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好,
無數(shù)家長心焦
家住彩虹橋的王女士說,她女兒在某中學讀書,今年秋季上高二。從女兒上初一開始,為更好地照顧女兒,她就從單位辭了職,成了專程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庭主婦。她是風里來雨里去,晚上還要送孩子上補習班,天天圍著女兒轉(zhuǎn)。初中,女兒的成績還不錯,能進年級前100名。誰知上了高中后,女兒不思進取,學習成績每況愈下,這學期的期中考試成績排在了年級第400名以后,氣得王女士幾天茶飯不思?!斑@樣下去,孩子高考能否考上本科都是未知數(shù)。常言道‘付出就有回報’,為什么我付出了這么多,回報卻離我越來越遠?我們做家長的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不理解,更談不上配合。如今為了照顧好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我哪兒都不敢去,平日里的好朋友也日漸疏遠,長此下去,我真擔心自己會崩潰?!闭f到激動處,她的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家住紡織廠的老李告訴筆者,他的兒子學習不錯,考上了一所重點中學,遺憾的是離家有點遠。為了不讓兒子兩頭跑,有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他和老婆一商量,孩子上學是大事,就在學校附近租房陪兒子讀書。老婆一下班就趕緊坐車回家煮飯給兒子吃,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吃過晚飯后兒子還要上補習班。要說不上補習班也可以,但是一想到強中更有強中手,不補就意味著倒退,不補不行?。榱苏疹櫤脙鹤?,夫妻倆寧可自己多跑路,也不讓孩子受罪。老李的妻子在來回奔波中還發(fā)生過一次心肌梗死,差點沒命。夫妻倆都對兒子滿懷希望,想到自己多年辛苦的付出,兒子每天連軸轉(zhuǎn)地學習,最起碼能考個一本,誰知去年高考兒子的成績只上了二本線,令父母大失所望。失望之余,老李連志愿也沒讓兒子填,直接叫兒子復讀,當時兒子是一百個不愿意,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到底是屈服了。這下可好,今年高考結(jié)束,老李兒子的成績比去年還少了50分,只上了大專線。失望變絕望,老李的妻子成天在家罵老李,說他害了兒子。如今,老李的白頭發(fā)一下子多了不少,平時作風強悍的他腰也有些佝僂了。
像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很多。
“心焦”折射家長
愛的能力缺乏
中國的父母實在是在乎孩子的學習,但是你知道嗎?這是錯誤的!關注孩子學習的父母,放不下孩子學習的父母,每天總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的父母,認為自己辛苦就是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的父母,其實都不是好父母,因為他們?nèi)鄙賽鄣哪芰Γ?/p>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家長太在意孩子的學習,往往就忽略了孩子本身,孩子感受不到愛,他感受到的是“家長愛的是我的學習成績”,感受到的是“家長說愛我就是讓我好好學習”,感受到的是“一旦我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他們就嘮叨、指責、批評我”……
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時,他的生活其實是暗淡無光的。要知道,父母的愛是孩子努力上進的核心信念,沒有感受到愛的孩子要么不好好學習,要么被逼無奈被動學習,要么努力學習但心中沒有快樂。不管是哪種情況,孩子不是最終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而無法繼續(xù)學習,就是像藥家鑫和復旦大學投毒的孩子一樣學習成績很好,但內(nèi)心極不陽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
家長要知道,孩子比學習重要,孩子本身比學業(yè)優(yōu)秀重要,愛的最高境界是“不指望孩子好而對他好”。其實,絕大部分孩子的學習問題,深層次都和家長愛的能力有關。這么多年,我努力幫助家長做合格父母,其中一項就是努力讓家長放下孩子的學習而真正用心地去愛孩子,但是“放下學習”這四個字,看起來容易,講起來有理,但能夠做到的家長太少太少了!能做到的家長,孩子內(nèi)心陽光,積極向上,努力學習;而做不到的家長的孩子,還是老樣子,家長越努力孩子越不努力。
都是什么樣的家長放不下孩子的學習呢?我做了個簡單的分析,這種家長基本上分為四類:
第一類家長——價值觀不正確,從而失去愛的能力。
他們不愛孩子,他們愛的是“錢”,這類家長屬于價值觀不正確的家長。他3oQxieh6cyLUtxd6BLaZcQ==們嘴上說愛孩子,行動上也努力地“愛孩子”,但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有個好工作,能有高收入,這樣才會有好生活?!彼麄兊慕逃淠_點是讓孩子“有個高收入”,認為“有高收入”了就會有幸福生活。
我反問這類家長,好好學習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學嗎?上了好大學就一定能有好工作嗎?有了好工作就一定能有高收入嗎?而最為關鍵的是,請問有高收入了就一定會有幸福生活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類家長其實是很“物質(zhì)”的,而過度追求物質(zhì)的人都是精神空虛的人,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都不會過度地追求物質(zhì)。這類家長不會關注孩子的責任感與道德的培養(yǎng),不會關注孩子精神與價值觀的引導,這類家長根本不具備愛孩子的能力,他們愛的是孩子努力后的結(jié)果,而這個結(jié)果和“錢”有關。慢慢地,他們的孩子也會變成精神空虛的人,因為從小到大沒有享受到精神之愛的孩子,他的價值觀會追隨父母,努力追求物質(zhì)而不追求精神的富足。
第二類家長——高標準嚴要求,從而失去愛的能力。
有個家長曾對我說:“老師,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愛的是我心目中的孩子?!睂?,這類家長愛的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孩子”,愛的是他們心目中那個懂事聽話的孩子,愛的是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好成績的孩子,他們并不愛現(xiàn)實生活中自己的孩子。在這類家長的心目中有個“小金人”,而這個“小金人”才是他們的最愛,他們每天都拿現(xiàn)實生活中自己的孩子與心目中的“小金人”比較,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如“小金人”,他們就要求孩子努力、再努力。這類家長的教育就是一個字——“比”,拿孩子和鄰居的孩子比,拿孩子與同事的孩子比,拿孩子與“小金人”比。因此,這類家長看到的永遠是自己孩子的不足和缺點,總是不斷指出孩子的不足,希望孩子改正。他們頑強地認為,請注意,我用的是“頑強”這個詞,只有指出孩子的缺點,孩子才能改正,才能進步。這是多么可笑的邏輯,因為真正的教育是“只有欣賞和鼓勵,孩子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而努力改正和進步”。這類家長其實不愛孩子,愛的是心目中的理想孩子,這類家長對孩子總是高標準嚴要求,而孩子因為總不被欣賞和肯定,而失去了自信心和上進心。
請問,失去自信心和上進心的孩子還能學習好嗎?如果孩子學習不好,家長就會更加看不上孩子,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類家長他們心里沒有愛,只有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孩子生活在壓力、焦慮和不被認可的環(huán)境中,哪里還能感受到愛?哪里還能輕松而努力地學習?
第三類家長——內(nèi)心充滿焦慮和恐懼,從而失去愛的能力。
對孩子的未來,這類家長內(nèi)心充滿焦慮和恐懼,他們害怕孩子以后在社會上不能立足,不能自食其力,不夠優(yōu)秀和成功。他們把自己所有的焦慮和恐懼統(tǒng)統(tǒng)宣泄給孩子,因為擔心就不斷要求,因為焦慮就不斷嘮叨,因為恐懼就不斷逼迫,而要求、嘮叨、逼迫,就能讓孩子學習好嗎?非也。這類家長不愛孩子,他們讓孩子努力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填補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和恐懼。但是“怕什么就會來什么”,這句話很有道理,西方心理學中的“內(nèi)森塔爾效應”早已證明,“你擔心的事情總會發(fā)生的”。愛的前提是信任,所以說,與其擔心孩子不如祝福孩子。這類家長放不下學習,實際是解決不了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和恐懼。這類孩子因為父母沒有正能量,而不得不生活在充斥著負能量的環(huán)境中,很難積極向上,好好學習。
第四類家長——希望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因自私而失去愛的能力。
這類家長每天要求孩子好好學習,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想利用孩子來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人生目標或人生愿望。他們的愛根本不是愛,而是赤裸裸的交換。他們因為自己沒有考上大學,就希望孩子考上大學,他們因為自己沒有當上公務員,就希望孩子當上公務員……他們的努力不是從孩子的需求出發(fā),而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fā),這是極其自私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尊重。他們以愛的名義和孩子進行赤裸裸的交換:“爸爸媽媽都是為了你好?!薄鞍职謰寢屝r候沒有這么好的條件,你現(xiàn)在條件好了,怎么這么不知道努力?”……
有交換就沒有愛,因為愛是不求回報和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有條件的愛都不是真愛,這類家長不愛孩子,他們愛的是自己。孩子感受不到家長的愛,感受到的是條件的交換。這類孩子在青春期會非常叛逆,因為孩子心里是這么想的:父母從來不尊重我,我干嗎要尊重父母?
家長朋友們,放下對孩子學習上的要求,就是放下錯誤的價值觀,放下你的高要求高期望,放下你內(nèi)心的焦慮和恐懼,放下你自私的理想和愿望。請記住,當你放下對孩子成績的要求時,就看到了孩子本身,看到了孩子本身,就請給予孩子信任、欣賞、鼓勵和幫助。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暖暖的愛時,他就會努力學習,你不期望回報和驚喜,但是孩子會給你回報和驚喜。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