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知”這個詞兒不太招人待見。
被冠以“公知”稱號者,有的不理會、不反駁,有的得知后馬上發(fā)聲劃清界限。長春慘案發(fā)生后,因為部分“公知”在網絡上言辭不妥,更是招致民憤四起,“取消關注”。于是,“公知”越發(fā)成為一個貶義甚至帶有攻擊性的詞匯。
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公知”最早被廣為傳播應該是在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的特別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當時這個詞還是一個正常甚至褒義的一個詞。
作為曾經“年度公知”的獲選者,韓寒曾對“公知”被污名化的過程進行過分析,大意是“公知”的臭掉和“公知”自己有一定關系,知識分子的確有一堆臭毛病,加上“公知”一直在發(fā)言,甚至互掐,自身缺點也會被一再放大,所以最終惹人厭煩,但“知識分子”和“公知”這兩個詞,在任何年代,都應該是褒義詞,都該去珍惜,并鼓勵大家都成為“公知”,“拋棄一些人的名字不代表必須拋棄一個向善的名詞?!?/p>
想起胡紫微,因為犀利尖銳、切中要害、“管不住自己匹夫有責的賤嘴”,在微博上也是深得人心。正如韓寒所言,“當公權力和政治能被每個人安全消費的時候,豈不更好?大家都關心這個現(xiàn)世,都批判社會不公,哪怕是故作姿態(tài),那又如何?”伊能靜也呼吁,請大家不要再用公知罵街,因為社會需要公共知識份子的存在、監(jiān)督與制衡。
作為“公知”的著名代表,對柴靜的爭議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春節(jié)期間讀完柴靜的《看見》,雖然不認同該書的封面照片,對書中部分觀點持保留意見,但總體而言,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因為不僅看到了曾經熟悉的節(jié)目幕后,看見了央視新聞人對人物復雜內心的探索,更看見了新聞背后的我們的時代。文藝腔重也好,“矯揉造作”也好,能于簡單的白描和大量的細節(jié)之中,讓一個個當事人從刻板的新聞中浮現(xiàn)出來,也是一種功力,一種價值觀?!翱巢瘛?、“挺柴”風波已過去一段時間,柴靜不接招、不回應,而是在新書宣傳月繼續(xù)本職工作,一個月出了三趟差,這也是一種對待喧囂輿論的理智態(tài)度——說什么不重要,關鍵是做什么,什么“公知”、“女神”都是浮云。
《看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哪個新聞事件,也不是作者與同事惺惺相惜的情感,而是那個遠去的敢于觸碰硬新聞的時代。這兩年的電視界,娛樂節(jié)目盛行,調查性報道、輿論監(jiān)督式微,反倒是網絡監(jiān)督、微博反腐成為揭黑打黑的前沿陣地。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學新媒體與社會研究中心、輿情網聯(lián)合發(fā)布《2012年微博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2年“微博反腐”已進入“剝洋蔥”式的深度挖掘時代,2012年廣受關注的15起真實的網絡反腐案件中,通過微博舉報的共有6起,其余9起,微博雖沒有直接充當舉報平臺,但是其產生的巨大轉發(fā)量,對案情的推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不少電視媒體都宣稱“新聞立臺”,新聞的量在增加,新聞評論功能也在強化,但如果始終在輿論監(jiān)督的領域保持沉默,這個“臺”能立得住,立得穩(wěn),立到人心深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