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讀書》雜志盡力展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面貌,滿足其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并以寬容理性的文化品格、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獨特自由的審美風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建構了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論壇和寶貴的知識分子言論空間。其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亦莊亦諧的特征,形成了既不乏對學術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堅持大眾化的輕松活潑的獨特風格,并獲得知識界的認同和贊賞。
[關鍵詞] 《讀書》 意在書外 雅趣 美學
[中圖法分類號] G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4-0013-04
[Abstract] DUSHU endeavors to demonstrate the ideological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satisfy their cultural needs in many ways. Besides, it has developed it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 and constructed the most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orum and speech space for intellectuals by its tolerance and rationality, profound and exuberant connotation and unique and liberal aesthetics. It can explain profound things in such a simple way that it suits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and possesses characteristics of solemnity and humor. As a result, it has formed its inimitable style of combining both academic thinking and popular taste and thus has gained the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from the large majority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Key words] DUSHU Meaning beyond books Refined taste Aesthetics
三聯(lián)書店的《讀書》雜志,秉承“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刊物”、“展示讀書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對當代生活的人文關懷”的宗旨,長期以來重視以談書品書為主題的文章。在為讀者篩選有公開發(fā)行的專業(yè)書評、過濾圖書信息、提供可靠的購書和閱讀指南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公信力。以其思想的開放,議論的清新,文理并茂、形式與內容俱佳的清新雋永的寫作風格,給知識界留下了經久不滅的深刻印象。
1 內容特點:言在書內,意在書外
成功的雜志都有自己穩(wěn)定的個性和風格,設置合適的專欄不僅是展現(xiàn)雜志內容的手段,而且也是貫徹編輯方針體現(xiàn)雜志個性的手段。早期《讀書》開設的《國際文壇漫步》《海外書訊》《西窗漫筆》等專欄,使改革開放初期的讀者最早了解到世界文化出版動態(tài)。其《書人書事》欄,回憶往事舊聞,緬懷前輩學人的治學為人,激勵后生學子。《著譯者言》《編輯者言》欄,是專為辛勤勞作的作家和《為人作嫁》的編輯開辟的園地?!蹲x書獻疑》《求疵錄》欄,側重問題討論,指謬匡誤。另外,還辟有《書摘》《 讀書小札》《讀書信箱》《讀者·作者·編者》等欄目。其文涉及中西古今、談論書林掌故、普及版本知識、記敘書人書事。
書評,是《讀書》雜志的重點欄目,編輯部對其作了明確的界定:“言在書內,意在書外”。即以書為談論由頭,不論新書還是舊籍,著作或者譯述,只要其中的論述足以為今日讀書界取法和注意的,均可評介,借以闡述對社會的看法和觀點,話在書中,意在書外。評介時,不必面面俱到,逐章逐節(jié)介紹內容,而只須評述其中值得注意的某章某節(jié)某段?!蹲x書》的書評重在推介,并不怎么批評,因而它往往成為人們了解新思想、新動態(tài)的一個窗口。在活躍的1980年代和比較沉悶的1990年代初,它幾乎是一花獨放,擁有一大批讀者,這與其發(fā)揮的獨特功能有關。《讀書》談的是書,可是所發(fā)之文,卻往往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書評。文章力求寫得飄逸、脫俗,使人于領略有用知識的同時,得以欣賞文章之美。
今天的“書評風”,它的源頭應該從《讀書》開始。《讀書》的暢銷帶動了這股“書評風”。國內涌現(xiàn)了許多專門性的書評報刊,如《中華讀書報》《中國圖書商報》《讀書人報》《書屋》……各地新聞出版部門都有自己的書評雜志或報紙。有的雜志在編發(fā)圖書評介文稿時,明確提出“可以參考《讀書》雜志的經驗”[1]??傊x書需要書評,書評首推《讀書》,這大體已是國內讀書界的一致看法。
改革伊始,《讀書》即以自己的資源優(yōu)勢,組織評介20世紀的西方學術名著和新思潮。這些評介,不僅開闊了讀者的視野,彰顯人文精神,影響了一代知識人,而且延續(xù)了三聯(lián)的風格。凡是涉及歐美各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問題和有關東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等書籍,《讀書》都愿意發(fā)表文章和譯介進行評介。它以思想、人文類文章為主,側重對人、對國家及民族的人文關懷。追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文風?!蹲x書》對大量書籍的介紹或評介,推動和繁榮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事業(yè)。
2 文筆藝術:追求學術,出以文章
“文筆”指的是文章的寫作技巧和文章風格。體現(xiàn)《讀書》雜志定位與宗旨的重要標志,就是其特定的文體。有學者說,《讀書》對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學術界的貢獻,不只是“思想”,更包括“文體”,故而產生“《讀書》體”一詞。陳平原對《讀書》文體的界定為:“以學識為根基,以閱歷、心境為兩翼,再配上適宜的文筆,跡淺而意深,言近而旨遠”。“《讀書》思想上追慕的是《新青年》,文體上學習的是《語絲》”,故作者之進入《讀書》,不只要“思想”的共鳴,更包括“文體”的磨合[2]。
“《讀書》雜志本身有意無意間塑造出一種類似文化評論風格的書評體裁,即不必像專業(yè)書評那樣必須準確概括所評書籍的內容,且所論有時也不一定緊扣原書主旨,常??梢越桀}發(fā)揮”[3]。作者們在談書時,往往聯(lián)系與之相關的歷史史實和歷史人物,相互對照品評,借評書人、書事進而評介社會時事??此迫我舛剬崉t灑脫不羈,不僅擺脫了學術論文通常的嚴肅和枯燥,讓人讀來既覺婉轉妥帖,又把該點評的內容分析得頭頭是道,在不溫不火中傳達出作者的思想和觀點?!耙妹翡J的眼光和深切的注意、誠摯的同情,研究當前一般大眾讀者所需要的是怎樣的‘精神食糧’”[4]。因此,“《讀書》的作者不是單純的學問家,是學問家里會寫文章的;也不是單純的作家,是作家里關注思想問題和有一定學者氣質的,這些人都是比較深思熟慮,雍容大氣,而又有文采的”[5]。文學家談經濟,思想家論文學,知識分子越界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其文體特征不易界定,只知道其跨越‘文’、‘學’邊界,在淡淡的書卷氣中依稀透出幾分空靈,蘊藏著某種一時難以言明的智慧。
《讀書》上發(fā)表的雖都是小文章,提出的問題卻是很深刻;內容不但要求精彩,而且要用最生動最經濟的筆法寫出來?!凹仁巧⑽?,又論學術;既見人物,又講書籍。寓沉重的學術于輕松的描述之中,使人讀來不覺其枯燥。這么一來,無論談學術、讀書和人物,都立體化了”[6]?!蹲x書》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王蒙、黃裳、金克木、張維迎、劉小楓等等,而類似的“客串”稿、“雜家”談,都是《讀書》最精彩的篇章。
編輯部屢次強調“不求深奧,只要深刻”,“刊物性質是嚴肅認真的,文章形式卻要是生動活潑的”,“不是學術的學術,不是消閑的消閑”,“不要太專業(yè),只求能引起外行者的興趣”,等等?!罢嬗袑W問的雜志難,真有思想的雜志更難;有學問有思想又有文體,這樣的雜志,可就難上加難了”[7]?!耙酝ㄋ椎摹⒋蟊娀姆绞奖磉_中國知識界、中國人精神生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問題”。
思想加審美——“思想美文”,《讀書》引領和培養(yǎng)了一個文類消費的市場?!蹲x書》的作者們汲取傳統(tǒng)散文的滋養(yǎng),駕輕就熟運用文化隨筆這種言說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懷,以審美的方式,在一種非常藝術的姿態(tài)中,閃爍著思想批判的光芒。無論是對個人生活的日常性經驗的理性描述,還是涉及形而上層面的精神性思考,他們都能在其中保持著其作為知識分子的自省和自覺意識。相較沈昌文時代文章的短小輕快,汪暉、黃平時期文章顯示出或重或輕的學術色彩。編輯手記認為,如“《讀書》堅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包括知識上的挑戰(zhàn)性是必要的……《讀書》發(fā)表一些難懂一點的文章,是因為背后都是有問題存在”[8]。不過,也有人認為他們扭轉了“沈昌文那樣懷舊、小資,挖掘一些知識分子的趣聞軼事”[9]的休閑風格?!蹲x書》文風的改變,其實反映了最近二十年中國知識界整體思想學術狀況的變化。
3 視覺追求:版式與插圖
《讀書》雜志三十年來一直堅持簡潔、端莊、雅致的版式風格,與其所追求的寧靜淡泊、志趣高雅的嚴肅、傳統(tǒng)的精英品位相契合,展示自己獨特的藝術追求,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自創(chuàng)刊起,丁聰一直負責《讀書》的封面、版式設計和漫畫創(chuàng)作。雜志的封面體現(xiàn)雜志的精神和編輯的思想,而編輯思想體現(xiàn)的則是社會脈動的意義表達。《讀書》的封面設計樸素淡雅,堅持以淡色調為主,它原來是書籍紙印刷,大32開,每期160頁。改版后仍堅持采用32開的小開本,給人隨身攜帶的便利感。每面字數(shù)增加20%,價格也有略微漲幅。由于小開本的限制,編排上采取了簡單的橫排和豎排。文字型號對于詮釋文化期刊的文化內涵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標題的分離排列給人以優(yōu)雅的視覺效果。
在期刊版式設計中,包括字體對比、字號對比、排列方式對比、字體色彩對比等。首先,準確地選擇標題、正文和欄目的字體,使版式的信息更加有序地被讀者接受,使文章的各部分主次分明,形成文章有機的順序感。其次,易識別性。字體與面積無論構成什么樣的對比關系,都應該是易識別、易閱讀、易記憶的視覺效果,過于多樣的字體,過于繁雜的修飾、過于分散的文字布局和過密的排列,都會使讀者失去接受信息的耐心。再次,統(tǒng)一性。期刊版式的設計風格與字體風格的連貫性,使期刊的風格與格調給讀者一種鮮明統(tǒng)一的視覺效果。標題字號多為小標宋、黑體,正文除“品書錄”采用楷體之外,多采用宋體,很少有花哨的字體點綴,顯示了其凝重厚實的內容特質。
《讀書》的版式設計,目錄多為傳統(tǒng)的直排,正文排列也原則上為通欄,很少分欄。利用漫畫來表現(xiàn)刊物的文化含量,是文化類期刊內頁設計的重要手段?!蹲x書》的內頁除了少許諷刺性漫畫之外,沒有過多的圖片裝飾,簡潔到除了學問無一綴物。丁聰?shù)穆嫸嘁跃€條為主,對內頁的簡潔處理,表現(xiàn)出《讀書》作為一個思想性刊物的嚴肅性和認真態(tài)度。
除了封面、封底和插頁是彩色以外,內文全部由黑白的文字組成。一般采用連排法,即每篇文章的開頭單獨占一頁,從頭到尾連續(xù)排版的方法。在排版完某篇文章后,如果只剩下1/4、1/3的空白版面則用來刊登簡訊等,不留空白,不登轉頁內容。 從而可增強文章之間的銜接性,提高版面的利用率,而且很符合讀者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閱讀習慣。使其在視覺上張弛有度,有利烘托主題,使版面布局清晰,疏密有致。
3.1 圖 片
從1993年第1期開始,《讀書》封面采用圖片設計,堅持至今,而且也非常有特色,這成為它的一個傳統(tǒng)。起初也是用小不用大,因此,這些圖片基本上只起裝飾、點綴作用?,F(xiàn)在,圖片越用越大,不少圖片占四分之一版,甚至占更大的版面。封面的圖片均為非相關性圖片,大多為立體或抽象圖片,很少人物畫。往往通過夸張、變形提煉的藝術手法與醒目的標題和放大的、高質量的圖片結合在一起使視覺上有著更強的沖擊力的視覺效果。在視覺藝術上,更富有時代的美感。這種視覺效果也是現(xiàn)在許多期刊所追求的。這里的圖片已不再是純粹的裝飾,而是用以表達稿件的內容,使文字、圖片相互呼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把稿件的內容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更具體地表現(xiàn)出來,以增加讀者的興趣,加深讀者的視覺效果的印象。
2001年的封面則打破了這種保守和節(jié)制,打破了視覺上的均衡。一件前衛(wèi)的雕塑或藝術裝置安放于偏右的位置,畫面不是封閉的,而是敞開的,仿佛預示著無窮的可能性和包容性。還有它向前的姿勢,它的不甘寂寞,它的前瞻性、先鋒性或者編輯渴望中的先鋒性都在美術中被表達了出來,也傳達出時尚的信息。2004年至今,圖片明顯占據(jù)版面2/3位置,形式主要有雕塑、剪紙、攝影作品,大多為現(xiàn)代派抽象繪畫,顯示其先鋒性?!蹲x書》雜志的圖文并茂,給人以清新寧靜的雅致感。
3.2 廣 告
1986年后《讀書》雜志開始出現(xiàn)以書和書店為主的廣告,而這之前由于認為廣告和《讀書》的格調不一致,廣告信息往往被當作“冗余信息”而被忽略。為保持《讀書》的嚴肅性和獨立性,《讀書》一般除了圖書出版的廣告之外并不刊登其他行業(yè)的廣告。
封底出現(xiàn)的廣告一方面給讀者提供出版信息,另一方面吸引出版者?!蹲x書》在選擇廣告內容(一般都是學術性很強的專著和具有較高品位的文化教育產品)和版面編排方面都別具匠心。內文中的書訊,一般都是只有簡潔的文字簡介,以補白方式刊登,利用的都是刊登文章后留下的一點很小空間,與當下很多學術雜志在不少文章后留下很多紙面空白的做法相比,顯然既是對傳播高雅文化盡一點綿薄之力,又身體力行地在出版領域實踐著科學發(fā)展觀精神。封底的廣告色彩運用與封面的風格和色調保持一致,顯示出淡雅的一致性。以2009年第12期來看,封面是一幅主要由幾何圖形組成而色彩相對淡雅的現(xiàn)代繪畫(這也是它的傳統(tǒng)做法),封底是關于6本學術著作的廣告。那6本學術著作的圖片是相對機械的幾何圖形,有關書名、作者、定價和內容簡介的文字圖形則富于變化。由于那些學術著作的封面設計也都相對淡雅,因此封底整整一個廣告版與封面的藝術圖片前后呼應,非常和諧典雅,毫不給人以廣告通常所有的那種張揚與蓄意顯耀的感覺。
雜志封底與最后一張內頁之間兩張(4面)彩印廣告插頁,與封三的廣告排在一起,很好地保持了內文的嚴肅性與完整性,而且插頁的數(shù)量可以隨著廣告的多寡而靈活調整。廣告插頁的設計也盡量與封底的色調保持一致,鮮明、大方。
4 雅趣與雜趣:小欄目與美文
作為思想文化評論刊物,由于《讀書》面對的是一個追求高品位、嚴肅但人數(shù)甚少的讀者群,不論在內容上,形式上還是文風上,《讀書》都表現(xiàn)出高雅的、嚴肅的,同時也不乏風趣的鮮明特點。這表現(xiàn)在《讀書》的編輯在編好大文章之外,也辦了一些小欄目,發(fā)了一些興味醇厚的小文章,在一些細節(jié)上巧用心思,體現(xiàn)出知識分子的雅趣與雜趣。
4.1 漫 畫
三十年來,漫畫已經成為《讀書》的品牌,成為《讀書》鮮明的標志性符號。從第5期起,丁聰給《讀書》畫漫畫,其他的漫畫作者還有華君武、甘周仁、王樂天、沈同衡、趙汀陽等等。風格比照《紐約客》,希望以辛辣的幽默給讀者以啟發(fā)和警醒。
《詩畫話》是《讀書》雜志多年來的招牌欄目。從1990年起,《讀書》的封二上就是《陳文丁畫》,連載17年,包括《新百喻》《詩畫話》《唐詩別解》《京都新竹枝》《文化雜詠》《玩具雜詠》《古呆逸事》《準花鳥蟲魚》等主題專欄。丁聰先生的漫畫與陳四益的文字配合,交相輝映,亦莊亦諧;針砭時弊,一針見血;刻畫人物,入木三分;就像詬病社會的一把刀子,把對現(xiàn)實社會的諷刺和鞭笞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此類文章要么今昔對比、以史明鑒,要么正話反說、勸告懲戒,要么指出怪相、總其緣由。但到結尾總會綴四句詩作以卒章顯志或升華題旨。又配以丁聰“寓鋒芒與圓熟憨厚之中”的漫畫,形成別無僅有的諷刺效果。用一些諷刺性的漫畫來揭露現(xiàn)實不良風氣和社會現(xiàn)實,讓漫畫的內涵得到更鮮明的表達、更強烈的彰顯。
蕭乾先生曾說:“倘若有人要我列舉這最后十年間,我們在文化上有什么特殊貢獻,在我所舉的眾多成就中,會把丁聰、陳四益合作的這些漫畫詩文列進去?!盵10]漫畫和《讀書》上那些書卷氣十足的文章相映成趣,讓讀書人愛不釋手。諧而不謔,勸百諷一,不失儒雅風范。詼諧幽默與嚴肅深刻反而碰撞出火花,相得益彰。
4.2 補 白
《讀書》雜志不采用轉某頁的編排法,常需要補白的文字?!蹲x書》的“補白”主要是刊登書刊出版動態(tài)和讀者的批評建議,借此傳播知識、傾聽讀者的心聲。它大多依靠外稿,自然就形成了一批專門提供補白稿的作者隊伍。
沈昌文曾說:“編補白的難處是必須‘削足適履’。好端端一篇稿子,內容完整,文從字順,可是一計數(shù),要比所余的‘白’多二百字,只得大刀闊斧,砍削一通——說‘一通’往往還不行,有時得砍后數(shù),數(shù)后砍,如是再三往復,才能合格。”[11]《讀書》中的“補白”看似閑筆,其實與文章大有相關,而且前后呼應,頗見用心,屬于小兵立大功的點睛之處。
《讀書》在嚴肅的話題之外,也為知識分子營造了一些人文情趣。藤花燕子的《薔薇水調香粉》《詞人筆下的女人睡相》《市井的薔薇架》等文,鉤沉中國古代的歷史,引人入勝。永寧在《讀書》上開辟《記事珠》欄目,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長夜的熏籠》《貴妃的紅汗》《小樓上的欄桿》等以深入的考證與精致的文筆,引領讀者進入古典情境的旖旎繁華,滿足了我們對古典生活的文化想象,告訴我們古人的實際生活是如此生動而復雜。胡曉明的一則讀書小札《聽雨·看月·弄水》,“聽”字寫出凝佇精思,“看”字寫出月輪浮沉,“弄”更有推敲的余地,見出戲謔多情。孫犁的文章《老年的風景》,寫出一個不問世事的老閑人(但不是那種無事忙,且不愛在花鳥蟲魚轉悠的、塵緣未斷的閑人)。這些作者往往以學者介入現(xiàn)實的回應方式,以文人的情致雅趣置換日常生活的粗鄙俗陋,代之以經過個人體悟和文化觀照之后的審美表達,從而使得他們的字里行間永遠飄逸著“雅趣”。自由、靈動的行文,瀟灑飄逸、典雅細膩的語言,使讀者在字跡隱現(xiàn)中琢磨文章的品位,體驗作品的情趣,領會作者的意圖,而《讀書》多得這樣的“兼美”。
三十年來,《讀書》堅持面向知識界、服務知識界,始終以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亦莊亦諧為審美特征,以其高雅的格調和品位,贏得了知識界的普遍喜愛。它既是思想文化界改革開放的標志,也成為我國期刊之林的一個著名品牌,同時也型塑了三聯(lián)書店圖書出版的風格,在讀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享有良好聲譽。
注 釋
[1]華然.把《圖書評介》專欄辦得更富于生氣[J].中國社會科學,1985(3)
[2]陳平原.《讀書》的文體[J/OL].南方周末.[2006-02-16].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04983/
[3]葛小佳,羅志田.東風與西風(修訂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
[4]穆欣.韜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6
[5]查建英.96年以后《讀書》沒有兼容并蓄[N].南方人物周刊, 2007-07-19
[6][7]編后絮語[J].讀書,1985(12)
[8]趙明宇,王濤.推動我們對我們生存環(huán)境的思考:訪汪暉[N].新文化報,2002-08-10
[9]黃平:新的十年有新時代的烙印[N].新京報,2007-06-08
[10]轉引自雷戎.權力的力量:《關于陳四益權勢圈中》及其他[J].書屋,2002(7)
[11]編后絮語[J].讀書,1984(10)
(收稿日期:201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