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專題策劃是期刊的核心與靈魂。文章分析學術期刊進行專題策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從注重理論性與可讀性、追蹤熱點并具有前瞻性、保持連續(xù)性與常規(guī)化等方面對學術刊物如何做好專題策劃進行探討。
[關鍵詞] 學術期刊 專業(yè)期刊 專題策劃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4-0033-04
[Abstract] Monographic planning is the core of a periodica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monographic planning for a journal. To make a good monographic planning, we need to place emphasis on these aspects: theory and readability, tracking hot spots and forward looking, keeping in succession, etc.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 Specialized periodical Monographic planning
專題策劃,是指期刊編輯部為實現(xiàn)辦刊宗旨、突出刊物特色、增強刊物吸引力,針對不同時期的社會熱點或本專業(yè)本行業(yè)的熱門話題策劃并組織的每期一個主題的一組專稿。這組專稿一般是多個作者就一個理論議題或實踐問題進行討論的文章組合。這些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見解,也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論述[1]。在國內期刊中,較早運用專題策劃手法的是大眾消費類雜志中的新聞時政類刊物,如《三聯(lián)生活周刊》《新周刊》《中國新聞周刊》等。這類刊物由于在時效性上比不過報紙,因此借助專題策劃手段,拓展資訊整合的深度,對有關問題進行多角度解讀,有效地避免了報紙內容在呈現(xiàn)形式上的粗糙和在報道深度上的不足。它們在專題策劃方面積累了成熟獨到的經驗,其策劃的專題也往往成為吸引讀者的“殺手锏”。
近年來,學術期刊也越來越注重專題策劃。有學術期刊主編認為:一本期刊有沒有專題策劃以及專題策劃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這本期刊的質量[2]。本文略論學術期刊專題策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專題策劃,以求教于方家。
1 學術期刊專題策劃的必要性
學術期刊越來越注重專題策劃,乃刊物內在發(fā)展需求的推動。無論是滿足讀者對學術信息的需求,還是有效開展組稿工作,構建風格特色,專題策劃在刊物的發(fā)展過程中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1 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
以往一些學術期刊不太重視選題策劃,稿件以自然來稿為主,擇優(yōu)刊發(fā)。自然來稿中雖不乏優(yōu)秀作品,但因為來源分散,文章主題也分散,每篇文章“各行其是”。僅就單篇文章而言,對問題的闡述大多只能點到為止,難以全面談深談透。隨著學科分類越發(fā)精細,學術信息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讀者對“高、精、尖”知識的需求更為急切,讀者越來越希望能更集中、全面且深入地了解某一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捕捉到該領域重大的前沿性課題或熱點、難點問題。以自然來稿為主、論文雜陳的粗放型編輯方式,很難滿足讀者的這種需求,因此,需要編輯緊密結合學科前沿、社會熱點、國家重大研究課題等,進行內容的專題策劃。
1.2 組稿工作的需要
由于我國科研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及其他一些因素,近年來很多優(yōu)秀文章特別是優(yōu)秀科技論文,往往優(yōu)先選擇在國外的學術期刊上發(fā)表,國內期刊的稿源受到嚴重挑戰(zhàn)。此種形勢下,學術期刊要吸引作者投稿、留住作者,必須加強組稿工作;不僅需要加強與作者的聯(lián)系,更需要進行相應的專題策劃。一個成功的選題,往往能帶來巨大的學術影響。學術期刊通過有質量的選題,可以吸引作者參與學術問題的討論與研究。因此,提高專題策劃能力,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學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吸引讀者并留住作者。
我國學術期刊多是由學術團體、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主辦,期刊的文章容易集中在本單位、本系統(tǒng)的研究人員和研究方向上,成為本單位、本系統(tǒng)的“自留地”,嚴重制約學術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的提升。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大學學報主編,鑒于“學報自留地”現(xiàn)象,集合起二十余家較有影響力的大學學報,以學科為落腳點,共籌共建網(wǎng)絡期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就某一刊物而言,在自身定位的領域內,精心進行專題策劃,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向高水平的專家學者組織稿件,不失為打破本單位、本系統(tǒng)界限的良策。
1.3 刊物發(fā)展的要求
學術期刊作為引領思想文化潮流和科技發(fā)展的媒體,一方面要應對信息社會的挑戰(zhàn),學會如何有效地尋找、評估和使用適當數(shù)量的信息;另一方面,還要走在社會和讀者的前面,發(fā)出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話語。要達成這些發(fā)展目標,無疑需要學術期刊的編輯進行有效的專題策劃。
在期刊出版發(fā)達的今天,一個學術領域往往有多種類似刊物同時存在。一種期刊想要形成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特色,在專業(yè)領域獲得生存空間,專題策劃無疑是重要手段。按照系統(tǒng)性、獨創(chuàng)性和前瞻性原則,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專題策劃,才能保證期刊在風格和內容上的延續(xù),長期積淀形成特色。
臺灣文藝期刊《文訊》的總編輯封德屏認為:“一本雜志最吸引人的就是當期的‘專題策劃’,是動員比較大的人力,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對一個問題的深度、廣度報道。一個文學雜志經過長期思考,周密策劃,謹慎執(zhí)行所完成的專題設計,提供給讀者、文學工作者的已經不是單純的作品欣賞,而是進一步提供一個完整的信息, 有助于讀者的思考, 甚至可能從這些已建立的基礎上,引發(fā)許多人對該問題的研究興趣,進一步去探討,所以雜志的‘專題設計’不僅可以看出一個雜志的風格與特色,也可以看出編輯用心之所在?!盵3]
2 如何做好專題策劃
學術期刊進行專題策劃時,應在把握基本原則的同時,結合不同刊物的具體情況,因地因刊制宜。
2.1 理論性與可讀性并重
學術類期刊最大的特色和價值在于內容的理論魅力,專題策劃作為期刊的“點睛之筆”更應體現(xiàn)理論的深度。在策劃選題時,應站在理論的制高點上,走在實踐發(fā)展的前沿,為社會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與決策依據(jù)。
刊物要形成理論的高地,需要有一支對學科發(fā)展有著敏銳把握的精干團隊。學術水平高的期刊往往具有優(yōu)良的辦刊理念,有事業(yè)心強、技術精湛、熱愛刊物、扎實穩(wěn)定、把創(chuàng)辦精品期刊當成自覺追求的編輯團隊。同時,這些期刊往往擁有一支強大有力的專家隊伍,能有效借助他們的力量,準確把握學科發(fā)展的重點、熱點、難點和發(fā)展趨向。
在專題策劃中,選題的理論性是編輯高度重視與著力之所在,同時可讀性也不容忽視,此一點國內學術期刊注意較少。可讀性包括兩方面:耐讀性和易讀性。耐讀性是期刊及其文章在一定長度時間內可供反復揣摩、回味的內在特質,易讀性是指期刊及其文章給讀者閱讀時帶來的流暢感、愉悅度等。
學術期刊專題要實現(xiàn)理論性與可讀性兼容,應該注意文章的選擇組合及展示設計。
2.1.1 注重文章的選擇與組合
好的學術專題能夠給人以閱讀的節(jié)奏感,久讀不累,可反復揣摩回味,這就需要對專題文章有所選擇并進行有機組合。學術專題的文章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專題有所側重。行業(yè)總結性專題,以總結綜述性文章為主;行業(yè)內的熱點、難點問題,可以采取專家訪談、定向約請不同面向的作者進行集中研討。出版類核心期刊《出版廣角》2011年第3期針對網(wǎng)絡書店價格戰(zhàn)問題做了一期專題,既有關于網(wǎng)絡書店前世今生的學術梳理性的綜述文章,又有業(yè)界訪談文章,還有學者從實體書店的生存、美國及臺灣實體書店的發(fā)展等多個面向進行討論的文章。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因內容豐富、角度多元,既覺耐讀又有興味,久讀深思。
專題文章由多篇文章組成,文章的組合情況對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有較大的影響?!吨袊吩趦热莸慕M織上,頗為注意讀者的閱讀體驗。一方面,采用較長的署名文章、專家訪談與短小的報道相結合的方式,恰到好處地做到“長短”合理搭配;另一方面,既有理性的文章也有感性的圖片,圖文合理穿插,使讀者在深入思考時有所放松調節(jié)。
2.1.2 注重專題的展示設計
國內多數(shù)學術期刊,學術的嚴謹性有余,內容的展示性不足,不太注意利用封面的黃金位置展示期刊內容。封面上除了刊名外再無他物,或者僅列舉若干篇當期的重點文章。這一方面跟學術期刊以訂閱為主的發(fā)行模式有關,無需像大眾雜志那樣在“五步三秒”內鎖住讀者的視線;另一方面與學術期刊的辦刊意識有關,不太注重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仍然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認為文章質量高才是王道。
也有學術期刊不僅以專題方式為讀者提煉、總結、解析學術研究的熱點、難點問題,而且開始重視專題的展示設計,充分利用封面位置,以強有力的符號讓讀者在第一時間產生關注。如《出版廣角》每5evAOCSgdQhT4vWVh74E2Q==期的封面,都會醒目地突出該期專題的主題,同時配以形象的漫畫相互補充輝映,既讓讀者在第一時間內了解當期話題,同時激發(fā)起讀者一探究竟的愿望。現(xiàn)在,充分利用封面展示專題內容的學術期刊越來越多,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中就有《傳媒》《青年記者》《新聞與寫作》《視聽界》《中國廣播》等。
版式的精良設計對專題的可讀性也有重要影響。《山東醫(yī)藥》在嘗試專題策劃時,對固有的編排體例予以大膽革新:它對專題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為副主任醫(yī)師以上職稱者保留 200 字左右的作者簡介,既宣傳作者又暗示論文的權威性;刊登《主編寄語》,提供主編照片和親筆簽名;在專題文章中,結合骨科專業(yè)特點保留大量圖片資料,首次增加彩色插頁并規(guī)范標注格式,以達到簡潔清晰地表達文章主旨、增強文章可讀性的作用[4]。
2.2 追蹤熱點并注重前瞻性
追蹤熱點乃專題策劃題中應有之義。某事件成為熱點或某話題在專業(yè)領域內引起同仁的關注,本身就表明它具有一定的關注和討論的價值,因而能激起受眾的興趣和探究的愿望。
國內大部分學術期刊在面對熱點問題時,敏感度相對不夠。以科技期刊為例,我國有科技期刊5000多種,2003年“非典”肆虐時,在2003年5月前參與刊登有關“非典”論文的期刊卻很少,對此事件進行周密策劃、系統(tǒng)深入報道、形成專欄專題的更少。據(jù)河北省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統(tǒng)計:我國的科技期刊在“非典”爆發(fā)后5個月才有報道,晚于國外醫(yī)學期刊近1個月;國內一些與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傳染病有關的期刊對“非典”突發(fā)事件反應低調,甚至無反應[5]。這一現(xiàn)象引起期刊界的反思:辦刊不關心社會,不把握社會熱點、學術前沿,勢必使期刊游離于時代潮流之外。期刊的專題策劃者應該時刻關注、思考甚至敢于前瞻性地預測熱點。
《中國水利》雜志在每次策劃專題時,都將選題定位于傳播行業(yè)“新理念、新進展、新成果”上。策劃前通過網(wǎng)站、報紙、會議及時了解水利工作和科研的最新情況,積極捕捉水利行業(yè)的重大事件,密切關注水利行業(yè)的發(fā)展動態(tài),力求專題策劃具有貼近性、前瞻性和服務性。對符合《中國水利》雜志定位的專業(yè)領域的交叉、邊緣話題不僅進行系統(tǒng)報道,而且進行適當?shù)难由旌蛿U展,形成了良好的辦刊效應[6]。
學術期刊可以從多方面策劃組織專題。第一,對國際上高影響力的同類期刊載文的學科分類加以分析,以透視專業(yè)熱點問題。如《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選取國際上在物理學、力學和天文學三個領域具有高影響力的期刊,對其若干年內引次最高的文章進行學科統(tǒng)計分析,得出高引用的學科分布情況,然后以此為指針進行重點關注。第二,結合學術會議的議題組織專題。近年來國內外各種學術交流活動頻繁,以研究方向、行業(yè)發(fā)展為主題的學術會議,尤其是圍繞重大發(fā)現(xiàn)、社會熱點問題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折射出學科研究的熱點與方向。有效結合學術會議的議題,進行專題策劃,有利于編輯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科發(fā)展方向和研究進展。第三,關注重大基金項目和各類科研課題。近年來,我國科研經費支持大幅提高,在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方面的投入持續(xù)增加。國家重大基金項目、重點課題,往往代表著當下研究的核心和熱點,編輯可以密切關注這些項目和課題,緊扣研究項目的發(fā)展進程和脈搏策劃專題。
學術期刊專題策劃需追蹤熱點,反映學術前沿,但也要避免“跟風”現(xiàn)象。一味跟風,容易造成學術期刊間選題集中、內容重復、缺乏特色,造成期刊資源的浪費。這要求編輯有關注熱點的意識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能從日常積累的題材、問題中找到新的切入點,從看似平常的素材中挖掘出深層次的問題并由此引發(fā)新的思考,進而做成專題。學術綜述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編輯對選題的掌控度,增強審稿過程的把關能力,避免無意義的選題或“炒冷飯”稿件的魚目混珠。因此,學術期刊編輯在策劃專題時,最好能提交專題的學術研究綜述材料[7]。
2.3 連續(xù)性與常規(guī)化
專題要逐漸形成特色與風格,成為讀者的閱讀習慣及其學術信息的集中來源,需保持策劃的連續(xù)性,使專題成為刊物常規(guī)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學術期刊在進行專題策劃的嘗試、初嘗專題策劃帶來學術影響力的甜頭后,應化偶爾為之為常規(guī)操作。
專題策劃有兩個基本方向:一是長期的整體性規(guī)劃,一是配合學科發(fā)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換言之,專題既可以是有計劃的選題,也可以是應急策劃的選題。因此,要保證學術期刊每期有具有足夠分量和影響力的專題,不因特殊情況而造成脫漏,既需要計劃,也需要合力配合。
期刊社可在每年的第3季度末或第4季度,依據(jù)有關形勢、任務、政策、學科發(fā)展及作者和讀者的反饋信息,分析下一年度的研究熱點與學科發(fā)展趨勢,確定下一年度選題計劃的重點及專題策劃的主題。一些學術期刊已經形成固定的專題,如《出版廣角》從2007年起每年的第1期和第2期,都是對上一年度出版業(yè)的全方位掃描和盤點,如“出版關鍵詞”“五大類圖書回眸”等。有的選題可以事先敲定,如以紀念學術人物而策劃的專題等。這些固定專題和可預計的專題,應早做安排和部署,為“突發(fā)選題”留下運籌的時間。
根據(jù)學科熱點、重點、難點甚至突發(fā)狀況策劃的專題,因為時間緊、涉及環(huán)節(jié)多且對象廣,需要編輯具有較強的組織和活動能力以及多方的通力配合。每期一個專題,其實就是一個項目,可采用項目管理的方法,形成一個配合得力、富有工作激情的項目團隊,充分發(fā)揮團隊優(yōu)勢,各部門通力配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來說,專題團隊組成人員可以包括主編、策劃編輯、組稿編輯、編務和行政人員等。主編的主要任務是統(tǒng)領編輯部相關人員集中精力搞好專題和定稿,解決出版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策劃編輯擬定專題的詳細組稿計劃、流程安排、欄目說明、專題編排與方案設計、宣傳與推廣措施等,并督促其他人員按時完成計劃規(guī)定的任務,可以同時擔任組稿編輯。組稿編輯應按計劃完成組稿、送審、退修、編輯加工、校對等任務。編務和行政人員協(xié)助編輯做好通知、收費、校對、對外聯(lián)系等工作[8]。各環(huán)節(jié)銜接緊湊、通力合作,保證每期專題順利地展開與落實。
此外,可借助專家團隊的力量策劃專題并保證專題的落實。學術期刊編輯可與各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國家重點項目、課題負責人、知名專家、博士生導師等建立密切聯(lián)系。如《山東醫(yī)藥》雜志,采取與知名醫(yī)院優(yōu)勢專業(yè)聯(lián)合策劃專題的形式,借助知名醫(yī)院的號召力和學術影響力爭取優(yōu)秀稿件。
3 結 語
學術期刊的專題策劃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首先,需要期刊社對專題策劃給予高度的重視。其次,需要有肯干愿鉆研的編輯隊伍及通力合作的編委會,保證編輯部能敏銳把握學科前沿和動態(tài)并能有效組織稿件。同時,學術期刊有不同的定位與層級,有的偏重于理論探討,有的偏重于業(yè)界指導,有的重學術,有的重實用,學術期刊需根據(jù)自身的定位來確定專題的取向和類型,以各具特色的專題策劃提高學術期刊的辦刊水平及學術影響力。
注 釋
[1][2]劉玉杰.新聞專業(yè)期刊的專題策劃:以2003年全國部分新聞專業(yè)期刊“專題策劃”為例[J].新聞傳播,2004(5)
[3]封德屏.精神與風格的展現(xiàn):文學雜志的專題設計(座談)[J].文訊,1986(12)
[4]王雅琢,韓磊,王曉瑜,等.發(fā)揮編輯大智慧 推動專題策劃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J].編輯學報,2012(2)
[5]朱君華.策劃在科技期刊中的價值探討[J].編輯學報,2004(4)
[6]邵自平,呂娜.對科技期刊專題策劃的思考[J].中國編輯,2012(1)
[7]時世平.學術期刊問題意識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0(5)
[8]劉清海,徐杰.突發(fā)事件與科技期刊的專題策劃[J].編輯學報,2009(4)
(收稿日期:20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