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萍只要遇見朋友,就會抱怨:“婆婆對弟媳婦和對我,一點也不公平。”
“我先生是家中長子,書讀得最好,也最有出息;我婆婆卻最不疼他。家里要有人出錢,他總出得最多,因為婆婆老是說:‘反正你們夫妻都在上班,你們不缺錢,多出一點是應該的!’相反的,我婆婆最疼小兒子——他的工作很不穩(wěn)定,婆婆卻對他最好。只要我先生在婆婆面前教訓弟弟,婆婆一定會出來護衛(wèi)小兒子?!?/p>
“我生的是一個男孩,好歹是家中的長孫,婆婆卻也沒有多疼我一些;她對什么事也不做、光在家中當‘米蟲’的弟媳最好,她生了一個女孩,婆婆反而最疼她。不久前,我還發(fā)現(xiàn)婆婆買了一個名牌包給她,真把我快氣死了?!?/p>
我問她:“你弟媳婦應該比你的嘴甜得多吧?”
“你怎么知道?沒錯,她就是很會阿諛諂媚的那一種?!毙闫挤薹薏黄降卣f。
秀萍的婆婆是一個包租婆,很會理財,在臺北市有好幾棟房子,光靠租金就可以過很好的生活,并不靠子女生活,而且,只要她開心,就會賞賜下一代。
在我看來,婆婆不買名牌包給秀萍,是因為她本來就買得起,何必錦上添花呢?錦上添花不會換來感激。秀萍的弟媳除了嘴甜,至少比她多了討婆婆喜歡的能力,讓婆婆為她花錢花得歡喜。
大部分的母親,都有“濟弱扶傾”的天性。她們又不是小學老師,不會對表現(xiàn)較好的孩子比較偏心。事實上,大部分的母親對于所有孩子中最無能的那一個,總是最費心神、施恩最多,而且認為:就因為他比較無法謀生,所以,兄弟姐妹多幫他一點也是應該的。
和妯娌爭寵相當無聊,因為“愛”很主觀,她高興對誰好,不是她故意偏心。婆婆或媽媽沒那么偏愛你,常表示她相信你已經(jīng)有獨立的實力,不需要她的接濟。
不被特別照料的,通常是能者。能者多勞。如果能這么理解婆婆或媽媽的偏心,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釋然了吧。
(如夏摘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責編 冰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