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經濟保底的話題成為熱點,在李克強總理的保底言論之后,緊接著財政部長樓繼偉又宣布不會推出大規(guī)模的刺激,使得市場有醉生夢死過山車之感,一方面看到希望,另一方面希望又被摧殘。如此來回往復一個星期之后,市場現(xiàn)在基本形成共識,那就是經濟底部有基本保障,但不會進行以往一樣的大規(guī)模刺激,因此即使有底部,但向上空間有限。
但筆者對此有不同的觀點,甚至更加樂觀。如果認定現(xiàn)政府是一個改革派為主導的政府,如果改革是必然方向和趨勢,那么為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就必然要求有一定的安全邊際。而這個安全邊際就是政治穩(wěn)定,那么不低于一定水平的就業(yè)率就是必要的,而保證必要的就業(yè)率,就要有必要的經濟增長,所以才會有經濟保底的言論,這是目前的基本邏輯線條。
但由于大家被基本面折磨、誤導良久,轉變觀念還要一步步來,從悲觀到中性,也是必然的過渡階段。但如果本屆政府真的要有大的改革動作,從而兌現(xiàn)大的改革成本,那么僅僅經濟保底恐怕是不夠的,是否還需要更高一點的安全邊際呢?比如聲稱保底是7%,那么至少要在7.2%-7.3%附近才是安全的,否則7%的底線,按目前狀況看,可能瞬間即破,沒有回旋余地。從這個角度看,或許保底并非目的,而為接下來的大動作準備安全墊才是真實目的?
伴隨著錢荒事件的過去,大家也逐漸意識到這背后的深層次含義,央行最后被迫放款,其實是安全邊際不夠,恐引發(fā)金融擠兌和金融危機,也被很多人認為是總理與金融體系的第一次正面對抗,結果是暫負一局,這其中的緣由就是,政府的安全邊際不夠,以至于被銀行體系綁架,攜風險以令諸侯。
而近期的經濟保底表態(tài),也說明前期政府并未充分意識到此類風險,也并未對此做好充分準備,導致現(xiàn)在要轉身回來重新做準備,預備安全墊。但時間與資源是站在政府這邊,只要措施得當,做好充分的安全墊準備只是時間問題,那么如果再來一次的話,勝算會更大,真正的改革或許才會開始。當然,改革之類問題在現(xiàn)在看依然是長期的事情,資本市場只對短期有興趣,或者說只對短期有關注的能力。
那么就要關注接下來的動作,是在運行的哪個邏輯,再判斷市場方向了,只有不斷驗證,才有可能跟對節(ji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