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天寒地凍,朔風凜冽,草木凋零,昆蟲蟄伏,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季節(jié),萬物生機隱伏。人體陽氣也潛藏于內,陰精充盛,這就是人體順應自然的“養(yǎng)藏”之道。因此,冬季養(yǎng)生應注意避寒就溫,斂陽護陰,著眼于一個“藏”字。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起居調養(yǎng)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圻,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币馑际钦f,冬季陰氣盛極,萬物潛伏,自然界呈現閉藏的氣象。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早睡晚起,早晨等太陽升起后起身,早睡可養(yǎng)人體陽氣,保持溫熱身體,晚起能養(yǎng)人體陰氣;應該避寒就溫,不要開泄皮膚出汗,致使陽氣頻頻耗奪,這就是應冬季閉藏之氣,調養(yǎng)人體“藏氣”的道理。我國傳統(tǒng)的醫(y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fā)人體的陽氣。特別在冬季,由于大自然處于“陰盛陽衰”狀態(tài),常曬太陽,更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飲食滋補 “冬令進補,春天打虎”。冬令進補是為了使機體能攝取足夠的養(yǎng)料和熱量,以更好地抵御寒冷,維護人體的正氣,養(yǎng)精蓄銳,成為來年春季防病的物質基礎。偏于陽虛的人,食補可適當多吃些羊肉、狗肉、雞肉、海參、紅棗、桂圓等。偏于陰血不足的人,食補應以鴨肉、鵝肉、魚肉為主。鱉、龜、木耳、藕、核桃等適于陰虛者進補。此外,還要注意冬季飲食食譜要廣,不要偏嗜偏食,有葷有素才能滿足人體多種營養(yǎng)需求?!端貑枴げ貧夥〞r論》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藥物滋補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边M補必須根據病情的屬性及需要采取相應的補益藥品。素體陽虛,每到冬季格外怕冷,面色蒼白,四肢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腰膝酸軟者,可選用鹿茸、紅參、胡桃仁、參茸片、右歸丸、龜齡集等。素體陰虛,煩熱喜冷,口干唇燥,煩躁易怒者,可選用龜板膠、西洋參、蜂蜜、銀耳、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氣虛,消瘦無力,氣短聲低,動則汗出,可選用人參、黃芪、白術、山藥、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等。血虛,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婦女經血量少、色淡可選用當歸、阿膠、何首烏、龍眼肉、枸杞子、十全大補膏、補氣養(yǎng)血膏等。
節(jié)制房事 古人有“一滴精,十滴血”之說。冬季冰封雪飄,陽氣潛藏,更應“遠房帷,絕嗜欲”,才能保精氣,使神氣堅壯。如果在此季屢屢恣情,頻頻縱欲,則容易導致氣弱腎虛,難免患病。冬季本是補腎養(yǎng)精之際,今反傷腎耗精,“腎傷則髓空內枯,腰痛不能俯仰”,諸病叢生。尤其患有慢性病者,則可能導致疾病的復發(fā)或加重。冬季是藏精的好時機,與冬令養(yǎng)藏之性相吻合。中醫(y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指出冬天不節(jié)制性欲,可能會因“腎虧”而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到了春天傳染病多發(fā)的季節(jié),易患傳染病。
調攝精神 冬天冰封大地,雪壓寒風,木枯草衰,萬物凋零,毫無生機,往往使人產生壓抑之感,身心處于低落狀態(tài)。因此,應當善于自我調節(jié)?!饵S帝內經》要求人們:“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币簿褪且3志癜察o自如,含而不露,好像個人隱私而不宣,又如得到心愛之珍品一樣滿足,切勿使情志過極,以免擾陽。此外,要不斷提高文化素養(yǎng),提高欣賞能力,熱愛自然,善于從自然萬物中尋找美與樂趣。如大雪紛飛,欣賞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還有冰柱掛檐,冰結大地等,只要善于體會,也是一番美景。同時,冬日閑暇,可多參加一些室內室外娛樂活動,以調節(jié)精神,暢悅情懷,使心志安寧,養(yǎng)精蓄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