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瓦礫、泥土和石頭
曾為多少血肉之軀遮風擋雨
而我卻找不出一個合適的詞
來告慰那些流逝的歲月
——《廢墟》
一個村莊的消失
一
當春天來臨,南山上幾棵孤零零的杏樹開出了淡粉色的花瓣。此時山上的田地里還毫無綠色,滿山的荒草隨風飄擺,一副凄冷的景象。山坡上的村莊已經(jīng)徹底消失,推土機把這里的殘墻斷壁推成平地,有的地方已經(jīng)種上了松樹和楊柳。
那一年,我第一次來到南山,就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小小的村落,里面居住的大多是礦工和他們的家屬,村莊與外界隔絕,寂靜得如同盛夏的午后。離村莊不遠的山頂上,是一座座墳塋,埋葬著死去的礦工,墓碑上刻有他們的名字和籍貫,我曾在那些墓碑前默默注視,想象著他們當年在這里勞作的樣子。他們都不是本地人,卻因一座煤礦從五湖四海趕來,最后葬在這同一塊土地上。村莊的西邊是一排排張著大口的窯洞,共五十一孔,那是日本人蓋的。在這些窯洞的一側,其實還有兩間可容納二百多人的廠房,里面陰暗潮濕,是當時礦工們的居所,后來廠房被拆除,只剩下這些石砌的窯洞。當年日本軍人就住在這些窯洞里,管理著手無寸鐵的中國礦工,不少礦工患了痢疾無法治愈,怕傳染,日本軍人便把那些患上痢疾還活著的礦工們捆綁起來扔下他們挖的大坑里,澆上汽油后燒掉,這就是現(xiàn)在仍保留著的“萬人坑”,在我所在的礦區(qū)大大小小有十幾個。
新中國的礦工們在窯洞的前面陸陸續(xù)續(xù)蓋起了這些土坯房和石頭房,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個村落,南山村。每到春天,南山村的杏花開了,一樹一樹,一片一片,像云彩飄落在人間一般美麗,村莊籠罩在一片吉祥之中。村莊的背后是煤場,透過白白的杏花便是黑黑的煤,一大堆,像一座山。下面是選煤樓,那些煤就是從那個口子里被拉上來的,順著皮帶通過長長的形如胳膊的筒子,拐來拐去就伸到那個煤場,就像血液一樣,不停地流出來,名曰“烏金”。雖然那邊是機器喧囂,車來車往,但南山村卻是寂靜的,偶爾有狗的吠叫,有時還可以看到一群羊從山那邊歸來,夕陽下,牧羊人一瘸一拐朝村里走來。腳下黃土堅實而渾厚,踏踏實實地踩在腳下,顯得溫暖、親切。我有時就站在村莊的一條窄窄的土路上,兩邊是并排著的各家各戶的院門,大門上貼著被風雨洗禮得發(fā)白的春聯(lián),一年摞著一年,今年壓著往年的痕跡。一戶挨著一戶,那土土的墻,土土的房屋,偶爾有墻皮脫落,露出白花花的石頭,此時就如回到了童年的村莊,我暫時忘卻了那嘈雜的工業(yè)區(qū),恍若夢境,為能有這樣短暫的寂寞而流過淚水。
站在高處的路邊,可以看到院子里種植的各種花草和蔬菜都長得茂密繁盛。我的單位在北山上,和南山遙遙相對,站在會議室二樓的平臺上,我能看到南山村的全貌。夕陽下的村莊顯得格外幽雅寧靜,像一條黃狗靜靜地躺在那里,極盡溫柔,在黃昏的余暉里冒著縷縷炊煙。再往遠處是綿綿群山,有一片綠色,一直藏在那黃土的后面,那是一條山脈的一段,讓蒼黃的視野有了一絲希望。山頂是望不到邊的平原,長年有風吹過。春季的風裹挾著黑黑的煤渣,瞬間席卷過整個礦山;冬季的風則像一把把鋒利的刀,颼颼地刺痛人的臉,忽而無影無蹤。如果透過那些黃色或灰色的屋頂,偶爾可以看到一絲絲綠色,就說明春天到了。
二
每次下班,路過礦工洗澡的浴室前,總會看到那個五十多歲的女人在賣涼粉,刀在案板上噔噔噔噔地切個不停,頭也不抬一下。
每天早上,她從南山村挑著扁擔沿著那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下來,前邊的桶裝著涼粉,后邊的桶里有案板、刀、盤子、碗和筷子,還有調(diào)料。到浴室前,便從浴室的一間庫房里搬出桌凳,一字擺開,然后把遮陽傘打開,準備妥當后坐下來。這時顧客們已經(jīng)在一旁等了好久了,有的還幫助干點兒零碎活,從水龍頭下接上一桶水,提過來放在女人的身旁。女人也不抬頭看,臉上露著微笑,只顧做著手中的活兒,好像是自家人似的。
顧客們便坐下來,有說有笑,相互拿出煙扔給對方。顧客都是出井的礦工,礦工們坐著罐車從井口升上來,黑黑的臉上是白白的牙齒和紅紅的眼睛。他們在更衣室脫掉那黑黑的甚至還有些潮濕的工作服,放進從天花板吊下的籃子里,然后摁一下柱子上的按鈕,那裝有工作服的籃子便緩緩地升上去,這個過程就像他們每天從井下升上來一樣。然后是渾身赤裸著走進浴室的池子里,白白的身軀頂著個黑黑的腦袋,慢慢地被霧氣裊裊的水池淹沒至脖頸。好久都不動,在池子里發(fā)呆,他們閉著眼,有的還抽著煙,無比幸福的樣子。然后突然有人把水猛地往頭上澆,有的則干脆一個猛子扎進去,嘩嘩聲過后,那黑黑的臉便一下子清晰起來,有年輕的,有滿臉皺褶的,但都顯得很愜意。洗完后,他們穿上衣服,換了個人似的一個個從里邊走出來,年輕人一律是西裝革履,有的還打著領帶,你絕對不會和剛才那個頭頂?shù)V燈,滿身烏黑的礦工聯(lián)系起來。
他們出來后,便在門口的涼粉攤坐下來,三三兩兩,有說有笑,吸著香煙。那女人便忙活開了,從水桶里撈出一塊軟嘟嘟的涼粉,放在案板上,刀在案板上噔噔噔地響著,然后把切好的涼粉一下一下放進碗里。再用一個擦子在每個碗里擦上幾塊豆腐干,用勺子舀上幾勺湯水,倒入辣椒油、醋、味精、撒上香菜,擺在每個人的面前。幾個年輕的礦工,每人面前一瓶啤酒,對著嘴吹上幾口,然后吸上幾口涼粉,有的要上幾顆蓮花豆,有的還吃上幾根小蔥。女人忙活完就和礦工們聊天,聊工資、聊孩子、聊家庭瑣事。
女人的男人是個工殘,整天待在家里,行走不便。幾年前,她的男人也和這些礦工們一樣,在這個浴室進進出出,女人則在家里做家務,給孩子和男人做飯。在南山那間土坯房里,他們一家生活得有滋有味。突然一天男人在井下被砸斷了腿,成了工殘,現(xiàn)在是男人整天待在家里,她卻在外掙錢,供孩子上學。女人的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上了大學,聽說正考研究生呢,她有時一邊說著一邊招呼著過來的礦工,來吧,吃一碗,喝一口,說著又開始麻利地切涼粉了。開始的時候,她問我在哪個區(qū)隊,一個月掙多少錢,我說在學校工作,她連說幾句,老師好啊,老師好啊,不用下井,不用每天換那潮濕的黑衣服,工作環(huán)境好,你肯定是大學生吧。我沒有回答,笑了笑,只顧吃著。
女人要在這里待上一天,天黑以后,她才收攤,涼粉賣完了,她收拾好碗筷,有人從浴室里又提出一桶水,她把那些碗筷洗干凈,然后挑著扁擔順著那條彎彎曲曲的土路回到南山村。走在那條土路上,回頭望,腳下已經(jīng)是燈火輝煌,廠房、車間、綜合樓,還有部分區(qū)隊辦公樓,都已經(jīng)亮起了燈光。
三
南山和北山不同。
南山是一個黃土坡,腳下的黃土很厚,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人們的出行都靠著雙腳。村外的田野一層一層,村子前面是一坡一坡的松樹,植被還是相當不錯的。隨處可以看見在街上悠閑自在覓食的雞,狗就臥在家門口,瞇著眼睡覺,墻頭上一只貓迅速地躥上房頂,喵喵地叫上幾聲,而此時你的頭差點兒碰到一枝探出墻來的杏花。院子里的西紅柿紅紅地吊著,黃瓜綠綠地掛著,樹上的蘋果被曬得通紅,門口的幾株西番蓮開得正艷,墻上還掛著往年的辣椒和玉米。
北山和南山遙遙相對,北山到處是石頭,蓋房子是石頭,腳下的路是石頭,廣場周圍是石頭,還有火山巖的石頭裸露著,一切都顯得硬邦邦的。車來車往,人流熙攘,沿街的喇叭唱著流行歌曲。匆匆的行人,那是上班一族,張口吆喝著的是商販,廣場曬太陽的是退休的老礦工。
南山村是最先消失的,仿佛就在一夜之間。二○○八年的春季來臨的時候,我來到南山,只看見那些孤零零的杏樹開著寂寞的花,一些流浪狗灰溜溜地跑來跑去,到處覓食。我知道人們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去生活,而且是很好地去生活,再不用挑水,不用劈柴生火燒炭,不用到職工浴室里用那黑水洗澡。礦工們長年在井下勞作,在黑黑的巷道里行走,他們本應生活得更好。南山村又變成了一塊荒野之地,還原到最初的狀態(tài)。我站在一棵杏樹下,那杏花開得正艷,我知道,杏花年年開,不管世事如何變化,它們只要春天來臨就開花,花開過后就結果。那些杏樹啊,桃樹啊,它們也不因主人的搬遷顯露出半點兒不愉快,也許它們還會為主人高興呢,搬遷了好,到一個好地方居住。倒是主人們對這些留下的樹產(chǎn)生了莫名的情感,我們走了,今后誰給你噴藥,誰給你修理枝椏,誰保護你的果實不被別人偷摘?我朋友的父親甚至站在他家院子的杏樹前,雙手撫摸著,眼里閃爍著淚花,半天說不出一句話。離開時,他又望了望那棵已經(jīng)長了三十年的杏樹,哽咽著說,今后你自己生活吧,我們都走了,不過我還會回來看你的。
風還是那樣一股一股吹過來,它們來到這里時,已經(jīng)沒有阻擋它們前進的村莊了。以前它們吹來的時候,要高高地越過房頂,斜著身子穿過每一條巷子,還要在人家的院子里盤旋一陣?,F(xiàn)在風可以自由地毫無遮攔地大搖大擺地吹過了,它們在樹梢上逗留幾秒,問問那些樹,你家主人呢。樹搖搖身子,說主人搬走了。風又使勁地搖了搖樹,說你怎么不走。樹默不作聲,任由風不停地吹過,一片片花瓣掉落下來,被風卷走。樹對風說,你把我的花瓣帶走吧,送給我家主人,讓他們不要掛念我。那些流浪狗就不同了,它們像丟了魂似的,狼狽得很,胡子拉碴地在尋找食物,但總是很失望,抬頭望望遠方,又看看地上,失望地走了。不知是主人不愿意帶它們,還是它們不愿意跟主人走,總之,它們的生活得很不好。有時它們會臥在樹下打盹,風呼呼地吹過來,卷過一陣沙土,它們便醒過來,沒趣地走開了,埋怨那風不夠意思。風便吹得更猛了,說你能走怎么不跟著主人走,在這里挨餓受凍,沒人照顧。狗也不理它們,只顧自己往前走,它也不知道要走到哪里,好像只有往前走,才有希望。
春天過去就是夏天,一般是過了五月,這里的綠色才開始慢慢從地里探出頭來,那些樹苗也披上了綠裝,黃土漸漸被綠色掩埋。但那些溝溝岔岔里卻還有一些殘雪,它們頑強地躺在那里,明顯已經(jīng)很頹廢。在村莊消失的地方,慢慢地長成一片綠色,那個寂靜寂寞的南山村,徹底被綠色覆蓋了,村莊就此消失。
一條街的消失
一
這條街在高高的山頂之上。
我說過,這個山頂是個一望無際的平原。如果你站在溝下觀望,不會想到光禿禿的山頂之上會是平原,而且是無垠的黃土,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
說到街,肯定是有居民區(qū)。這個居民區(qū)就密密匝匝地散漫地落滿整個山坡,就像一件披掛披在一個人的胸脯上。那條街就像從這件披掛中間扯開的一條縫,又像是一條懸掛的繩子,一直延伸到溝底。街沒有名字,卻是這個居民區(qū)的主要通道。街的起點在溝底,有一條拉煤矸石的鐵道,所有的煤矸石都是從前面那個又黑又高的選煤樓選出來的。選煤樓的通道一直伸到山坡上,那七拐八拐的通道就像是掛腸子,把井下的煤源源不斷地送到地面上來,山坡上辟出一塊空地,是一個大的煤場,每天不停地從掛那腸子里流出黑黑的煤。
街的起點是一個傾角為三十多度的斜坡,其實整條街都是傾斜的,好像越往上走傾角越小了,直到山頂才平坦起來。那坡陡得人走上去好像要爬似的,車也得放慢了速度走,掛上一擋,小車還行,那種大車就更慢了。如果是拉人的帶篷的車,人坐在后邊的棚子里,真有要掉下去的感覺,特別是那個吊在車尾的人,手拉著欄桿,腳使勁踩著上車的扶梯,頭高高地向上仰,好像那車就要被他這么給拉翻了。那車的司機很有經(jīng)驗,走著S形路線,一路盤旋,緊緊地踩著油門。下坡的司機也都是高度緊張,控制著車的速度,既要躲上行的車輛,也要躲路上的行人。還有就是生怕車輛失控,一旦失控將是車毀人亡。那年一個騎自行車的婦女,騎車下到三十度陡坡的一半時,剎車失靈了,一路狂奔,路邊的人都嚇傻了,沒等人們反應過來,連人帶車已經(jīng)摔倒在溝底的鐵道邊。一些人趕緊跑過去,想救人,可那婦女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拍了拍身上的土,摸了摸臉上的血跡,騎上車就走了。
從陡坡轉過一個S形路線,路邊有兩棵大槐樹,有百年歷史了。夏天走過此處,那槐樹高大的樹枝遮擋著熾熱的陽光,灑下一片綠蔭。而我卻喜歡那一樹一樹的槐花,老遠就聞到它淡雅的清香,有時走過,那片片落花就從眼前飄落。我曾說過,最大的浪漫就是陪著心愛的人,相互依偎在開滿槐花的樹下,看夕陽一點一點墜落?;睒涞膶γ媸俏溲b部,那大鐵門經(jīng)常緊閉著,門口拴著一條大黑狗,那嘴頭剛剛從底下的門縫探出來,對著路人狂叫。
再走過一段坡路,就到了這條街最為繁華的商業(yè)區(qū)。飯店、商店、藥店、糧店、書店、理發(fā)店、涼粉店、超市、醫(yī)院、棋牌室、照相館、糕點房、移動繳費廳、家電修理、牙科診所、婚慶司儀、牌匾印章、家教服務等等排列在街兩邊,當然還有擺在大街兩邊的攤位。店鋪里放著流行歌曲,再加上商販的叫賣聲,儼然一條繁華的大街。在街的末端,與另一條公路形成了一個“丁”字形路口,路口處是一個集貿(mào)市場,市場的對面是一個小區(qū)。其實這個市場也不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平時很少有人光顧,要說人群密集的地方只有一個,那就是這條街接近山頂?shù)哪菈K的空地,人們叫它中心廣場。早晨和晚上是這個廣場最熱鬧的時候,但各有不同,早晨這里就成了早市,晚上這里是舞場。
天剛剛放亮,廣場上便聚集了不少人,老年人多數(shù)在打太極,年輕人則跳一些輕快的舞。隨后便有不少商販陸續(xù)趕來,多數(shù)是賣菜的,各種蔬菜應有盡有,吆喝聲此起彼伏。當然現(xiàn)在商販多數(shù)是不用自己叫賣的,用一個復讀機配一個擴音喇叭就可以不停地叫喊了,除非是刮風下雨,一年四季從不中斷??梢哉f這個早市就是北山居民的菜籃子,也是這個居民區(qū)巨大的胃,不論多少都在一個早上完全消化掉。因此,不論住得多遠早上一定到這里來看看,總能挑選到自己滿意的東西。有的商販是開著貨車來的,車停在一邊,打開一邊的擋板,一人站在上邊放貨,一人站在下邊賣貨,有西瓜、有山藥。附近的老農(nóng)用的是毛驢拉的木板車,拉著自己種的蔬菜,一般都是價格便宜的綠色蔬菜,人們喜歡買。那毛驢站在那里一動不動,閉著眼睛,老農(nóng)的身邊聚集了不少人,不到一刻鐘便賣完了。當然0er7zITrdsMQAhWR73MUzBKjojLuiWcVp343kArt55o=有的干脆就用自行車,后座和兩邊都綁有筐子,里邊有時放的是襪子手套,有時是一些玩具。當年一個同學的母親是賣自己做的鞋墊,每天總能賣上一些。后院的一個母親是賣涼粉,供他的兒子讀研究生。每到夏天,晚飯后廣場便成了舞場,人們伴隨著舞曲紛紛入場。你可以想象,在這高山之上,黑黑的夜色下,在那些閃閃爍爍的燈光中,有那么一群人在跳著和這些荒涼的黃土不太相稱的現(xiàn)代舞步,而且非常的陶醉,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
如果把這面山坡比作是一個人的胸脯,那么這條街就是掛在上面的一條項鏈,這個廣場就是項鏈的翡翠墜。廣場的西邊是一條路,通向兩個學校和兩個小區(qū),還有一個醫(yī)院。路的旁邊有火山巖,一層疊著一層,裸露在人們的腳下。
二
志強飯店和志強摩托修理部就在廣場通向兩個學校的路上,一個地方掛著兩塊牌子,其實也沒有牌子,就是用紅色油漆刷了幾個字。其實在那條街的半坡上還有一個志強糧店,都是一家的。志強飯店開在學校門口,這里的??褪歉浇さ厣系拿窆ぃ€有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以及早上送孩子的家庭婦女。
天剛蒙蒙亮,志強飯店就開始忙活了,臨街的煙囪冒著濃濃的黑煙,黑煙過后是青煙,青煙過后是白煙,這時候天就亮了。飯店有里間外間,一進門放著兩張桌子,桌子的里邊是灶臺,空間顯得很狹小。通往里間有一扇門,以前這扇門是臨街的,續(xù)了外間后,這扇門就免遭風吹雨淋了。里間空間稍微寬綽些,有一條盤炕,地上擺著幾張方桌,炕上經(jīng)常臥著一只花貍貓。此時里間外間都坐滿了人,學生們往往是三五成群,男生女生嘴里含著面條還不誤嘰嘰喳喳。送孩子的婦女們自己不吃,給孩子吃,不住地催促著快吃快吃,要遲到了,可那孩子怎么也吃不快,母親就往孩子嘴里一口一口地喂。還有一些附近的孤寡老人,每天固定來這里吃面,有的還喝點兒酒。一次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要了一大碗面,一小瓶二鍋頭,一碟咸菜,最后酒喝完了,面剩下了半碗,紅著臉跌跌撞撞走了出去。
一會兒,從里屋走出一個男子,約莫二十幾歲,但額頭上卻爬滿了皺紋。走路幾乎要朝一邊歪倒,也就是邁出右腿,身子就偏向右邊,左臂不由自主地朝上方抬起,右臂卻是向下壓去,像是跳舞。他是這家的長子,那個在灶臺前給客人一邊削面一邊煮面的是他的母親,母親說話嗓門非常大,突然就來了一句:志強,你一會兒給二白那里送袋面,人家都說了好幾天了。志強頭也不回:我今天去石料廠進貨,等下午再說吧。他的話也像是有些殘疾,拐來拐去的,隨后一扭一趔地出了門。吃完飯再去吧,志強,母親扯開嗓門又是一句。吃飯的客人聽了都心頭一BJ7DDYsv2U6klcg78rjs2GHEZyHsw3FtHmBJ7S0hmT8=驚,嘴都停了下來,抬頭看看窗外,那個叫志強的男子已經(jīng)不見了。
有時你會看見他扛著一袋面從志強糧店往家走,他走路都要栽倒的樣子怎么會扛著一袋面上坡,明顯的非常吃力,每一個動作都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臉上掛滿汗水。志強的弟弟志軍已經(jīng)結婚,志軍是個很俊的小伙,不胖不瘦,不高不矮,每天在這條街的坡底跑摩的。摩托車上綁著一個音響,放的都是時下流行的曲目,小伙子一邊等客人,一邊照著后視鏡用手整理自己的頭發(fā),嘴里還吹著口哨。一輛公交車到站了,人們急匆匆地下車,摩的師傅們突突地發(fā)動摩托擠在公交車的車門前,往往是沒等人下車,便吆喝開了。志軍是摩的師傅里最年輕的,動作利索,一般是最早也是最準確地到達車門前的一個,只要是下公交車后想坐車的乘客必坐他的摩的。他拉著客人上坡,那音響的喇叭聲非常大,站在街的頂端就能聽見那流行金曲一路蕩過來,就知道是志軍來了。
他倆有個妹妹,叫志英,是我的學生,初中一畢業(yè)就嫁人了,丈夫也是個買賣人。另外還有他們的父親,是個木匠,給人做家具,安門窗,父親看起來比較斯文,像個文化人,說話有板有眼,做事不緊不慢,是家里的主心骨。
三
二○○九年礦工陸續(xù)搬遷到恒安新區(qū),這里便開始荒涼起來。
那條街開始破敗,先是兩邊的房子開始拆除,沿街的店鋪一個個被鏟平,然后墊上黃土,開始植樹。站在南山看北山到處是殘墻斷壁,好多民房揭去了屋頂,但那白花花的墻還留著。廣場周圍沒了房屋,視野就顯得更加開闊,到處是一片蒼涼,小區(qū)里還住著幾戶人家,多數(shù)是人去屋空,空蕩蕩的窗戶張著黑洞洞的大口,有些已經(jīng)整棟坍塌。
流浪狗和流浪貓臟兮兮的,三三兩兩在無人的街上溜達。那條流浪狗就在路邊的一個棚子里住著,是路人用麻袋和磚頭搭建的一個低矮的棚子,這條狗生了狗崽,它必須每天到周圍去尋找食物,喂飽自己,然后來喂養(yǎng)它的孩子。路過的人會把食物丟在它的窩旁,都是上墳帶回來的祭品。我站在它的面前,給了它一些面包,它看起來很疲憊,眼睛瞇著,身上的毛雜亂骯臟,窩里的狗崽似乎剛剛睜開眼睛,從里邊努力往外爬。小區(qū)已經(jīng)拆得七零八落,地上到處散落著磚頭和鋼筋水泥,沒有倒下的樓房的危墻上寫著:危險,請勿靠近。仿佛這里剛剛經(jīng)歷過一場大地震。
這里已經(jīng)停電停水,不知那幾家沒有搬走的住戶如何生活。街的兩邊沒有了商販,人聲鼎沸人來人往的場面已經(jīng)消失。冷風不停地吹過來,忽左忽右,每一股都帶著十足的野勁?!按蠹绎埖辍惫铝懔愕亓⒃谀抢?,空空的,窗戶和門已經(jīng)被拆了,像一個骷髏頭立在風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在此就餐,紅白喜事應接不暇,賓客宴會數(shù)不勝數(shù)。我和朋友也曾無數(shù)次坐在二樓的那個雅間里,喝著酒,抽著煙,望著窗外的溝溝坎坎,聊幾件不痛不癢的事情,日子也就不痛不癢地過去了。想想往日那熱鬧的場面,不過是一場夢。
幾十年前,這里本沒有人家,為了開采地下的煤,支援國家建設,便有了人,人們稱這些人為“礦工”,當?shù)厝硕冀兴麄儭案G黑子”。幾十年來,礦工們起早貪黑,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九九六年,為了改善礦工的居住條件,在這個山坡頂端建起了兩個小區(qū),小區(qū)的樓房都是三層,每棟住六戶人家,這在當時已經(jīng)算非常不錯的居住條件了,人們稱這里為“別墅群”。為了實行居民區(qū)和工業(yè)區(qū)分離的戰(zhàn)略,從二○○八年開始,用五年的時間,要把這里居住的礦工全部搬遷到恒安新區(qū)去居住。四年過去了,礦工們都陸續(xù)搬走了,這里已經(jīng)是一片廢墟了。從一片荒野之地發(fā)展到成片的居民,再從成片的居民變成現(xiàn)在的一片廢墟,這就是歷史的變遷,能夠親眼見證變遷的人是多么幸福。
再次踏上那條街,路上已經(jīng)是亂石成堆,殘敗不堪。慢慢尋找過去的蛛絲馬跡,試圖讓回憶清晰起來。那個修理自行車的小屋不見了,那一年,我像平常一樣路過此處,忽然聽見里邊傳出了樂器聲。我進去,看見一些老者,都是退休的礦工,他們彈鋼琴,拉二胡,拉手風琴,吹嗩吶,拍手鼓,白天修自行車,傍晚,聚在一起演奏幾個段子。有時是經(jīng)典晉劇,有時是懷舊的老歌,有時是時下流行的金曲,在這樣一個破舊的房子里,他們自娛自樂,臉上蕩漾著幸福的微笑。我曾作了一篇仿《陋室銘》以記之:
山不算高,有風不停。路不算遠,有坡可行。斯是陋室,半舊不新。白日修車忙,傍晚成樂行。談笑無遮攔,往來皆礦工。可以彈鋼琴,拉二胡。有經(jīng)典之晉劇,有流行之歌曲。行者駐足聽,聽者皆感懷。感嘆曰:“一生何求?”
現(xiàn)在的小屋已經(jīng)被夷為平地,當年的那些樂曲似乎還在耳邊飄蕩,礦工們自我陶醉的面容仍舊映在我的眼前。我寫下一首詩,算作對這條街的懷念吧:
我走著,在接近正午的礦山
路旁的陽光灰白而恍惚
我曾是山上唯一的閱讀者
最后的注定是孤獨的閱讀者
我曾活在這高高的山上
和那些墳塋一起觀望人間
…………
我讀不懂春風
正如春風讀不懂我一樣無奈
青草并不都代表離恨
四月,我們相約
在這里一起消失
左左:男,本名左鵬翔。中國煤礦作協(xié)會員、山西省大同市小說學會副會長、大同市詩歌研究會副會長。在《廈門文學》《陽光》《詩選刊》等刊物發(fā)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