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條微博:女孩上自習(xí)忘記了帶衣服,夜晚起風(fēng)怕冷,發(fā)短信讓男友去送。男友正在打游戲機,拒絕了。女孩郁悶了兩天之后氣消了,但此后每次外出總是帶足衣服,即使哪次忘記帶,就算冷死也不會再讓男友來送衣服。微博里還說,女性往往有著貓一樣的自尊,當她們需要一個男人的時候,就像逃機者需要降落傘,如果此時此刻他不在,那么以后也不必在了。這條帶一點賭氣性質(zhì)的微博引得女孩們紛紛轉(zhuǎn)發(fā),不少人認為它大有道理。但事實上,如果你聽信這條微博的理論,就等于丟掉了自己索取愛的權(quán)利。
在愛情中,總會有一方付出的比較多,這種愛看似心甘情愿、義無反顧,但也是渴求回報的。只是我們通常不會主動去要求對方回報自己,而是盼望著對方主動將愛付諸行動,做一些愉悅我們的事情。若是事與愿違,愛情里的另一方偏偏沉默木訥,無動于衷,我們往往就變成了林黛玉,發(fā)脾氣耍小性子,卻不肯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搞得愛人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在愛情里,總存在這樣一種誤解,那就是真正愛自己的人,理應(yīng)知道自己的需求,不用等自己開口,就應(yīng)當把每件事情做得妥妥當當,若是什么事都要等到自己開口要求,比如天冷了要求對方替自己加衣,吃飯時替自己夾菜,就顯得有失浪漫、特別無趣。倘若給人知道了,便是很丟面子的一件事了。
然而,男女在表達方式上天生就存在極大的差異,故而有人對伴侶的心事一無所知;加上不少人還是獨生子女,戀愛結(jié)婚之前唯我獨尊慣了的,有了愛人之后只想到自己也是常態(tài)。此時若一味賭氣,不積極尋求溝通解決的方式,那就錯失了增進感情的好機會。所以,與其一味等待對方自己頓悟,不如與對方溝通,巧妙地向伴侶索取愛。
索取愛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和風(fēng)細雨式的交流,也可以是明明白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又或者是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對方愛自己的習(xí)慣。比如那個忘帶衣服的女孩,完全可以心平氣和地告訴男友自己的想法,讓他明白他的拒絕讓她很難過。這樣一來,男友就會越來越重視她的感受,兩個人的相處模式也會越來越有默契。等到她再有情感需求,也許男友就懂得如何去回應(yīng)了,女孩也不必一個人默默賭氣了。
我有一位女友,她的戀人在家時頗受父母溺愛,喜歡以自己為中心,吃飯的時候總是先挑自己愛吃的,對旁邊的人不管不顧。女友便悄悄告訴戀人自己的感受,還常常在飯桌上提醒對方,時間久了,她的戀人便養(yǎng)成了照顧女友的習(xí)慣,總是先為女友夾上她愛吃的東西。此外,在女友的培養(yǎng)下,她的男友還逐漸養(yǎng)成了噓寒問暖的“習(xí)慣”。所以女友常說,被辜負、被忽略的時候,不要急著給愛人下定論,你沒有試著去培養(yǎng)他、改變他,怎么知道他不能關(guān)心人體貼人呢?
所以,在愛情當中,聰明的人懂得在付出的同時巧妙地索取愛,而不是盲目地用賭氣葬送愛情的前程。只要溝通得法,你會發(fā)現(xiàn),愛情會在索取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穩(wěn)固,而自己與愛人也會在付出與索取的過程中,完成輕松的互動,讓默契來得更自然一些。
(責(zé)編 冰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