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林最北邊的一道城墻算起,往南150米左右,環(huán)林道北側,有一座清代著名文人的墓葬一一孔尚任墓。墓高3.1米左右,封土直徑約8米左右。墓前石碑高2.53米,碑頭雕刻著二龍戲珠,楷書“大清”二字,碑身正文為:“奉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立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
孔尚任(公元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他是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代前期著名詩人、劇作家。早年曾經跟隨父親在石門山中飽讀詩書。1684年,康熙皇帝曾經到蘇北視察當?shù)孛耧L政情,在回北京的途中,曾經到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做了“引駕官”。在曲阜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當時的祭品都擺在孔子墓前面了,但康熙皇帝看到孔子墓碑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幾個字后,竟然不肯下拜。善于猜測別人心思的孔尚任知道康熙看到“王”這個字不愿意下拜,因為康熙自己也是“王”,所以不愿意屈尊。于是,孔尚任就找來B32B1eFUUvCWrRpMDZ1vtw==一束黃色的絲綢,把“文宣王”幾個字遮住,并且在綢子上寫了“先師”二字,康熙這才下拜。從那以后,墓前建起一道很矮的墻,把“王”字的下半部分遮住,現(xiàn)在到孔林去看,很容易讓人誤會是“干”字。
那次祭祀之后,有人舉薦他到朝廷講解儒家的經書,孔尚任將枯燥無味的經書講解得生動明白,得到了康熙的賞識,破格任命他為“國子監(jiān)博士”。兩年之后,孔尚任到江南地區(qū)治水,結交了不少南明的遺民,為他創(chuàng)作雜劇《桃花扇》打下了基礎。治水完成之后,他于1690年返回北京,任戶部主事、廣東司外郎等。1699年,孔尚任經過反復構思,數(shù)次修改,終于完成了傳世名劇《桃花扇》的創(chuàng)作。
《桃花扇》以南明才子侯方域與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為主線,“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表達了對奸臣阮大鋮等人的批評與對南明故國滅亡的惋惜。阮大鋮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侯方域,將李香君強許他人,香君自盡,鮮血濺在扇子上。這對戀人的一位朋友于是稍加點染,使鮮血成了幅“桃花”,這便是劇名的由來。但事實上,侯方域是投降了清朝,李香君堅持了氣節(jié)而出家。但孔尚任在《桃花扇》里卻安排侯方域一起和李香君出家了。
假如說孔尚任中年拿黃色絲綢遮住孔子墓碑是在向專制君主獻媚的話,那晚年改編侯方域的結局實際上是希望侯方域能堅持氣節(jié),同時也把自己投射為侯公子,也有對自己出仕清朝的矛盾與悔恨。在他54歲的時候,回到曲阜石門山,讀書創(chuàng)作,也曾經外出訪友,1718年去世。
孔尚任死后葬在石門山,十多年后才被移葬到孔林之內。如今數(shù)百年已經過去,墳墓周圍枝繁葉茂,經常會有人憑吊,功名、才華、猶豫、悔恨都已歸于黃土,任由憑吊的后人想象與評說了。
編輯/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