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圖書漂流”活動自登陸中國后,遭遇“放漂量”小、“回漂率”低、“漂流”質量差等“難漂”尷尬,引人深思。本文從“漂流”機制缺陷、讀者閱讀素養(yǎng)等方面分析“圖書漂流”的尷尬原因,并從完善漂流機制、進行漂流理念教育等途徑提出解除“圖書漂流”尷尬境遇的發(fā)展對策。
[關鍵詞] “圖書漂流” 尷尬
[中圖分類號] G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5-0075-04
21世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電子圖書、博客日志、手機報等多種形式的數字出版迅速崛起,對傳統(tǒng)出版模式產生極大的沖擊。隨著各種電子傳媒和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公眾閱讀圖書人數呈明顯下降趨勢。然而,“圖書漂流”活動的興起,為傳統(tǒng)閱讀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緩解了數字出版帶來的壓力。通過“圖書漂流”,書友們通過將自己已讀完的書籍不計回報地投放到公共領域,以實現資源共享的最終目標,這一別具一格的讀書形式受到不少讀者的青睞,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由于經濟、文化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自歐洲起源的“圖書漂流”,在登陸中國后“水土不服”,遭遇了“難漂”的尷尬,使“漂流”擱淺。
1 “圖書漂流”簡介
1.1 “圖書漂流”的緣起
“圖書漂流”活動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歐洲,意指書友將自己擁有但不再閱讀的書籍貼上特定的標簽后,投放到公園長凳、咖啡館桌子、博物館走廊、圖書館樓梯等公共場所,無償供人閱讀。拾取之人閱讀之后,再根據標簽提示,以相同的方式將書投放于公共環(huán)境中。通過這種閱讀,讓他人分享自己的圖書,交流彼此的感受,讓書籍串聯(lián)不同背景的人群??梢?,“圖書漂流”活動是基于道德誠信、充滿浪漫色彩的圖書閱讀活動,是對傳統(tǒng)圖書閱讀方式的延伸和補充。然而,由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信息技術的落后,當時人們很難獲知書漂的具體情況,只能從標簽上了解圖書經歷,所以“圖書漂流”活動發(fā)展極其緩慢。直到八九十年代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才加速了“圖書漂流”活動的廣泛開展。2001年4月,在美國Kansas市附近的一個小村莊,羅恩·霍恩貝克(Ron Hornbaker)開設了第一個“圖書漂流”(www.bookcrossing.com)網站,從此“圖書漂流”活動得以廣泛發(fā)展,此后迅速波及歐美[1]。
隨后,“圖書漂流”活動以其新奇的閱讀形式廣泛傳播開來,獲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關注,也應運登陸中國這個出版大國。2004年初,春風文藝出版社精選當年三種暢銷書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首例“放書漂流”,從此拉開我國“圖書漂流”活動的序幕。緊隨其后,各種形式的“圖書漂流”活動在國內如火如荼地展開:2005年,國家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學會等單位在北京隆重啟動“春天漂流書”的試漂活動,同年我國第一個“圖書漂流”網站——“圖書漂流”網 (www.tspl.cn)創(chuàng)建,我圖“圖書漂流”事業(yè)迅速擴展,并漸漸為廣大書友所了解。
1.2 “圖書漂流”的尷尬
“圖書漂流”提出一個帶有理想色彩的全新閱讀概念,作為一種新興的開放性自取自讀、讀后再漂的自然圖書流動模式,它本著“誠信,共享,交流”的原則,放書自由,以書會友,在帶給書友新奇的讀書體驗的同時也給公眾的傳統(tǒng)閱讀習慣帶來一定的沖擊?!皥D書漂流”是一項共享圖書資源、體驗閱讀快樂的自發(fā)性圖書傳遞閱讀活動,它的誕生是人們閱讀方式的重大變革。然而,近年來,盡管我國在“圖書漂流”方面做出不少努力,但由于“圖書漂流”與人們的傳統(tǒng)閱讀習慣存在較大出入,故而一時無法為公眾所接受,國內“圖書漂流”活動多半都在轟轟烈烈的開始之后沒了下文。由此可見,“圖書漂流”在我國的發(fā)展道路困難重重,遭遇“難漂”尷尬。
(1)“圖書漂流”宣傳遇阻
任何一項新事物的出現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接受過程,“圖書漂流”自然也不例外。該活動自登陸中國以來,雖然開展了一系列的宣傳工作,也得到不少書友的熱情支持,但宣傳與推廣效果并不理想,部分熱愛閱讀的讀者對這項活動較為了解,但絕大多數民眾依然對其頗感陌生,甚至毫不知情。
(2)“圖書漂流”“放漂量”小
目前,我國“圖書漂流”活動的主要開展地點多為校園、公共圖書館等讀者相對集中的區(qū)域,在校學生、學校圖書館及社會公共圖書館構成了漂流書來源的主流。隨著“圖書漂流”活動的推廣,雖有越來越多的社會讀者參與其中,但多數讀者仍持觀望態(tài)度,尤其是圖書的捐贈者少,捐贈量少?!胺牌俊毙≡斐伞皥D書漂流”供不應求的局面,使其規(guī)模無法得到進一步擴展。
(3)漂流圖書質量參差不齊
國內當前的漂流圖書種類繁多,但其質量參差不齊。在優(yōu)秀圖書之外,仍存在著不少不具閱讀價值的書籍。比如,某些出版單位為了自身利益,不愿新書過早傳播,而捐贈一些積壓書參與漂流。有些捐贈者甚至對該活動抱有“游戲”心理,故意將一些低俗的、缺乏文化素養(yǎng)的圖書混淆其中,以圖搞笑取鬧,這些做法都嚴重影響了漂流圖書的質量。
(4)漂流圖書被非目標群體帶走
由于漂流站點的開放性特點,無法對讀者進行選擇。因此,部分圖書流落到非目標群體手中,影響了“圖書漂流”活動的文化價值。這種情況以位于社會公共場所的漂流站尤為突出。如在上海、深圳等地的“圖書漂流”站點上,首投的漂流書常常被非目標群體拿走。上海一名57歲的教師舒文表示,自己曾在一家超市發(fā)現印有“蒲公英”的漂流書,有兩位老年婦女得知不需任何手續(xù)就能免費帶走自己喜歡的書,于是各自挑了一摞書。當工作人員提醒她們這些書不適合她們閱讀時,其回答是給女兒和孫子挑的,并且表示“孩子愛看就留下,不喜歡當廢紙賣掉!”[2]
(5)“圖書漂流”“回漂率”過低
在“圖書漂流”活動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圖書自“漂”出之后數量遞減,不少圖書“石沉大?!保脽o音信,也即圖書“回漂率”過低,使“圖書漂流”活動無法持續(xù)下去。2006年,來自上海普陀區(qū)圖書館的跟蹤調查信息表明,自該區(qū)2005年年底首批圖書放漂后,數量超出10萬的漂流圖書在經過數月的“漂流”之旅后回漂率僅為30%。另外七成漂流書亦或暫時擱淺,亦或永遠銷聲匿跡。而調查表明,“圖書漂流”回漂率低主要有兩大原因:書友將漂流圖書占為己有和漂流圖書在漂流過程受到缺損。
2 我國“圖書漂流”尷尬處境原因分析
“圖書漂流”活動在我國遭遇“難漂”尷尬,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宣傳力度不足
宣傳造勢對于一項新生事物的普及與發(fā)展尤為重要,“圖書漂流”活動也是如此。雖然目前我國的“圖書漂流”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公眾的閱讀意識,掀起一股閱讀熱潮,但由于其宣傳力度不足,公眾知曉程度不高,波及范圍十分有限。少數發(fā)達城市及校園區(qū)域,上海、深圳、杭州、天津等沿海城市對“圖書漂流”較為了解,而絕大部分中小城市并未流行,大部分經濟落后的偏遠地區(qū)更是完全不知情。宣傳力度的不足,公眾知曉程度不高,是“圖書漂流”放漂量小的直接影響因素,而“放漂量”小進而直接造成我國“圖書漂流”活動規(guī)模小的現狀。
2.2 漂流地域限制
我國城鄉(xiāng)差異明顯的特征造成“圖書漂流”活動的地區(qū)差異,城鄉(xiāng)讀者閱讀素質的不同是“圖書漂流”的天然屏障,也形成當前“圖書漂流”在我國的不均衡發(fā)展局勢。因地域因素的影響,漂流活動的開展范圍窄小,基本局限于一市或一校之內,以“同城漂流,同校漂流”為主流,難以突破地域限制,極大阻礙“圖書漂流”的交流與傳播。
2.3 漂流機制的缺陷
目前,我國,“圖書漂流”活動基本處于發(fā)展嘗試時期,因此“圖書漂流”機制不夠健全,仍存在著不少漏洞。例如漂流書的追蹤信息不全面,“漂友”誠信度的考核欠缺,缺乏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等問題,都成為“圖書漂流”過程的障礙,由此引發(fā)漂流書的損壞、丟失等一系列難題,制約“圖書漂流”活動的持續(xù)發(fā)展。
2.4 紙質圖書閱讀率下降
網絡時代的到來帶給人們豐富多彩的文化傳媒活動,不少讀者紛紛摒棄手中的紙質讀物,將注意力轉移到各種電子傳媒,我國的全民閱讀率呈持續(xù)下降趨勢,令人堪憂。人們在習慣電子閱讀之后,面對“圖書漂流”這一新生事物時已興趣貧乏,參與人數較少,使“圖書漂流”的讀者市場遭受重創(chuàng)。因此,“圖書漂流”的放漂量難以進一步提高。
2.5 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中國幾千年的豐厚文化積淀,使本土傳統(tǒng)文化在每個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其中又以儒家文化尤為突出。由于受到傳統(tǒng)儒家文化封閉性特征的影響,人們大多形成“藏書”的閱讀習慣,一時難以接受“圖書漂流”帶來的“放書”概念。這種根深蒂固的理念使得“圖書漂流”的宣傳工作遭受壓力,活動推行遇阻。
2.6 社會公德意識欠缺
公德意識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而只有具備良好公德意識的國家才能為“圖書漂流”活動創(chuàng)造有利的發(fā)展環(huán)境。而在我國,一定程度的讀者奉獻精神的欠缺也使得“圖書漂流”舉步維艱:自守心理使得讀者不愿意捐贈圖書,導致“放漂量”小;私利心理使得圖書常消失無蹤,漂流圖書被非目標群體占為己有,導致“回漂率”低,切斷了“圖書漂流”的流量;缺乏愛惜圖書意識使得圖書受損,也嚴重影響漂流書的質量等等??傊?,社會公德意識的欠缺大大降低了“圖書漂流”的社會價值。
3 “圖書漂流”尷尬超越路徑分析
為了更好地促進“圖書漂流”活動的發(fā)展,將“圖書漂流”活動的社會價值最大化,我們必須努力解除“圖書漂流”“難漂”的尷尬,探尋該活動在我國的發(fā)展之路。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圍。
3.1 加強宣傳力度,使漂流意識深入人心
宣傳工作對于“圖書漂流”活動的推行尤其重要,要推動“圖書漂流”活動的發(fā)展,必須依據“圖書漂流”的地域差異特點,因地制宜,制訂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宣傳計劃。在繼續(xù)促進發(fā)達城市“圖書漂流”活動宣傳工作的同時,應重點加強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qū)的宣傳造勢,將“圖書漂流”的影響擴大,以獲取更廣泛的讀者市場。在城市地區(qū),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多媒體進行宣傳,以紙質出版物為輔,以樓宇電視、移動電視、手機等多媒體工具為主,開展全面位的宣傳造勢工作,尤其要注重發(fā)揮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的主體作用。在農村地區(qū),除利用宣傳字畫的方式外,還應重點利用和充分發(fā)揮當地領導的帶頭推動作用,讓村民了解“圖書漂流”活動的意義,激發(fā)其閱讀積極性,而鄉(xiāng)村學校和農家書屋則可作為農村地區(qū)的主要“漂流”場所。
3.2 政府與出版行業(yè)的支持
“圖書漂流”活動的發(fā)展離不開國家政府的支持。目前,公共圖書館和各類學校是我國“圖書漂流”的主要發(fā)起者,也是漂流書的重要來源,對“圖書漂流”活動的推廣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各地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提供資金及制定相關鼓勵政策等途徑對圖書館和學校的“圖書漂流”活動加以支持,確保該活動可持續(xù)發(fā)展;其次,政府還應發(fā)動其他相關部門積極參與開展“圖書漂流”,如各地文教部門、社會活動中心,文化協(xié)會等,通過這些部門的積極參與推行,促進各區(qū)域之間“圖書漂流”活動的交流,擴大該活動的社會價值;再次,對資源匱乏的農村地區(qū),政府應給予相應的扶持政策,由政府撥款專項資金,并將“圖書漂流”與農家書屋工程結合發(fā)展。此外,出版業(yè)也應對“圖書漂流”活動有所作為,為了緩解讀者傳統(tǒng)閱讀率的下降,保證行業(yè)的市場需求,各出版企業(yè)應該大力支持“圖書漂流”,可嘗試出版“圖書漂流”的專用書籍,巧妙地利用漂流方式宣傳推廣新書,多捐贈優(yōu)秀、經典類圖書,積極參與開展“圖書漂流”活動。
3.3 完善漂流管理制度,增加必要的約束力
當前,“圖書漂流”的自由、無束縛機制使圖書漂流過程產生許多困擾和隱患,要促成漂流活動正常運行,完善漂流管理機制刻不容緩。首先,應該實行實名登記制,參與者必須憑借有效證件進行登記,留下聯(lián)系方式,以便日后進行漂流書的追蹤工作。其次,相關部門應為漂流圖書制作統(tǒng)一、醒目的漂流標記,使公眾一目了然。再次,應建立切實可行的漂書誠信考核制度,制定“漂友”誠信積分卡,對按時送還的讀者加分,反之扣分,并可依據積分高低水平排序,為高分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如優(yōu)先獲取圖書等。最后,對違反漂書規(guī)則的書友采取懲罰措施,輕則提出警告,重則繳納賠償費用并取消參與資格。
3.4 豐富“圖書漂流”形式,吸引更多讀者參與
由于“圖書漂流”活動在國內的發(fā)展時期較短,仍有較大部分讀者對其抱有觀望態(tài)度,參與熱情不高,這與“圖書漂流”的形式單調也有一定關系。當前我國的“圖書漂流”形式可分為個體漂流、網站漂流、圖書館藏書漂流、社會捐贈漂流等多種形式,其中以網站漂流的發(fā)展最為迅速。隨著網絡管理技術的改進,各“圖書漂流”平臺紛紛建立,加強地域之間的交流,為人們提供更加便利的“圖書漂流”環(huán)境。為了更好促進“圖書漂流”活動的有效開展,應在制訂激勵機制的同時,繼續(xù)豐富圖書的漂流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參與。
3.5 進行漂流理念教育,提高書友閱讀素養(yǎng)
“圖書漂流”的價值在于傳遞知識、傳遞愛心,信任圖書分享者的內在素質?!皥D書漂流”的理念是“分享、信任、傳播”,因此參與者是否具備良好的社會公德和閱讀素養(yǎng)是漂流能否順利開展的首要條件。因此,為促進漂流活動正常進展,相關部門應組織漂流理念教育,教育應旨在宣傳、引導讀者感悟漂流的內涵。可通過講座、討論、會議等多種方式在各機構進行,使漂流理念深入人心,從而培養(yǎng)讀者的奉獻精神,加強社會公德意識,共享圖書,彼此信任,相互交流,將漂流理念落實于實際行動,保證“圖書漂流”活動順利地開展。
3.6 提倡全民閱讀
漂流是圖書的漂流,需得有愛書人、讀書人,才能促進“圖書漂流”的開展。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然而,隨著各種電子媒體大行其道,以及社會節(jié)奏變快,人們生活壓力增加,人心浮躁等種種原因,當前我國全民閱讀情況并不理想。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參觀國家圖書館時提出:“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境界,關系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讀書被正式提到一個民族建設和國家建設的高度。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和業(yè)內外機構也在積極倡導全民閱讀,全民閱讀關系到民族未來,關系到國計民生。就“圖書漂流”而言,當前國內已有學者提出全民“圖書漂流”工程,并搭建了最大的全民“圖書漂流”網站平臺(www.iflove.com),以實現全民參與,全民建設,全民受益為目標。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全民“圖書漂流”工程是“圖書漂流”的重大變革,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不但提高了全民閱讀的積極性,為“圖書漂流”提供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而且可促進我國文化事業(yè)的繁榮。
“圖書漂流”是人類閱讀的一項創(chuàng)舉,是傳播文明、傳遞和諧的文化活動。它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促進社會和諧,宣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奉獻精神。盡管“圖書漂流”在我國遭遇“難漂”尷尬,但它的發(fā)展前景是樂觀的。希望“圖書漂流”在我國一路走好,發(fā)展成為一項長期的、持續(xù)的公益活動,為我國的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多的奉獻。
注 釋
[1]海永雯.高校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新舉措:推行“圖書漂流”活動的開展[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12)
[2]陳卓棟.放漂30本登記只1冊 廣州首個“圖書漂流”站點遭遇尷尬[OL].[2006-08-14].http://news.163.com/06/0814/13/
2OG66NPE0001124J.html
參考文獻
[1] 楊于卜.我國圖書漂流網站建設現狀分析[J].情報探索,2012(9):52-54
[2] 曹炳霞.高校圖書漂流的創(chuàng)新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2(8):38-40
[3] 劉穎.圖書漂流再思考[J].圖書館學刊,2012(3):76-78
[4] 郭芹.我國圖書漂流活動現狀及發(fā)展策略探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1(9):55-58
(收稿日期:2013-05-29)