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殼牌、匯豐、大眾、道達爾、IBM、福特汽車、BP、卡特彼勒、寶潔、馬士基、陶氏化學、諾華、力拓、聯(lián)邦快遞、米其林、ABB、愛立信、施耐德電氣、達能、美鋁、禮來……是怎樣的魅力將全球500強企業(yè)中68家的董事長、CEO聚在一起?
又是什么動力驅使包括斯蒂格利茨、邁克爾·斯賓塞、史蒂芬·羅奇、尼古拉斯·斯特恩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內的數十位全球知名經濟學家特意為之留出三天時間?
相信稍微關注中國經濟的人都會聽說過“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憑借溝通中國政府高層與跨國公司領導層的特色,時至今日,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的影響與地位已經不容置疑。
13年前,國內沒有什么大型、高質量的論壇。當時,時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參加完達沃斯論壇后,認為中國也應該有一個自己的論壇。和有關部門、企業(yè)溝通后,2000年,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國自己的高端會議——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
接近高層的資源
《英才》: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擁有現(xiàn)在的影響與地位,最主要的依托是什么?
盧邁:論壇的出現(xiàn)滿足了中國在這個時期的需要。論壇本身的宗旨是“跟各方對話和溝通”。本屆論壇的宗旨更明確,“與世界對話,謀共同發(fā)展”。
由于中國經濟多年的持續(xù)高速增長,在2000年論壇籌備之初,西方企業(yè)對于了解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政策、方向等,已經有強烈的溝通需求。金融危機之后,國外企業(yè)更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市場、最重要的投資地和最有潛力的合作伙伴。第一屆論壇,參與的跨國公司是11家。而今年,參會跨國公司達到了68家。這個變化是很大的。
有接近高層的資源——企業(yè)愿意參與;也有政治資源——領導需要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這些資源結合起來,為基金會開展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對話溝通應該是合作的基礎。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與默契,也是論壇取得今天這樣成績的原因。中國政府始終把論壇作為對外進行多方外交、積極外交的一個重要平臺和渠道。
討論比什么都重要
《英才》:今年中國發(fā)展高峰論壇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盧邁:今年的論壇保持了一貫的“高層次、適度范圍、對話溝通”的特點。
說到“適度范圍”,論壇的正式代表原計劃只有60人,后來逐漸擴大到70、80人,今年則是103人。如果有些論壇把參會人數作為標準,那對我們來說,標準要反過來——人太多不是好事。我們邀請代表是根據會議的時間總長,計算分攤發(fā)言時間后確定的人數。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的特點之一,就是保證參會者都有充分的發(fā)言時間。明年,論壇的代表一定要控制在90人以內,選擇要再精一些。讓大家把話說出來,有時間討論,這比什么都重要。
《英才》:怎么保證參會代表說出有質量、真實的話?
盧邁:今年的議題是從去年8月開始討論的。我們還會結合當前國內、國際的熱點問題。比如說霧霾天氣、水污染。另外,我們會搜集參會者的近期言論與關注重點,適當安排在相應環(huán)節(jié),加大環(huán)節(jié)的深度。
今年的最大改變是會前組織了專題委員會,28家公司參加了進來。其中27家企業(yè)加入了六個專題委員會,另一家與基金會合作做了“中國投資環(huán)境調查”。此外,還有一批公司為會議提供了專題研究。比如現(xiàn)在熱議的微信收費。針對這個話題,騰訊給論壇提供了一份報告。即便這份報告的觀點與最終政策有差異,起碼意見在這里能夠得到充分表達。
《英才》:承辦論壇的工作難點是什么?
盧邁:開始的時候請人難一些。隨著論壇影響力的增加,涉及到的領導層次越來越高,方方面面的協(xié)調工作也越來越難。
把他們變成鐵哥們兒
《英才》:論壇的結果對今后政策的影響會有多大?
盧邁:從第一屆開始,論壇結束后基金會都會整理一份綜述,上報國務院。但論壇主要功能是對話溝通,思想碰撞,產生的火花有時候能夠轉變,但不會那么直接。比如前年,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提出,中國可以用現(xiàn)有的外匯儲備,在非洲搞一個開發(fā)銀行或者開發(fā)基金,既可緩解產能過剩,同時也幫助非洲發(fā)展。他的講話有兩個作用:對國內是建議;對外,他是以外國人身份說的,不是中國人自說自話。這樣的人越多,對于我們改善國際環(huán)境越好。這些年,論壇很是交了幾個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外國朋友。比如馬丁·沃爾夫、羅奇、斯蒂格利茨。
中國現(xiàn)在需要做的是找朋友,再進一步把他們變成鐵哥們兒,要有一批理解你、支持你、替你說話的朋友。企業(yè)界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如果他們站定立場,會堅持。所以,中國高層發(fā)展論壇始終保持聽取意見的態(tài)度,這點讓外方記憶深刻。
美國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博格斯坦2002年參會以后,寫了一篇文章說,當他坐在論壇現(xiàn)場總是懷疑,難道中國政府就這樣坦率地討論各種問題,這是真的嗎?會不會是一種給外國人看的表演?聽了兩天的會,他確信自己看到的是真的。直言不諱的發(fā)言與交流,以及官員的認真回答,不可能是導演出來的。
主題上報總理辦公室
《英才》:關于論壇,你能否介紹一些小插曲?
盧邁:歷屆總理對論壇的關注總是讓我印象深刻。從朱镕基總理開始,到溫家寶總理,再到李克強總理,他們對論壇都很關注。有些議題,都是他們親自安排的。
比如第一屆論壇,朱镕基總理在會見工作人員時就提出論壇要討論社保問題。其他各屆的主題也都上報過總理辦公室。其中有一年,溫家寶總理對于論壇計劃討論的“國際金融后危機時代”等議題提出不妥。他認為,當時——應該是2009年,還遠不到后危機時代?,F(xiàn)在看,這個判斷還是很準的。
李克強總理對論壇同樣高度關注,不僅會見了外方代表,還把論壇的情況告訴了以前沒參加過論壇的張高麗副總理,強調這個論壇要參加。
此外,還可以領略歷屆總理的睿智與風采。有一次,朱镕基總理讓外方代表在他面前直接展開關于經濟形勢的辯論,充分體現(xiàn)了論壇的真實性。
溫家寶總理則對外方的問題對答如流。第一次會見外賓時他就風趣地說:“有人說我有點兒像電腦?!闭f完,他確實憑借記憶就一些代表關心的細節(jié)、數字現(xiàn)場給以回答。尤其在他擔任總理的最后兩年,他都是和參會代表一一握手,并輔以幾句鼓勵的話。
李克強總理今年的開頭很有意思。他說:“原來是我在臺上講,今年反過來,讓你們講?!彼麆t認真坐在臺下聽取代表的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