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狐貍享受著民眾高規(guī)格的待遇:人們忌諱直呼其名,而冠以“狐仙”“仙姑”等尊稱;人們造堂設(shè)龕,虔誠地祭拜著它;人們談狐色變,卻又經(jīng)常講述著與它相關(guān)的故事與傳說……
狐仙信仰古已有之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視野中的狐貍就已經(jīng)不是一只普通的動物了?!秶Z》記錄了春秋時吳國的一則諺語:“狐埋之而狐搰(挖出)之,是以無成功?!币馑际钦f狐性多疑,埋了東西總不放心,過一會兒就又挖出來,所以總也埋不成?!冻o》中有“狐死必首丘”句,是講狐貍臨死時,頭必朝著出生的山丘。《詩經(jīng)》中也有多處提到狐貍,最典型的是《衛(wèi)風·有狐》詩,以“有狐綏綏”起興,似有所指。在神話著作《山海經(jīng)》中,狐貍的靈異性更是被凸顯了出來,有“有狐九尾”“其音如嬰兒”“食者不蠱”“太平則出而為瑞”等描述。
漢代以后,狐貍的靈異性被進一步放大,并開始與鬼、仙聯(lián)系在一起。許慎在解釋“狐”字時稱:“狐,妖獸也,鬼所乘也(為鬼所驅(qū)使)。”在漢代畫像石中,狐貍又經(jīng)常與三足烏、蟾蜍、玉兔一起出現(xiàn)在西王母座駕前。在晉人作品《玄中記》中,狐貍已經(jīng)有了幻化的本事:“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
唐代以后,狐貍開始被人們所祭拜。“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飲與人同,事者非一主。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人們祭狐是因為畏狐:“舊說野狐名紫狐,夜擊尾火出,將為怪,必戴髑髏(死人的頭蓋骨)拜北斗。髑髏不墜,則化為人矣?!钡搅怂未?,畏狐之風更甚:“邠(今陜西省彬縣)舊有狐王廟,相傳能與人為禍福,州人畏事之,不敢少怠,至不敢道‘胡’。”
明清時期,狐仙信仰達到了頂峰。人們畏狐、拜狐、講狐,整個社會彌漫著狐仙之氣。僅清代《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和《子不語》3部小說中涉及狐貍內(nèi)容的就有300多篇。對于狐貍的諸多本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著詳細介紹:“或云狐知上伏,不度阡陌?;蛟坪坡牨;蛟坪忻闹椤;蛟坪涟贇q,禮北斗而變化為男、女、淫婦以惑人。又能擊尾出火?;蛟坪任饭?。千年老狐,惟以千年枯木然照,則見真形?;蛟葡侵醚ǎ桓覛w。狐魅之狀,見人或叉手有禮,或祗揖無度,或靜處獨語,或裸形見人也?!?/p>
事實上,狐仙信仰之所以大行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與古人對狐貍屬性的認知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清人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曾說:“人陽類,鬼陰類,狐介于人鬼之間,然亦陰類也。故出恒以夜,白晝盛陽之時,不敢輕與人接也。”他又言:“人物異類,狐則在人物之間;幽明異路,狐則在幽明之間;仙妖異途,狐則在仙妖之間。故謂遇狐為怪可,謂遇狐為常亦可。”也就是說,狐貍是介乎人鬼之間但近乎鬼、介乎仙妖之間但近乎妖的一種動物。通俗地講,狐貍是鬼在俗世的代言人。人們祭狐是因畏狐,畏狐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它后面有鬼,人們更怕的是鬼,這與《說文》中“狐,妖獸也,鬼所乘也”的認知是一致的。
狐仙崇拜地域廣泛
狐仙信仰南北皆有,尤以北方為盛:“北方人以狐、蛇、猬、鼠及黃鼠狼五物為財神。民家見此五者,不敢觸犯,故有五顯財神廟。南方亦間有之?!?/p>
在安徽蕪湖地區(qū),人們稱狐貍為“老太”:“蕪俗佞狐,商鋪幾乎家家設(shè)位供養(yǎng)。鬧市中有狐仙堂數(shù)處,笙歌祭享,月必十余次。土人不敢直呼為狐仙,奉之為仙姑,稱之曰老太。小兒有誤呼之為狐者,其家人必痛責之,且為之懺悔大仙之前。各家于小兒種痘時,祀狐最虔,稱之為花老太。據(jù)之稍有不敬,小兒必無幸免者?!笔徍暮墒桥裕搅私K南京,狐仙又成了男性了:“寧俗人家諱言狐。家中有狐者,每逢朔望焚香敬祝,且呼之曰老太爺?!?/p>
在我國北方地區(qū),狐仙地位更高,位列“五大家”之首?!拔宕蠹摇庇址Q“五大仙”“五顯財神”,是指狐(狐貍)、黃(黃鼠狼)、白(刺猬)、柳(蛇)、灰(老鼠)5種動物:“津(天津)人現(xiàn)又有五大家之說,家喻戶曉,供奉不遑……五大家者何?蓋謂狐、蛇、鼠、狼(黃鼠狼)、刺猬也?!?/p>
在遼寧海城,“胡仙,即狐仙也,得道通靈,能為人消災療病,信奉者頗多。亦有為之立廟者,稱曰‘胡仙堂’,或稱‘大仙堂’,各廟亦多附祀者。前清最崇信,凡金庫、倉敖(也作“倉廒”,儲藏糧食的倉庫)皆供奉以為護守”。
除漢族以外,我國的達斡爾族與錫伯族也信奉狐仙。達斡爾人認為長生的狐貍能成精,能在倉房中作窩,如不供奉,就會加害于人。狩獵時忌獵狐貍,怕招災惹禍。錫伯人則認為狐貍具有超人的靈性,招惹它就會遭到報復,輕則得病,重則送命。狩獵時也禁獵狐貍,如果無意獵獲了它,捕獵者或其親屬又突然得病,就會認為是狐貍精在作怪,小則殺羊、大則宰牛舉行謝罪儀式,并把狐貍的皮或骨按葬人的方式安葬。另外,每家每戶都在庫房的西壁上設(shè)有龕板,上置香爐和符書,供奉狐貍。如果家里有人得病,先要給狐貍燒香。至今錫伯人忌諱直言狐貍,而稱“哈什包依扎卡”(意為庫房里的東西)。
狐仙祭祀習俗紛雜
狐仙祭祀主要有廟祀和家祀兩種形式。廟祀是專門為狐仙建造廟堂,或云“狐公廟”,或名“狐仙堂”。在舊中國北方的鄉(xiāng)村,供奉狐仙的廟堂并不鮮見。“土地廟、七圣祠、山神廟、狐仙堂,鄉(xiāng)村到處皆有,每月朔望,鄉(xiāng)人或有送香敬奉,默求靈佑者”。家祀則是在廳堂之上設(shè)置龕位,書“胡仙大師之神位”或“某某仙姑之神位”等。祭祀時,擺上供果,燒以紙箔。
祭祀狐仙也有一定的儀式。在山東諸城,有請“四大仙”之俗。所謂四大仙,是指狐仙、黃仙、白仙和蛇仙。“請仙”多在正月進行。屆時,家中備酒菜、香燭等物,并焚燒書有“敬請四大仙長光臨某府赴宴”字樣的請柬,大仙算是被“請來”了。請來大仙后,開始祭拜,約一個時辰后,再將“敬送四大仙長起席回府”的敬詞與紙錢一并焚燒,就算是“送仙”了。祭仙所剩酒菜由全家人享用,有“吃了仙人剩,一年不長病”之說。
在河北涿縣(今涿州市),“唯對狐仙信仰甚深,家家供奉,并敬書‘天下財源主,七十二口仙’類似聯(lián)語之紙條粘貼之。遇有小疾病,即云鬧老仙。且每至秋后,各家均須安神。所謂安神者,即請一不解道德經(jīng)、專學安神法之道士,服道家衣,手擊木魚,口中念念有詞;備具香供,通宵達旦乃畢止”。
在河北的萬全縣又有“本身狐仙”之說:“各家皆供狐仙,以求保佑,甚至有一人即供一狐仙,俗呼為本身狐仙。于初生時即供之,生男則供女狐仙,生女則供男狐仙。男娶女聘后,則所供之狐仙亦改繪男女雙坐矣。人死,則將本身狐仙焚之,或裝入棺內(nèi)?!辈⒂兴^狐仙誕日:“是日(九月初九),俗傳為‘狐仙誕日’。信者皆殺羊祭之,謂之‘領(lǐng)牲’。巫家懸燈結(jié)彩,鼓樂喧天,以祀其神。愚夫愚婦送供甚豐,并厚贈巫?!?/p>
狐仙附體是鄉(xiāng)村巫醫(yī)施巫的慣常伎倆。在吉林的東豐縣,“病人日久,謂有邪祟,多有延巫覡燒香者。供奉胡、黃等仙,擊單面鼓,腰鈴丁當,舞姿婆娑,口喃喃不悉作何語,輒謂能驅(qū)邪逐鬼”。在河北的武安縣,狐仙“俗呼‘狐神’,有女巫代傳神語,名為‘師婆’。各鄉(xiāng)皆有,城北尤甚。每歲二、三月,師婆群集,擊鼓下神,婆娑跳舞,男女聚觀,俗稱為‘師婆會’”。
日本也有狐仙
中國有狐仙,日本有稻荷神。稻荷神原本是日本的農(nóng)業(yè)神,其原型就是狐貍。當今日本共有神社8萬多座,只稻荷神社就有3.2萬座,其中以京都伏見區(qū)的伏見稻荷大社最為古老,是全日本稻荷神社的大本營,它與佐賀縣祐德稻荷神社以及茨城縣笠間稻荷神社并稱為“日本三大稻荷”。
據(jù)傳,稻荷神原本是日本秦氏的氏神,秦氏是秦朝時經(jīng)由新羅進入日本的中國人。中世紀以后,日本工商業(yè)日漸發(fā)達,主管農(nóng)業(yè)的稻荷神也開始具有了象征財富的意味,被工商業(yè)界所敬奉,稻荷神由農(nóng)業(yè)神逐漸演化成了全能神。自此以后,稻荷神信仰在日本逐漸普及開來,信徒眾多,香火旺盛。更為有趣的是,就連日本料理中也有稻荷神的影子。日本有一種味道酸甜的豆皮壽司叫“稻荷壽司”,據(jù)說狐貍很喜歡吃油豆腐皮,以稻荷命名取豐收之意,人們相信吃了稻荷壽司會給人帶來好運氣。
近年來,在文化研究上出現(xiàn)了一種追根必至圖騰崇拜、溯源定達原始信仰的傾向。其實,一些文化事象的發(fā)生雖然早起于史前時期,但后世的發(fā)展卻是關(guān)鍵所在。通過對民間狐仙信仰的上述梳理可以看出,狐貍的成仙過程其實是民眾依據(jù)于自然之狐迭代“涂鴉”的結(jié)果?!巴盔f”的目的更多的還是基于人們現(xiàn)實的需要,這與中國民間信仰功利性的特點是一致的。
【責任編輯】 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