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貿(mào)易區(qū)正在掛牌。東方明珠劃出的一個新圈,正演繹出“秋天的故事”。東京,在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喊出2020年奧運主辦地“東京”的名字后,一片歡騰。首爾,最新帶有柔性屏的大屏幕智能手機新鮮發(fā)布,再次引起全球又一輪銷售熱潮。
這是“沸騰東亞”的真實情景。而美國和歐洲則要平淡許多。美國人更關心金融危機五周年時發(fā)生的槍擊案,而歐洲人則陶醉在又一次當選的默克爾的“保姆政治”中。
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在金融危機爆發(fā)五周年之際,世界的天平又在向東方傾斜。
2009年12月31日,英國《金融時報》預見性地指出:從歷史上看,一個新世紀是在其正式開始的十多年后,才開始闊步前行的。1910年,大英帝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葬禮上云集皇室要員,顯示了日不落帝國的影響力。然而這既是最后的輝煌,也是19世紀國際政治格局的挽歌。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孕育了美國這個新的世界強國之后,20世紀的格局才真正開始成形。如果說19世紀是英國世紀,那么20世紀是美國世紀,而21世紀的“十年之交”對于新興國家來說至關重要。
同樣有預見性的還有美國《紐約時報》,2009年8月27日發(fā)表鳩山由紀夫的文章《日本的新道路》。他認為,“日本不能忘記自己‘亞洲國家’的身份”,“在不太遙遠的未來,中國經(jīng)濟的規(guī)模將超過日本。目前存在諸多難以解決的政治問題。軍事化增強的問題和領土爭端無法通過類似日本和韓國之間或日本和中國之間的雙邊談判得到解決。雙方對這些問題討論得越多,情緒被激發(fā)、民族主義加劇的風險也就越大”。鳩山指出:“只有邁向程度更大的一體化,阻礙地區(qū)一體化的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歐盟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地區(qū)一體化能夠化解領土爭端?!?/p>
今天看來,鳩山的話具有相當?shù)亩床炝Α?010年鳩山任首相時,日本世界經(jīng)濟第二的“寶座”被中國占據(jù)。當年,美國GDP占世界23.60%,中日韓加起來占世界GDP總量的19.56%。而根據(jù)2013年4月世界銀行的數(shù)據(jù),2012年中日韓GDP加起來的總量占世界的份額已達到21.37%。和美國所占21.89%的份額相差無幾。
耐人尋味的是,在中國崛起的光環(huán)下,一度被忽視的東亞本身實際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群雄并起”的局面。日本盡管經(jīng)濟上有所衰落,但國際地位確實有所提升。韓國電子產(chǎn)業(yè)獨步天下,朝鮮也宣稱邁入“強盛大國門檻”。
2013年9月7日,東京擊敗伊斯坦布爾獲得2020年奧運會主辦權。也許在國際奧委會西方委員看來,日本是概念上的西方國家,而土耳其卻是典型的東方國家。位于“歷史的地理樞紐”的日本更具有文化意義上的東西方溝通者的意味。
中國經(jīng)濟學家林毅夫預測,到了東京奧運會舉行的2020年,中國GDP預計要比2010年翻番,中國的人均收入也將會達到8800~12000美元。屆時,“中國世紀”才真正具有現(xiàn)實意義。
1885年3月16日,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fā)表《脫亞論》一文,日本從此開始“脫亞入歐”進程。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派爾認為:“國際舞臺上誰獨占鰲頭,日本就會出于自我利益跟誰結盟:1902年到1922年追隨英國,1936年到1945年追隨德國,1952年起則緊跟美國?!边@其實也點出了日本百年來唯一不變的就是其實用主義立場。
那么當東亞特別是中國崛起時,“脫美入亞”——十年后也許會成為日本政客的現(xiàn)實選項。
2013年,中國提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中美達成互不挑戰(zhàn)各自在東亞利益的共識。這一默契,將為下個十年東亞穩(wěn)定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東亞驅動力已經(jīng)從過去的“功能主義”向“互動主義”轉化。日本帶頭,中韓隨后的“雁陣模式”逐步被對等的“互動模式”取代。
而近年來,與東亞國家之間的領土和歷史問題爭端并存的是,來自東亞外部的競爭加劇。美國力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和被稱為“經(jīng)濟北約”的跨大西洋貿(mào)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xié)定,力爭21世紀新秩序主導權。而中日韓的自貿(mào)區(qū)談判也已展開。相比于解決周邊的摩擦沖突,中國借助多邊談判,創(chuàng)造性地介入有關整個地區(qū)規(guī)則建立的“大外交”同樣具有重大意義。
基辛格把“大外交”看作是發(fā)端于1815年維也納宮廷時代,歐洲列強用談判藝術縱橫捭闔建立的政治舞臺。如果中國希望創(chuàng)造性地介入更多國際事務,成為世界性大國,就不應該缺席建立國際規(guī)則的機會。通過“大外交”使自己更好地成為創(chuàng)造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