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經有一名學生邀請我回答這樣的問題:“我一個二本的本科生,考北大的新聞傳播研究生會不會被歧視?”我回答了一個字:“會?!?/p>
這個回答受到了該問題下最多的贊同。我注意到頁面右側,有一個用戶專門建立了一個收藏夾來收藏我的這個答案,這個收藏夾取名為“一字答”,其中全部是知乎上一個字的回答,而且這些回答還頗受好評,大有一點“一針見血”的味道。
知乎上有形形色色的收藏夾,都是用戶自行收藏的各路問題和答案。點開這些收藏夾,都是些不錯的文本。這些收藏者們有時候比回答者還用心,依照他們自己設定的標準,精心挑選。我把他們稱之為:整理者。
應用到商業(yè)上,整理其實有幾個明顯的發(fā)展階段。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尚未開啟之時,已經有專門的媒體做“整理者”的事。比如上海有一份很受歡迎的報紙《報刊文摘》,時至今日依然是四版的報紙,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也沒怎么調整過版面。這份報紙的毛利率極高,因為它其實并不進行所謂的原創(chuàng)生產,也不花大價錢購買稿源。它只是轉載,然后給原作者一筆其實很低廉的轉載費用(這是合法的)。
互聯(lián)網出現后,整理這件事變得極為容易,它分為兩個步驟:收藏和分享。整理者一般不改動文字,最多給所整理的文本加上一個到數個的標簽。標簽與目錄夾不同的地方在于:一篇文章如果有若干個標簽,它就可以在不同的標簽類中出現而無需再行復制一遍。
整理者與正宗傳播學理論中的傳者和受者不太相同,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息生產者。但他們能改變甚至是再造傳播路徑:1.將本來訪問不多的文本變得訪問極多,類似新浪微博上的很多大V做的轉發(fā),在我眼里,就是一種整理、分享;2.將已經沉沒下去的文本再度翻出來。信息世界中信息的壽命其實很短,但經由整理者之手,這些文本再度煥發(fā)了生機。
自然地,整理在互聯(lián)網時代也出現了專門的一種應用“網摘”,比如美國的 delicious,國內一時間也出現了大量的C2C版本,連新浪百度這樣的巨頭都一度參與過。
但delicious很快沒落了。我和知乎的運營官黃繼新專門討論過這件事,最終達成了共識:早年的整理(收藏分享)在社交基因方面是很欠缺的,因為它缺少了一個“關注”的按鈕。
在微博盛行的今天,我們不會覺得一個“關注”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我做博客大巴運營官時,為了說服廣告商,稱博客傳播帶有“鏈式傳播”的特征:博客A討論了這個話題,可以由博客B繼續(xù)。但我自己明白,在博客世界中,鏈式傳播其實是很微弱的。博客世界中的互相持續(xù)訪問,大概除了本身就是線下好友外,很罕見。RSS瀏覽器能部分解決持續(xù)訪問的問題,但無法形成互相,也就談不上社交。直到推特搞出“關注”功能,當年困惑我良久的問題多少算解決了。
如今克服了“社交障礙”的整理者應用已經開始向“智能化”演變,比如從以前單純人工的整理進化到結合機器執(zhí)行一定的算法后,再向用戶推送他感興趣的信息。我認為兩者共存很有必要,只有第一種,新登陸的用戶會不知所措;只有第二種,信息的類別會有些枯燥,畢竟,計算機是沒有聯(lián)想能力的。
但是單純的整理者應用,至少到目前為止,在商業(yè)上并沒有看到特別成功的。不過在一個較為龐大的自媒體場域中,整理者(無論是人工還是機器)會幫助這個場域在活躍度上提升至少一個量級。這是任何一個從事內容平臺的人,都必須注意到的。
(本文由魏武揮原創(chuàng)撰寫,歡迎于微信/網易云閱讀中搜索ItTalks以訂閱公眾賬號,或于搜狐新聞客戶端科技頻道訂閱“魏武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