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語文教師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既講文又傳道,文道結(jié)合呢?我結(jié)合多年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研究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創(chuàng)造學生情感投入的時機
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課文的德育素材,將感情灌注于課文情境之中,發(fā)揮文學的感染作用,陶冶學生的情感,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如《失去的一天》講九歲的佩佳沒有完成媽媽給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務,覺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媽媽領(lǐng)他看了在這一天里拖拉機手、建筑工人、面包師的工作成果和圖書館里大家一天看過的書,使佩佳明白自己失去了一天。課文形象的描繪很容易讓學生學會珍惜時間?!秳⑷恪芬晃膭t是通過劉三姐以山歌為武器同惡勢力做斗爭的故事,歌頌了劉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反映了人民群眾愛憎分明、機智勇敢的品質(zhì)。可見,教材中的課文正是通過優(yōu)美的語句、鮮活的人物形象、打動人心的故事等從各個方面讓學生受到豐富的情感和思想熏陶。
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滲透在語言文字的教學過程之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愛國愛民的英雄人物形象,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首首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如《虎門銷煙》《小兵張嘎》《豐碑》《倔強的小紅軍》里的主人公。學習這些課文時,教師應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講解,讓學生細心品詞賞句,用心感悟英雄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在故事情節(jié)中升華自己的愛國情感。學生可以通過課前預習、查閱資料,觀看多媒體展示等方法,結(jié)合自主討論與交流,加上教師的點撥,從教材中汲取精神力量,受到感染。
三、深入生活,加強品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
德育在語文學科中要運用潛移默化的方法去滲透,只有掌握學生的心理及性格特征,并根據(jù)他們的年齡特點,把德育融入到教學之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小學生知識面窄,貪玩、好動,同時心靈十分純凈,對事物充滿好奇,愛表現(xiàn)自己。我們在語文教學時就要考慮用直觀的、形象的、有趣的內(nèi)容來引導他們,使他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領(lǐng)悟思想內(nèi)涵,形成良好品德。如講授《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受到深刻啟發(fā)與教育,我讓學生向家長了解過去的生活狀況,想想如果自己生活在那個時代是什么感受,借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明白凡事要懂得珍惜。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給予與奉獻,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我們要試著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生活”中既學到知識,又能懂得一些道理。如《蓮葉青青》《爬山》《心中那盞燈》《在金色的沙灘上》《平分生命》這些課文,教師應通過適當?shù)膯栴}設定,帶領(lǐng)學生走出教室,體味文章的豐富內(nèi)涵,從而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和關(guān)愛他人的情懷。
四、充分利用各類語文活動讓學生有所收獲
行為習慣需要在實踐活動中不斷鞏固,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活動的路徑之一。積極開展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和心胸,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自由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向?qū)W生推薦書目,并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能有所收獲。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看到事物的不同層面,做一個胸懷廣闊的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主旋律,同時德育也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附著物。語文教師只有善于捕捉和創(chuàng)造時機,將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才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同時也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關(guān)鍵,引導學生找尋能觸動心靈的語言文字,加深體會,產(chǎn)生共鳴。要讓文章中的閃光點成為精神的種子播撒到學生的心田,并且生根發(fā)芽。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