭“風景”中之一部分,是文章的重點,是“現(xiàn)在”,為了和下文“過去”的場景相對。
(2)處理好“實”場景與“虛”場景的關系。借景抒情散文重點是“場景”,“今昔雙場景式”借景抒情散文特色在“雙場景”,就是先是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再是一個過去的場景,兩個場景相互對照,從而催生濃烈感情。因此,處理好今之“實”場景和昔之“虛”場景成為寫作關鍵?!疤搶崱倍鼍坝惺裁搓P系?二者是“榮”與“枯”的關系:或者“今榮昔枯”,或者“今枯昔榮”。前者主題積極昂揚,但濃度難上來;后者主題幽怨,分寸難把握。一般情況下,多選后者,調(diào)整之法在抒情議論部分“轉(zhuǎn)”——看到現(xiàn)在的優(yōu)勢或未來的希望。
(3)處理好“寫景”與“抒情”的關系。從根本上說,借景抒情核心是“抒情”,“情”應該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因此,對所寫之景便有了“情”的要求:①以“情”的需要為中心選材,②寫“景”為抒情蓄勢,在“景”的“勢”“蓄”滿后噴發(fā)。從結(jié)構比重上說,文章前三分之一是“風景”與“場景”,中間三分之一是由實到虛的兩個“場景”,后三分之一是虛的“場景”和“抒情”。
離我太遠了,皮蘭
馮驥才
(1)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從來沒聽人說過,去了之后卻永難忘懷,這個地方就是皮蘭。
(2)這個只有四千多人mfRIs+HmYz52JT31MTp3k0FzinYqvFxs9ZlzJey/h7k=的小小的中世紀的古城,密集著層層疊疊兩三層的小樓,全是雪白的墻和磚紅色的尖頂。如果艷陽高照,白墻更白;一場雨后,紅頂瓦變?yōu)樯罴t——再給湛藍、深郁和遼闊的大海一襯,色彩分外獨特又鮮艷。這時,偶爾飛來幾只極黑的烏鴉,醒目地落在屋頂或煙突上。如此的景象,叫誰看了不醉?
(3)皮蘭就像大地鮮亮的舌尖,伸進大海,舔弄著無窮而清涼的碧濤。
(4)走進皮蘭,不像進什么名城,心理上會有意無意做點準備。在皮蘭海邊散著步,邊走邊看海上的美景,不經(jīng)意就走到它城中心的廣場上。鋪滿廣場的石板石釘早已磨得光亮,像鐵的;一些長長的石條凳圍著廣場放了一圈,人們?nèi)齼蓛勺谏线呄e,一看便知是本城的百姓;兩個女孩兒坐在那里逗狗;一位老婦人抱著嬰兒曬太陽,旁邊坐著個老頭,舒舒服服打著瞌睡。
(5)廣場立著一塊石頭旗樁,上邊刻著的年號是1466,它是威尼斯王國時代的遺物吧。在威尼斯統(tǒng)治的漫長的五百年里,它骨子里已浸入太多意大利人的氣息與氣質(zhì)。尤其是對歷史的態(tài)度。街頭巷尾處處可以看到歷史的見證。一棵與一根石柱死死纏成一體的古藤,東一塊西一塊有刻痕的建筑殘石,多半已經(jīng)銹爛在土里的鐵錨……沒人去動它們。讓它們以歷史的原狀存在。城中還有些中世紀的殘垣斷壁,更是地面上的文物。用不著標明“文保單位”,也被人們當做“沉默的老者”備受尊崇地活在人間。比如一座中世紀的修道院,早已荒蕪,僅存中庭,只有一些殘損的雕像或獸頭放在廊子上,其他空空如也;人們把庭院打掃干凈,卻任由野草叢生,播放一些古典音樂——用音樂喚起的想象與情感裝滿它。這不是意大利人擅長做的事嗎?
(6)無形的音樂是一種靈魂。古典音樂是歷史的靈魂,皮蘭人用它來輕輕喚醒歷史。早在17世紀這里誕生了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塔替尼。皮蘭人在塔替尼去世二百年時,仍然懷念他,以他為榮,便制作一尊雕像放在廣場的中心。
(7)真正的雕像都是為了一種精神,不是城市廣告。沒有人去拙劣地添油加醋,或者去涂脂抹粉“打造”它。歷史是不需要加工的。
(8)最深厚的皮蘭在城中往復迴繞的哥特式的老街老巷里。今天的皮蘭沒有為了“擴大旅游經(jīng)濟”而去放大街道尺度。老墻老屋老門老窗一切依舊,房中的生活設施卻正在“現(xiàn)代化”。他們依舊在窗口伸出桿子晾曬衣服,依舊在窗框上掛滿花盆,讓五顏六色的花朵鑲在陽光射入室內(nèi)的地方;然而,鉆進一些地下室地洞似的小門,里邊藝術家工作室的照明、通訊與生活設施卻十分現(xiàn)代。這些藝術品店很少出售千篇一律乏味的旅游商品,多是藝術家富于個性的創(chuàng)造。他們尊重歷史,卻又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是一個勁兒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身上拼命擠奶。
(9)這樣的文化才是真正活著的。只可惜它離我太遠了,皮蘭,就像繽紛的讓人心醉的夢一樣。
分析:
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描摹風景——呈現(xiàn)場景——展開聯(lián)想——回歸風景。
(1)描摹風景。文章第(1)至(3)小節(jié)在提出“皮蘭”這個地名之后,就進入小鎮(zhèn)風景描寫:雪白的墻艷陽高照更白,磚紅色的尖頂雨后更紅,襯以湛藍的大海、透黑的烏鴉,美不勝收。
(2)呈現(xiàn)場景。第(4)小節(jié)呈現(xiàn)場景。主要描寫的是城中心的廣場上小鎮(zhèn)居民的日常生活場景。
(3)展開聯(lián)想。第(5)至(8)小節(jié)展開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方式是由眼前之景分別聯(lián)想過去與未來,對方與我們。作者選取的眼前之景主要是雕塑、音樂和民居。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在聯(lián)想、對比中穿插議論,發(fā)表憂思。
(4)回歸風景。第(9)小節(jié)既是對第三部分的總結(jié),又是對第一部分的回扣。第一節(jié)表達了皮蘭遙遠,第二節(jié)表達了皮蘭夢境般的美麗,在最后一節(jié)都得到了回應。
綠色生活
江蘇一考生
(1)三??己昧耍y得一個晚上不必到校。信步走到校門前的街心廣場。華燈初上,流光溢彩,人頭攢動,一片歡樂海洋。射燈將花草樹木打扮得花枝招展,綠油油一片。
(2)可,總覺得少些什么。
(3)或許是考前的心理煩躁吧,我安慰自己說。
(4)瞥見廣場西北角有一條通向深處的小巷,我朝里走去。
(5)腳下的路不再平坦,有些硌腳。借著朦朧的月光,我看到腳下那一塊塊長方形的石塊,泛著幽幽的光?;蛟S,這就是大人口中所提到的城市里最后一條石板街吧。
(6)懷著虔誠的心,我放慢腳步,生怕踩疼了這條古巷。
(7)淡淡的月光傾瀉下來,氤氳出一派祥和。寂寥無聲,且聽蟲鳴。兩邊低矮的平房就那樣安靜地立著,墻磚之間已滋生了綿軟潮濕的青苔。我看見歲月在墻上一點點剝落、侵蝕。木制的大門深鎖著,鎖住了那青蔥的時代,鎖住了老一輩曾經(jīng)激揚的夢。晚風拂面,門環(huán)輕叩,卻遲遲不見應門人。這里,沒有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沒有塵世的無邊喧囂和物欲橫流。雖然沒有綠色射燈的照耀,但它依然顯得郁郁蒼蒼?;蛟S,這就是最本真的綠色吧?
(8)我的心濡潤了,如花蕊中的一滴露,也被染上了一點。
(9)繼續(xù)往前走,無意間看見一戶人家的大門半開半掩著,幾個老人坐在院子里談話。借著堂屋里燈發(fā)出的微弱的光,我看見了那似曾相識的板凳,高高的門檻兒,矮小的竹椅。
(10)綠色的生活,綠色的氣息,那么真切地撲面而來,心兒也趨于祥和。
(11)我享受著這片綠色空間帶來的心靈撫慰,又那樣的心痛:斑駁的墻上,那一個個醒目的“拆”字,讓人驚心!
(12)我無法想象外面熱鬧的城市上空漂浮著多少浮躁不安的靈魂,他們像一個個野游的孩子,不知何去何從。習慣了霓虹燈的炫目,熱衷于名利的追逐,有誰愿意留住這一塊沒有任何商業(yè)價值的綠地呢?又有誰意識到“人工綠化工程”正吞噬著我們的綠色生活和綠色心靈?
(13)我渴望那融融的人文歷史氣息,期望那些不安的心靈能得到綠色的慰藉……
(14)綠色生活,能否讓下一個和我一樣尋求自然之詩的孩子,收獲一份安寧?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運用本類型的考場佳作。全文四個要素處理得非常好,四者之間的關系也作了精巧的設計。
(1)描摹風景。第(1)節(jié)描摹夜晚街心廣場的夜景,起到以樂襯哀的效果。
(2)呈現(xiàn)場景。第(2)至(11)節(jié)呈現(xiàn)場景。第(2)至(4)節(jié)是一個過渡,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第(5)至(6)節(jié)進入場景,第(7)至(9)節(jié)詳細描摹古巷生活場景。第(10)至(11)節(jié)是情緒的逆轉(zhuǎn),對應第(2)節(jié)失落的情緒。
(3)展開聯(lián)想。第(12)節(jié)展開聯(lián)想,指出情緒失落的深層原因,表達對當前城市改造的憂心。
(4)回歸風景。最后兩段用抒情的方式表達對清純風景的呼喚,藝術地回歸心中追求的風景。
“肥胖”是許多人都不喜歡的詞。但是這大多是對于個人身體而言。至于其他方面,無論是身邊的景物的形狀,還是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組織機構,人們的喜好、意見就大不一致了。
試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感悟與思考,以“肥”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參考例文
肥儲菁
(1)道兩旁,樹蔭濃密,在炎熱的柏油山道上,會感受到兩旁陰冷的山風。停下來休息時,坐在石墩上,深綠色的亞熱帶闊葉,互相抵著彼此的樹干,在頗陡的山間植根生長。從地面蒸騰而上的熱氣,從它們體干間穿過。
(2)“媽媽,那個佛好肥哦?!蔽衣牭缴砗笥幸慌掴忚K一樣的聲音。
(3)青山之上,神圣的俯視人間的大佛,重而福氣的佛手,五指朝天承運,五指垂地降福。佛袍寬大,定格在某一瞬間,成為一種象征。木魚聲伴著鐘聲,寺內(nèi)的誦經(jīng)聲大化在香燭燃起的青煙里,冥白的煙幕從窗欞里轉(zhuǎn)過木欄逸出,最后從我鼻翼邊飄過,幾縷幽香。
(4)轉(zhuǎn)身看看那小女孩,依著媽媽,怯怯地笑著。我懷著一種對孩子無知的寬容,當這是消遣,繼續(xù)在石墩上歇息。
(5)禁不住想起小女孩聽似不敬的無忌之語。
(6)佛肥而宥人,才能被尊為佛,成為信仰。這恐怕就是人們需要佛并為他燃香誦經(jīng),秉燭天明的原因吧。盤曲的山路像是一種考驗,前來拜佛的香客總是虔誠地一遍又一遍體驗到它成為一種福祉。
(7)我仍舊蹲坐原地,向下看是一路已覆蓋我足跡漸窄的山道,抬頭看是與佛像金身相接,在我眼中卻愈加開闊的路。向下是蜿蜒曲折忘卻來時的苦,向上是幾步之遙卻讓我止步;向下是絡繹不絕的信者加速前行;向上是左右佛腳間不愿離去的禱告者;向下是來路,向上是去路。青天下,幾百層的臺階氣象萬千,有老太穿著布衣,掃著地,刷刷聲傳來,那身影如同稻草??墒羌幢闳绱耍呓收?,她仍是個心寬體胖的老太,眉宇間有出家人的安寧。
(8)該怎樣解釋這一路來的奇妙際遇呢?被小女孩一語點破的事,不斷被我遇見,真正的釋懷大概就是這樣。
(9)佛之肥,肥在寬容,肥在寬宥。有佛心之人也如此吧。
(10)我半瞇著眼,那青煙從神龕旁裊裊升起,繞過肥大的金身飄進云層里。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運用本模板的佳作。(1)描摹風景。文章第(1)小節(jié)描摹寺廟周邊山間風景,為下文抒情作鋪墊。(2)呈現(xiàn)場景。第(2)至(4)小節(jié)由小女孩的一句話引出,呈現(xiàn)寺廟生活的場景。(3)展開聯(lián)想。第(5)至(9)小節(jié)由風景場景展開聯(lián)想,抒發(fā)作者的情思。(4)回歸風景。最后一小節(jié)描寫,回扣開頭的風景,余韻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